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890年与 201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 GDP 的比重分别为 13%和 5%,但前者国人皆感屈辱,今天世人皆曰中国崛起,可见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可能不包括 ( ) A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 B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C保卫自己主权和独立的军事能力 D和所有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国家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概念。今天的中国与 1890年相比,有保卫自己主权和独立的军事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创造能
2、力。四个备选项前三者是大国内部实力的体现,故选 D。 考点:大国崛起 点评:自 2003年以来,中国崛起的问题就一直是理论界乃至大众热衷讨论的话题。这既有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结果,也有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大众心理变化的深层原因。经过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的经济腾飞,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跨入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提出 “大国崛起 ”的问题,既 反映了我国近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也概括了我们国家的目标。 李鸿章说: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 A创办发昌机器厂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开平煤矿 答案: D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
3、后期,为了解决各军事企业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洋务派又提出 “求富 ”的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A是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是洋务派的军事工业; C是洋务派创建的海军; D是洋务派的民用工业。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李鸿章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商业文明对应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其含义是商业发展导致的社会进步。 20世纪初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社会思潮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 B “师夷长技以制强 ” C “实业救国 ”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答案: C 试题分析:四
4、个备选项所发生的时间分别是: A19 世纪 40年代、 B19世纪 60 90年代、 C20 世纪初、 D20 世纪 30年代。符合题干时间要求的只有 C项。 考点:近代 的社会思潮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类似的题目还有: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主之君,立宪公之民;家全国,立宪公全国 ” “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 A B C D 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最终要
5、看其有没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没有一流的大学 和研究机构。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主要体现在( ) A育人举措 B求富举措 C求强举措 D外交举措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 “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最终要看其有没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没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洋务派在培养科研人才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举措是建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故选 A。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前期,旗号 “自强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有:安庆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满洲贵族崇厚 )。 后期, 70年代
6、以后,旗号 “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 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李鸿章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主要有:京师同文馆。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 “工业革命 ”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分别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 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7、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史实,难度不大。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甲的题目错误;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乙的题目正确;丙、丁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立论也是正确的。故选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有历史 学家发出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越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 ”这一材料说明了( ) A要实现工
8、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西方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 D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 ”、 “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 ”的材料信息,可知题目所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的形势。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起,并且迅速扩展到法国乃至欧洲、美国,这主要是受到欧美国家建立了保障工业革命发展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选 B。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然后向外传播,很快传到北美地区,并快速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此时已通过独立战争确立
9、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所以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 样总结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 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D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 “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可知此处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对海外扩张的需求。 A、B、 D均与材料不符,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
10、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 “寻金热 ”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 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主要是由于(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过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哥伦布、达 伽马和麦
11、哲伦等航海家的远航探险打破了各大洲彼此孤立的状态,增强各地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各民族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A、 D说法错误; 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B。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 “四大影响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 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1494年 6月 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一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
12、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 ) A麦哲伦 B迪亚士 C达 伽马 D哥伦布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 B迪亚士开辟了从欧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的新航路, C达 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 D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向西到达美洲的新航路。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班牙开始在美洲开拓殖民地。故选 D。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 “四次探航 ”: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519-1522年葡萄牙人
13、麦哲伦及其同伴完成了环球航行。 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 “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 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 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 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C振兴了中国的航运业 D起到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后,英商的航运公司损失了 400万两白银。说明洋务派的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故选
14、 A。 考点:洋务运动的影响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 业在中国出现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 1895年 7月 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 “迭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 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 ”以下对该上谕的解读正确的是( ) ( 1)该上谕发布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 2)表明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的政策由压制到放宽 ( 3)标志着中国
15、近代化的开始 (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A( 1)( 2)( 4) B( 2)( 3)( 4) C( 1)( 4) D( 1)( 2)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时间 1895年 7月 19日,清政府的上谕发布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诏令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为筹集军饷,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 2)符合材料,故选 D。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点评: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6、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随后,北欧、西欧、日本等国也纷纷建立起各自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 1)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 2)国家财政支出扩大 ( 3)扩大了社会消费 ( 4)提高了们的工作积极性 A (1)(3) B (1)(2)(3)(4) C (1)(3)(4) D (1)(2)(3) 答案: D 试题分析: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于改善人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消极影响是导致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 (4)表述错误; (1)(2)(3)符合史实,故选 D。 考点:福利国家 点评
17、: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施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 六寸长。 ”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本题考查的则是重大政治事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反
18、映的是 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的出现。故选 B。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主张改革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北魏时期孝文帝 “更姓易服 ”,唐女装 “袒露 ”与宋女装 “清雅 ”,民国时期“中山装 ”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
19、 ) A表明人 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据 1913年 9月 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1913年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 ”和所学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地位提高。 B、 C、 D均和材料不符,故选 A。 考点: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 点评: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
20、,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交际礼仪的变化 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婚俗礼仪的变化 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临时政府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联系本题 “失去
21、辫子 ”等情况出现,应在辛亥革命时期,本题选 B项。 考点: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 点评: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时代背景 ),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 “我爸是李刚 ”、 “我舅是局长 ”、 “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
22、”、 “动车 轻微 碰撞 ”等,这突出反映了( )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 “李刚、李双江之子、动车碰撞 ”等事件经网络等媒体曝光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这反映了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故选 D。 考点:大众传媒的变迁 点评:经过 100多年的演化,特别是 20世纪后半期以来是迅速发展,大众传媒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而以国际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迅速发展。考查各种传媒工具具有怎样的特点,是这一专题命题
23、的主要考点。 2011年 9月 30日 ,中国 “天宫一号 ”飞船成功升空,中国迈出了组建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步。全国 10 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发射全过程。这说明( ) 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B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 C电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 答案: B 试题分析:电视被誉为 “第八艺术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全国 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 “天宫一号 ”飞船发射全过程,说明了电视作为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故选 B。 考点:大众传媒的变迁 点评:经过 10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黑龙江省 鹤岗 中高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