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八)(带解析).doc
《2013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八)(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八)(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八)(带解析) 选择题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 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秋七月,初税田 ” B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C “除井田,民得卖买 ” 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 C项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
2、; D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 B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战国时期生产工具进步的影响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二战后西 欧国家的和解 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体现的是西欧六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共同体条约签订于 1951 年,当时欧洲的合作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未扩展到政治领域, 的
3、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有 的选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开始了分工合作,进行了一体化进程。故选 A。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区域集团化之欧洲一体化 不同时期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有所不同。 “20世纪 70年代开始,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革,终于在 1982年底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其措施与 19291933 年罗斯福新政最大的不同是 A降低税率 B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C减少财政支出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罗斯福
4、新政的主要核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 “滞涨 ”经济放缓, 80年代里根政府实行供给 学派和货币学派观点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故选 B。 ACD项都是 BG项的表现。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871年 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者、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 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 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所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
5、案: D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革命已经在 1871年 3月爆发, A项在时间上错误; “工农联盟 ”没有有效巩固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 B;分地给农民、分工具给工人,这是承认私有制,排除 C; D项符合题中材料强调的让 “乡下劳动者 ”等得利,希望得到其支持的意图。故选 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 ”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 “政体形式 ”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 1875年宪法 D美国 1787年宪法 答案: B
6、 试题分析:从材料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 ”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 B。 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 CD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 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德意志 1871年宪法 有人说: “在 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 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
7、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 ”到 “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的变化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选 A。 B项错误,宗教改革最终大都确立了宗教宽容的政策,但是并不是信仰自由; C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宗教改革的影响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8、,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上述观点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深化改革开放将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 C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A项是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来的; C项是在 1987年十三大提出来的; D项是在 1980年提出来的。因此 ACD均不符合题意。 B项正确
9、, 1992年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把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 20以来世纪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 南方谈话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 582 9亿元,比上年增长 4 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 3901亿斤,比 5年前增长 19%;棉花总产量达到 3280万担, 比 5年前增长 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材料中限定的时间是 “1956年 ”和 “1957年 ”。 B项虽然是 1956年
10、,但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中共八大的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C项( 1958年)和 D项( 1978年)均不符合题目的时间界定。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项。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的影响 下列两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革命区域发生变化 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中共探索民主革命的道路的历程 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历史图表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 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发展各阶段特征的概括,从选项中可看出革命区域
11、、革命中心、革命历程的变化,因此 正确,故选 A。阶级矛盾并没有体现,排除带 的选项,因此选 A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 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曲线来看,公 元前中国不如西方,公元后到 15世纪中国强于西方, 15世纪后中国出现逆转,故 B项符合图片展示。故选 B。从图示很容易看出 A错误; C项错误, 15世纪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高峰; D项错误,公元前后到 10世纪中国科技并非走向衰落,
12、只是发展缓慢。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西方科技 南宋时,民间有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 “湖广熟,天下足 ” 、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以分析的出,苏州和湖州地区在南宋时期主要是从事的农业生产,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生产专业化的趋势。故选 B。 AD项错误,经济重心还是在南方; C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明清时期南方生产的区域化倾向 一位著名的绘画
13、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 “古 ”与 “近 ”指的是 A唐、宋 B晋、唐 C宋、元 D元、明 答案: A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史。唐代画风,佛教道教题材的绘画较多,人物画成就较高;宋代画风,文人山水画盛行,花鸟虫鱼题材丰富,其中宋代是中国古代 “花鸟写生 ”的高峰期,画家更加注重意境。故选 A。根据以上分析, BCD项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绘画 综合题 (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
14、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 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 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 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主张 “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 “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7分) 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
15、开过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 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革新;谭词同提出废君权,倡导民主激进主张。 试题分析:( 1)从关键词 “风气未开 ”“ 操之自上,则两得之 ”“ 开国会,尚非其时 ”可以总结出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是: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变法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思想是有关联的,即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同为资产阶级维
16、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但从材料二的信息“上权太重,民权尽失 ” “废君统 ”来看,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并主张学习法国的启蒙思想而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两者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解题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又要注意提取材料的信息,不拘泥于所学知识。这也体现高考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在考察学生运用辨别能力。 考点: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维新思潮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
17、),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 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6分) (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9分) 答案: (1)( 6分)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陕西省 宝鸡 中学 高三下 学期 模拟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