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723-2012 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pdf
《DB41 T 723-2012 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723-2012 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7232012 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 wetland park master plan of Henan province 2012 - 04 - 01发布 2012 - 06 - 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41/T 7232012 I 目 次 前言 II引言 .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要求 25 基础资料调研与现状评价 36 总体布局 47 专项规划 58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 119 规划成果 . 11附录A(资料性附录
2、) 编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所依据的部分资料清单 . 12附录B(规范性附录)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文本提纲 . 14附录C(规范性附录)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附表格式 . 17附录D(规范性附录)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附图制图要求 . 18 DB41/T 723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卓卫华、孙银安、王春平、刘铁军、张全来、王华庚、姚现玉。 本标准主要参加人:方保华、郑安平、张琳、冯茜茜、刘继平、卢春霞、吕朝晖、杨齐、康安成、冷冰
3、、夏治军。 DB41/T 7232012 III 引 言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是指导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提高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质量,进一步发挥总体规划在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的指导作用,使湿地公园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本标准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标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湿地资源特点、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对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全面规范。 本标准是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对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促进全省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DB41/T 7232012 1 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
4、规划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编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一般要求、基础资料调研与现状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投资估算和效益评价、规划成果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地方湿地公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792.62005 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 GB/T 183172009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 20257.2200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 1:5 000、1:10 000
5、 地形图图式 GB 500282006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2821998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2931999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 503182000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CJJ 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LY/T 18212009 林业地图图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湿地 wetlands 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
6、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3.3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 of wetland park DB41/T 7232012 2 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文件。 3.4 功能分区 function division 根据规划区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为实现规划目标将公园划分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地理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建设方向,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5 湿地率 wetland coverage
7、rate 湿地公园内的湿地面积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百分比。 4 一般要求 4.1 规划内容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内容包括: 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湿地公园建设的范围、功能区划、性质、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湿地公园保护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合理利用、防御灾害、区域协调、基础设施规划; 湿地公园组织管理规划,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效益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 4.2 规划宗旨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宗旨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
8、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3 规划原则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恢复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合理利用原则: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9、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4.4 规划依据 DB41/T 7232012 3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所依据的部分资料参见附录A。 4.5 规划编制程序 一般应有以下四个程序: 准备:进行组织、人员、物质和技术等方面准备,湿地公园主管部门应指定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调研与分析:由规划承担单位与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共同进行基础资料调研,收集有关资料和文件,对湿地
10、公园实地勘察、绘图、照相,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评价,形成总体规划原则意见; 规划编写:规划承担单位组织编写总体规划文本,编绘必要的规划图件; 送审与修改:规划承担单位向湿地公园主管部门提交规划送审材料,包括规划文本、附表、附图,以及必要的附件,并根据审查论证意见进行规划文本修改,形成报批稿。 5 基础资料调研与现状评价 5.1 基础资料调研 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取收集资料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和数据。收集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不能满足规划编制工作要求时,应开展补充调查。编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数据要求见表1。 表1 基础资料和数据要求 分类 资料名称 资料描述 备注
11、 测量资料 地形图 比例尺1:100001:100000。 必备 专业图 遥感影像图(航拍图片或卫星图片),分辨率在0.5m20m之间。 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精度参考相应行业标准。 可选 自然资源资料 气候 温度、降水、湿度、日照、风力、蒸发量与降水量、特殊气候现象等。 必备 水文 所在地区域水文资料;湿地公园湿地水文资料。 必备 地质土壤 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质灾害情况;地下水现状;土壤组成、类型和分布等。 必备 湿地 区域湿地的整体分布及变化趋势。 水源补给及其稳定性。 项目所在地的湿地类型及特殊性。 必备 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野生植物的种类、区系、类型、数
12、量、分布,以及演替变化等。 野生动物的种类、种群、分布、活动规律、变化趋势等。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其变化等。 必备 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资料 当地社会经济现状资料。 区域和规划区与湿地有关的人文、历史、民俗等非物质遗产资料。 必备 现有基础设施资料 市政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电信/污水/雨水/热力/燃气/网络等市政基础设施与规划区的接口位置及容量资料。 必备 环境处理设施 包括对规划区产生影响的内部及周边现有污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和处理设施资料。 必备 规划资料 土地规划 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必备 DB41/T 7232012 4 表1 (续) 分类 资料名称 资
13、料描述 备注 规划资料 城镇规划 批准和正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资料。 可选 环境保护规划 批准的和正在执行的环境保护规划,及各专项环境保护规划资料。 可选 旅游发展规划 已批准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等。 可选 经济发展规划 已批准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可选 其他资料 编制总体规划需要的其他资料。 5.2 现状分析与评价 现状分析与评价应客观、公正、准确,符合实际。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规划区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湿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分析与评价。重点陈述各种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多样性,分析其特点和保
