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西吕梁学院附中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山西吕梁学院附中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山西吕梁学院附中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山西吕梁学院附中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元代王祯农书中说: “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 ”他强调的是( ) A农业生产要把握好农时 B农事安排要注意地域的不同 C农业生产要改进耕作技术 D农作物高产要提高土地肥力 答案: A 试题: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核心信息 “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 ”,它强调的是一年四季要根据节气合理安排农业的生产。如果提前播种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太晚了错过农时种植会影响农业收成(产量)。所以,聪明
2、的人不会冬天播种春天收获(庄稼)。所以选择 A,其他三项 B、 C、 D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下图是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 “地理大发现 ”纪念碑, 500多年前的 “地理大发现 ”使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 “转折 ”主要是指 (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史观。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强调地理大发现对于人类历史产生的影响,着眼于对于世界整体的影
3、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也就是题干所说的 “重大转折 ”,因此选择 B。选项 A、 C、 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 史观 整体史观 某个时期,贸易活动的特色 “商业、战争、海盗三位一体 ”。这时国家认为谁能独占价格最贵的商品,谁就能够成为最富强的国家;各国为获得珍贵商品,经常不择手段,贸易往往沦为抢劫行为,这种行为甚至与国家权力相连,而变成一种爱国行为。最符合该描述状况的是( ) A 13世纪,威尼斯与阿拉伯的贸易关系 B 15世纪前期,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朝贡贸易 C 16至 17世纪,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的贸
4、易竞争 D 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中国沿海的贸易策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 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贸易活动的特色 “商业、战争、海盗三位一体 ”。新航路开辟之后,英国加入海外贸易的竞争。当时,英国经常截击西班牙从美洲运送金银的船只,两国矛盾激化,1588年英西海战爆发,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这个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荷兰战败之后,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因此,选项 C符合题干描述的状况。选项 A、 B、 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5、 殖民扩张与世界 市场的拓展 英国的殖民扩张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 %)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第 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 B第 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 C第 段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殖民霸权的是英国 D第 段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 A 正确。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 B 错误,当时的北美洲十三个殖民地还没有独立,因此选择 B。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
6、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 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 D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殖民扩张 马克思认为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殖民掠夺( ) A给亚非拉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B有利于落后地区旧制度的瓦解 C为西欧资
7、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指代的是殖民掠夺,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欧洲,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因此,选择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殖民扩张的影响 19世纪的英国人 “以分钟、秒为单位 ”, “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钟表的发明是生活节奏加快 B工业革命导致时间观念加强 C资本家严格厂规使工人压力增大 D社会进步促使人们观 念更新 答案: B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选项 A是客观原因,选项 C是主观原因,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最合理的解释是工业革命导致时间观念加强,因此选择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 19世纪英国 “棉都 ”曼彻斯特 “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 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 ;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 ”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公共设施
9、尚不完善 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 “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 金子 。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 也 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悬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备受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因此选择 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
10、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 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 最有可能是 ( ) A汽车 B电车 C火车 D马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该交通工具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 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只有火车符合上面的特点。汽车、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 A、 B,因此选择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发明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 不过 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人工
11、业生产的组成部分。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 ,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C首先发生在英国 D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 “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19 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与生产,各种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因此选择 B。选项 A、 D不符
12、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误,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 “电气时代 ”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段材料说明的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形成并不断发展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两大集团垄断了德国的化学工业市场,可见生产力高度集中;通过兼并两大独立的公司,可见两大集团化工生产规模发展壮大。从生产关系上看,这些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
13、竞争原则,控制了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因此选择 C。选项 A、 B、 D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的出现 “交通运输业愈发达,商品流转愈迅速、愈频繁,单个的、地方的和 民族的 市场结合 的进程就愈快,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的生产机体的发展也就愈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A飞机的研制成功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蒸汽机的不断改良 D发电机的创制成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核心信息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突出成就 ”。首先
14、排除选项 C、 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 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因此选择 B。飞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排除选项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 在 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答案 : B 试题分析:从时间上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人类已经进入 “电
15、气时代 ”,排除选项 A、 C。题干的核心信息是 “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电力已经取代煤炭成为新的能源,排除 D,因此选择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 “电气时代 ” 18701900 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 年代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3.3 13.2 10.3 3.7 18871895 28.6 13.9 8.6 3.4 18961900 30.1 16.6 7.1 5.0 以上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 A俄国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B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C美国是
16、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D法国的经济已出现严重负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看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间上分析可知,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本题可用排除法,俄国开始农奴制改革,刚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选项 A不符合史实,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排除 A。表头的标题是美、德、法、俄在不同时期在世界制造业产品的比例,不能反映出增长速度,排除 B。选项 D不符合史实,排除。从三个时期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选择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制造业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
17、,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缓合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 C以物种交流、文化碰撞等为主要内容 D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正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地区的非工业化国家的粮食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因此
18、选项 B、 C、 D正确,排除。以欧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加剧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选项 A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发展 “当明朝( 13681636 )闭关锁国,太平洋西岸一片寂寞的时候,从地中海沿岸孕育起来的世界商业大革命,正向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移动。世界由孤立趋向整体。 ”材料中 “商业大革命 ”的移动开始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有孤立状态逐渐趋向整体。新航路的开
19、辟使世界由孤立趋向整体,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 “商业革命 ”。因此商业革命的移动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选项 B、 C、 D不符合史实,所以选择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走向会合的世界 诗经 小雅 北山说: “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 ”,这表明西周实行的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C贵族土地所有制 D平民个人土地所有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得的核心信息是
20、天下的土地都属于国王。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因此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齐民要术 序中说到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这段话表明作者( ) A提倡商品经济 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 C认为工商并重 D强调重农抑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有才能的贤者认为,舍本逐末是不得对的。因此,关于齐国商人的事迹,舍去不再记载。这段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强调重农抑商,因此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
21、构与特点 古代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 14件,其中铁制工具 13件(即铁斧 4件,铁锤 2件,六角形铁锄 2件, 1件,铁钻 3件,铁耙 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 )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B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C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 “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 14件,其中铁制工具 13件 ”,即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采掘工具主要为铁器 ,因此选择 D。选项 A史实错误,青铜时代东周继续发展,但到晚期逐渐衰落;秦后青铜时代走向灭亡,西汉中期正
22、式结束。选项 B 不符合题意;影响精耕细作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组织形式等,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不能得出选项 C的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汉代亩产粟约合 40市斤,唐代平均亩产粟 1石约合 113市斤。中国古代的亩产量经过汉唐间七八百年的发展,提高了 150%。其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重农政策的成效 D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求答项是分析从汉至唐亩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选项 A不够全面,它包含在选项选项 B中; 除了铁犁
23、等生产工具改进之外,还有灌溉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 的原因。选项 C不是主要原因,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蓄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从汉至唐,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 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中国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得力于( ) A赋税征收制度的完善 B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地方官员 C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 “重农抑商 ”政策的有效实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山西 吕梁 学院附中 下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