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第三次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为了探究植物的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按表给定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土壤 浇水量 光照时间 施肥量 1 壤土 2 黏土 3 壤土 4 黏土 5 壤土 注:选取相同的花盆、同样的植物;号的多少代表各种处理的相对量。通过对该实验中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 ) 用 1号、 2号盆中的植物,研究选用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用 2号、 4号盆中的植物,研究施肥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用 1号、 5号盆中的植物,研究光照时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用 3号、 5号盆中的植物,研究浇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A
2、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实验设计过程要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号和 2号形成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土壤不同,目的是研究选用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故 正确; 2号和 4号没有遵循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不能形成对照实验,故 错; 1号和 5号形成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光照时间不同,目的是研究光照时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故 正确; 3号和 5号形成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浇水量不同,目的是研究浇水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故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原则。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
3、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如右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 “J”型 B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 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 D点的水平 D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图中曲线: 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增大,说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BD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减小,说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种
4、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 D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种群数量不 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即 K 值。由此可见,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 B点的水平;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 点评:本题结合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图,考查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难度。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 ,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
5、织被破坏,仅残 留外皮 ,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 ”可知,这种关系对真菌(寄生生物)有利,对幼虫(宿主)不利,属于寄生关系。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以冬虫夏草为素材,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山洼草丛及其生物等的叙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 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6、 阴湿山洼草丛中的蚂蚁是一个种群 阴湿山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苔藓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 中缺少 “所有 ”一词,故 错;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如阴湿山洼草丛中的所 以生物,故 错;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如阴湿山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故 正确;苔藓是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 正确。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读能力,属于容易题。 下列地方能发生初生演替的是( ) A
7、火灾过后的草原 B过量砍伐的森林 C弃耕的农田 D火山岩 答案: D 试题分析: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弃耕的农田都属于次生演替,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实例。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考查只需掌握几个常考的初生演替的实例即可。初生演替的实例有:火山岩、光裸的岩石、沙丘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下图表示某种兔子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 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 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 60只,标志的 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 值是( ) A 150只
8、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 N)标记总数 =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 N: 50=( 60+20): 20, N=200只,即 K/2=200只,所以K 值为 400只。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率和标志重捕法。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率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率和标志重捕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一定难度。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9、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中两种群呈现出 “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 “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 ) 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 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 计算种群密度 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A B C D 答案:
10、 C 试题分析: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其过程为: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若干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 去各个样方的平均值,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样方法。 点评:样方法的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 选择调查地段 确定样方 设计计数记录表 计数统计 计算 种群密度。 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狼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狼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故选 B 考
11、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 (下图中虚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 ( )答案: A 试题分析:横放植物后,受重力作用,生长素从主根背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所以主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逐渐升高,故 B错;最终主根表现为向地生长,主要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生长,所以最终浓度应该高于虚线处浓度,故 D错;在发生向地生长之前,生长素的浓度应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故C错。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意在
12、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假如鹰的食物 2/5来自兔子, 2/5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鹰要增加 20g体重,最多消耗植物 ( ) A 4600g B 900g C 800g D 5600g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题意,鹰的食物可来源于三条食物链,直接来源于三种不同的生物:兔、鼠、蛇,如要使其增重 20g,则这三种食物食用后必须使其分别增加8g、 8g、 4g。可得下图: 考虑到是最多消耗,计算时要按最低能量流动效率( 10%)计算,这样这三条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 800g、 800g、 4000g,共消耗植物 5600克。故选 D 考点:本题
13、考查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计算能 力,有一定难度。 图示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 C因食物链延长,该生态系统总的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系统的效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效的延长,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效益。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
14、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一般而言,初生演替的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遗传多样 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
15、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的濒危和灭绝不是人类对其资源正确开发和利用的结果,而是人类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以及对动植物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结果。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被破环的原因。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在 “棉花 棉蚜 食蚜蝇 瓢虫 麻雀 鹰 ”这条食物链中,如果一只食蚜蝇要有 5m2 生活范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范围
16、至少是( ) A 5103m2 B 5104m2 C 53m2 D 54m2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获取能量的多少与生活范围成正比,即生活范围越大,获取的能量就越多。一只鹰的生活范围至少需要多少,就按能量传递效率最高值( 20%)来计要。按题中提供的食物链来看,食蚜蝇处在第三营养级,鹰处在第六营养级,它们相差 3个营养级,所以一只鹰的生活范围至少是 5m22020 20 =54m2.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下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 系
17、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辛从食物链甲 丙 乙 丁 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C该食物网一共包含 8条食物链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甲和戊是生产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越少,图中含有辛的食物链中,最长的一条是甲 丙 乙 丁 辛,所以此食物链中辛获得的能量最少;该食物网一共包含 8条食物链;图中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除了丁和辛外,还要乙和丁、乙和丙。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考查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
18、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不一定只处在一个营养级上,在不同长度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动物,但属于分解者;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和厌氧型三类。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
19、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如图为物质循环简图, A为生产者, B为消费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 B 过程可以 有分解者参与 C 过程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D本图涉及碳和水的循环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 A为生产者, B为消费者, 过程是光合作用, 过程表示呼吸作用,也可以由分解者参与, 过程代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可见,该图涉及碳和水的循环。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
20、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甲虫能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说明这种甲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没有营养级,不在能量金字塔中。分解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分解者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 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
21、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 Ca2+的通透性,使 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 Ca2+在神经调节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及 Ca2+对该过程的影响。 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的是( ) A用芦苇、秸秆作原料造纸 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C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 D引进蜣螂消除草原上成灾的牛羊粪便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和 D选项都体现了生物多
22、样性的价值,而 C选项中石油不属于生物,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价值。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患儿感染手足口病毒后,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该病毒 B切除胸腺的小鼠体液免疫全部丧失 C注射甲型 H1N1疫苗刺激 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对甲型 H1Nl病毒有终生免疫作用 D注射狂犬疫苗后,若遇到狂犬咬伤而感染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就能直接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答案: A 试题分析:胸腺是 T细胞成熟的地方,若切除小鼠的胸腺,小鼠将丧失细胞免疫能力和大部分体液免疫能
23、力;注射甲型 H1N1疫苗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但不能终生免疫;注射狂犬疫苗后,若遇到狂犬咬伤而感染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快速消灭病毒。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和免疫预防的相关知识。 点评:特异性免疫过程: 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C选项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北省 正定 中学 第三次 考试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