14、护价值等; 分析评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典型性,以及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与评价;分析评价规划区内历史人文情况、土地资源现状、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情况、各种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趋势; 分析评价规划区居民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居民对建设湿地公园的意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分析现有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情况,当地人民政府对建立湿地公园的支持程度和政策措施。 规划区所在地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包括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面积、行政管理,周边旅游资源等; 存在问题和建议。 5.3 建设湿地公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分析拟建湿地公园在湿地生态系统保
15、护、湿地恢复、湿地宣传教育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以及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湿地公园建设在区域的示范性。 6 总体布局 6.1 规划范围 确定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主要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独特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等。 6.2 性质定位 湿地公园的定位应依据湿地的自然条件、区位关系、典型特征、资源类型、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等因素综合确定。要凸显拟建湿地公园的特色及在区域乃至全省的示范作用。 6.3 发展目标 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应依据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确定,包括湿地公园建设
16、总目标和分期目标。制定目标应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历史、现在和未来的DB41/T 7232012 5 关系、政府支持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与国家、省、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6.4 建设分期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68年,宜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期一致。根据需要,可分为近期规划(13年)、中期规划(45年)和远期规划(68年)。 湿地公园各时期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近期发展规划应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建设内容,并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等; 中期发展规划目标应使湿地公园各项规划内容初具规模,并
17、提出规划区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估算等; 远期规划目标应提出湿地公园规划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远景目标。 6.5 功能分区 6.5.1 区划原则 湿地公园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分区,实施分区管理,遵循同一区内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基本一致,管理目标、技术措施基本一致,并坚持自然、人文单元完整性的原则。 6.5.2 区划要求 根据功能不同,湿地公园可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各功能区区划要求: 保育区可供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 恢复重建区可供开展退
18、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动; 宣教展示区可供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动; 合理利用区可供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以及其他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活动; 管理服务区可供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 7 专项规划 7.1 保护规划 7.1.1 一般规定 湿地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水体、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等。湿地公园保护规划要求: 应根据功能分区的具体特点,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能力建设等提出具体措施; 应明确湿地保护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的位置、规模、技术措施、实施期限等内容。 7.1.2 水源和水质保护规划 DB41
19、/T 7232012 6 分析湿地公园与界外水源的关系,提出确保湿地公园合理水量的保护和控制性措施。针对湿地公园水质现状和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提出水质保护和水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7.1.3 水岸保护规划 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水位的动态变化,界定不同水位(常年水位、高水位、低水位)状况下水体的边界,掌握水陆交接区域的植被类型、自然演替、设计功能以及使用状况,规划不同类型护岸做法。 护岸以自然生态的渗透性护岸为宜,尽可能不采用非渗透性的材料护岸,确保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并为动植物创造生息的场所。采取工程措施加固护岸,其外形和所用材料的质地、色彩均应与环境协调。 7.1.4 野生动植物
20、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 针对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提出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具体措施,包括栖息地恢复与改造,有害生物的监控和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防火设施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与制度建设等,以增加湿地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种群数量,丰富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7.1.5 文化保护规划 调查分析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文化渊源,挖掘湿地文化及其内涵,提出保护和弘扬湿地文化的具体措施。 7.1.6 能力建设规划 确定能力建设的规划目标和具体任务(包括执法能力、信息化建设、基础性工作能力、管理机构能力建设等),提出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计划。规划目标包括规划期间定性和定量
21、的发展目标,是项目规划和基本措施的依据。长期规划要有宏观目标,并按规划分期分解为若干阶段目标。 规划目标应在湿地公园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湿地公园实际综合确定。既要考虑到国家、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社区居民的发展需要,具有可行性;也应有利于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具有前瞻性。 7.2 恢复重建规划 7.2.1 一般规定 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目标,确定恢复重建湿地的面积和质量标准,提出湿地恢复重建的具体方案,包括主要建设内容、规模、技术措施、恢复时间以及恢复预期效果和评估等。 7.2.2 水体修复规划 分析研究湿地公园所在区域水系状况,制定水系连通规划,促使湿地公园与区域水系相连,确保湿地公园
22、正常生态蓄水的供给。 根据不同水体污染类型和程度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水体修复目标和净化技术,并在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后确定最终的修复技术方案。 7.2.3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恢复规划 在调查、分析、掌握湿地公园内主要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制定栖息地修复方案,包括修复目标、需要修复的湿地类型和湿地功能、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技术措施。 DB41/T 7232012 7 栖息地恢复的目的主要是营造不同种类野生动植物所需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使生物量和种群数量增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严格限制引入外来物种。 7.3 科普宣教规划 7.3.1 一般规定 科普宣教应
23、以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弘扬湿地文化为主要目标。 科普宣教规划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自身特点和宣传教育对象,明确科普宣教的主要内容、建设重点和展示布局。 7.3.2 科普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 湿地公园应配备相应的科普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针对不同宣传对象,设定相应的宣教设施和宣传材料,向公众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唤起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公园应建立湿地宣教中心作为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或青少年教育基地,宣教中心宜建于交通便利、场地充裕且具有实际野外教学资源和特色景观区域。 7.3.3 科普宣教解说系统 湿地公园解说系统包括湿地科学知识解说、区域环境解说和生态旅游解说。解说
24、体系建设包括音像图文展示与播放系统、牌示系统、出版物解说、导游图及导游解说体系等。规划应提出湿地公园解说系统和解说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牌示标志规划要求: 牌示标志应设置在公园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以示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科学解释,提示警告; 牌示标志系统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揭示内容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解说标志牌宜采用中、英两种文字说明,动、植物名称应注明拉丁文;公共设施标志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 7.4 科研与监测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需要,优先规划设置管理急需、实用的基础性科研项目,选择具有雄厚技术力量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723-2012 河南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 723 2012 河南省 湿地 公园 总体规划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