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关下图所示耕作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精耕细作农业的表现 B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C可以保苗抗旱,但不利于休养地力 D此法叫做垄耕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耕作方法是西汉赵过的代田法,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在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 C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 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代田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 “设厂自救 ”的浪
2、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 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 20400锭领回,作价 25万两,作为官股, “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据此材料分析,下列不是大生纱厂兴起条件的是 A实业救 国思想的推动 B封建政权的暂时支持 C周边社会条件的优越 D自然经济的完全瓦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是在 1895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但整个近代
3、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D项明显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 近代后期在西北地区曾有民族企业家慷慨陈词: “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家。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居民,均有赖吾等救济。 ”“在这紧急时刻,多一份生产,就多一份国力 ”。其可能出现在哪 一时期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时间 “近代后期 ”,故排除 A、 B;从 “前方 ”“后方 ”“紧急时刻 ”“国力 ”等判断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提供人力物力,大后方的民族企业家积极生产,
4、支援前线。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 “猪尾巴 ”、 “满奴 ”。这说明 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政治革 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人们的民主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用排除法来做,题意是分析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影响,革命前后人们对留辫子本身的看法变化,说明政治事件能够改变风俗,引起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从 “封建余孽 ”“满奴 ”等能看出民众的民主观念增强了,民众盲目模仿西
5、方生活方式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对风俗的影响 从春秋的 “初税亩 ”到明朝的 “一条鞭法 ”再 到清初的 “摊丁入亩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特点的是: A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B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C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 D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特点,从春秋的 “初税亩 ”到明朝的“一条鞭法 ”再到清初的 “摊丁入亩 ”,这种演变体现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由实物、劳役地租为
6、主到货币地租为主。也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C项表述 与史实相反,应是由繁杂多项 到简化单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的赋税制度 读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美国 1929-1942年经济发展状况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 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 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 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图绘制出 1929-1942年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美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在 1935年,时间
7、上错误,排除 。其它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故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社会保险法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9%军费; 21.6%社会保障; 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 4.1%其他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 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 补助以及税收返还 科研 1。据此判断此次探究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 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 答
8、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美国 2004年的政府预算开支超过一半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项目、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以及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而这些都属于建设福利社会的主要内容,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故选 C。 考点:罗斯福 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 新全球史中指出: “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主要是因为其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 B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推动了中国农产品
9、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便利列强对华倾销商品, A错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并非主动打开过门去与西方交流, B错;鸦片贸易公开化明显是对中国的破坏影响,属于灾难的内容, D错;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采购原料,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英国圈地运
10、动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中国 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圈地运动使小农与土地分离,在农村形成资本主义的农场、牧场,在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开始了工业化;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分散的小农组织成生产合作社,集体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农村建集体农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打破小农的局限性。而中国 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确立了小农土地私有制,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圈地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 三大改造;俄
11、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农业集体化 苏俄农民彼得 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让他产生 “幸福感 ”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时间 1922年,结合史实,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粮食税政策,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
12、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 ”,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 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 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段话说明了苏联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而与农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缓慢,面包的紧缺和供应尤其说明了这点。主要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3、,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 22分) 材料一 管子揆度 :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 , 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 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 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 ”者、 “屠狗 ”者、
14、“开酒家 ”者,以及 “以贩马为业 ”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 “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 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 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 19世纪初已构成 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当然,封建官僚体制 都延缓了这种转
15、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 19世纪初 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 “延缓了这种改变 ”的因素有哪些?( 12分) 答案: ( 1)信息:诸侯国内都设立市场( 2分)成因: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 4分) (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
16、的思想。( 4分) ( 3)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6分,任答三点即可)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 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紧扣材料, “百乘之国 ”“千乘之国 ”“万乘之国 ”都设立市,表明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国内都设立了市。第二问分析现象的成因,也即分析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原因,从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商业发展等方面思考,概括如下: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 通的发达;商品
17、交换的需要。 ( 2)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从材料中的 “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 “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等信息以此归纳即可。 ( 3)材料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 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 ”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
18、全国的经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方面来思考。第二问分析阻碍中国向商品经济转笔的因素要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包括: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僵化的理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 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 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当时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 B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 C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19、D西方借同文馆进行宗教文化渗透 答案: D 试题分析: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发展新式教育的产物,但在当时学习西方在国内面临重重阻力,包括: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等,西方没有借同文馆传播宗教,传教本身也谈不上文化侵略。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 2012年是 “九二共识 ”20周年,下列与之相关的是 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它是新
20、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纲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要用排除法来做, “九二共识 ”是对台湾问题的表述,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属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排除 ,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 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九二共识 ” 光绪周庄镇志载,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与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田底 ”和 “田面 ”的实质是 A佃农和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B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封建官府防土地兼并的措施 D封建农庄经营 答案: B 试题分析:田主和佃农分别指的是土地的所有者和租种土地的使用
21、者,也即地主和佃农。材料描述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实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佃农不可能对土 地拥有所有权, A错;材料未提及封建官府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 C错;封建农庄经营不属于本质问题。 D错。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 黄仁宇在中国社会的特质中说: ”(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这里的 “农业生产的恢复 ”主要是指 A重建小农经济 B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C建立正常的赋税征收制度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每一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面临战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鞍山市 中高 第二次 模拟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