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新课标版】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新课标版】 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 。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 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 “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 ”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 “在
2、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要排序的语段,处在给出语段的中间部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我们可以借助前后文帮助我们来判断。第一句说到奥地利首都有文化的事,而 正是提到这个问题,而且衔接紧密,因此排除 A、 D两项。 说 “这句话 ”正是指 里提到的那句话,因 此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排序题一般先区分语段文体,看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顺序;说明文排序,一般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事理关系。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苹果公司正在设计一种电视,
3、你可以向它喊叫或打手势 它都可以明白你的意思。这一项目将为苹果和韩国电器巨头三星公司之间的战斗开辟新战场。 B北京市政府去年推出了一项融垃圾分类和废品回收为一体的计划,城市废品回收者大军迅速增加。 C在中国 9600万六岁以下适龄儿童中,有一半不上幼儿园,这些孩子因此错过了教育专家认为的儿童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D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星云湖,由于遭受 “外来物种 ”侵袭,目前湖内的土著鱼种大头鱼已经灭绝。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B 杂糅, “城市废品回收者 ”或 “城市废品回收大军 ”。 C 不合逻辑。“儿童发育 ”不会因为不上幼儿园而错过。 “错过 ”不应与 “阶段 ”搭配。 D前
4、一句缺谓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 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5、( ) A学术上有不同见解,应当允许百家争鸣,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 党同伐异 。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才会更加繁荣兴盛。 B先生看着两人的背影,只是满脸 讳莫如深 地点了点头,又继续埋首于文件之中去了。 C进入竹海,楠竹密布,铺天盖地,极目远眺,茫茫竹海,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 歧路亡羊 的感觉。 D如何在地震中逃生,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做了 具体而微 的讲解,而今天的演练,更让我们有了切身的体验。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打击。讳莫如深:紧紧隐瞒。歧路亡羊:比喻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此时只是进入竹海而迷路。具体
6、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规模较小。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成语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一般是选择正确 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一种时尚, “文身 ”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 “刺青 ”。
7、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 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 “黥刑 ”,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 “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
8、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 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 “刺青 ”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 “白舍人行诗图 ”,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
9、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 “九纹龙 ”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 “青龙 ”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 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
10、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 “异端 ”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 (摘编自文史知识 2012年第 2期) 【小题 1】下列关于唐代 “刺青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唐代 “刺青 ”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 “刺青 ”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 “刺青 ”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
11、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 “墨刑 ”。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唐代之前的 “刺青 ”与 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 “刺青 ”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 “墨刑 ”关系密切。 B在古代, “墨刑 ”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 “受之父母 ”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
12、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 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 “白舍人行诗图 ”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 “刺青 ”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
13、样的人是一种 “异端 ”,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 A(强加关联。所谓 “第一阶段 ”在唐代之前,所以不能说 “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 ”,而且对 “第二阶段 ”的表述也不严密,文中只是说 “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 ”。 【小题 2】 C(无中生有。原文举史进的例子是要说明 “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并未 “表明宋代的刺青 ” ) 【小题 3】 D(张冠李戴和条件缺失。被认为是 “异端 ”的是刺青这种行为,而且是 “在古代社会 ”;是 “这种行为
14、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点评: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 18981982 ),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 “民国
15、四公子 ”,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 “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 张伯驹 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仍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 3000 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 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 ,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
16、: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 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其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 其书法源学于王羲之十七贴,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 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 “鸟羽体 ”。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功。学戏其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 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
17、、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 “国剧学会 ”。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现代中国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泊,在他人眼中,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 “怪异 ”,不循常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地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力量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 “毛票换大洋 ”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 “是,是,是;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 ”虽拥有偌大家业,但其生活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也非
18、常随便,有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外号叫 “张大怪 ”,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狂狷和洒 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 “天下第一收藏家 ”。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国外。张伯驹对此深为痛惜,所以为了收集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四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贴;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 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 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 尽管此
19、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当时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 卖家藏 ”。经他收藏的书画名迹有 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细心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 ”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 “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 真大忍人也! ”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一生,浓缩了近
20、代中国的 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苦心学戏,后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 “国剧学会 ”,最终在京剧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 C民国时为 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债台高筑、生命堪虞之时仍坚守收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
21、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D “文革 ”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小题 2】张伯驹作为 “一代名士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 分) 【小题 3】作者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为 “大怪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请结合 “一代名士张伯驹 ”的人生经历,从 “出身 ”“趣味 ”“品格 ”“机遇 ”中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答案: 【小题 1】
22、 C 3分, B 2分, D1 分; A E均不得分。 【小题 2】 他热爱国家,多才多艺,对感兴趣的事坚持执着,是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他为人狂狷洒脱,又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富有奉献精神,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他生性豁达乐观,恬退隐忍, “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 ”,具有强大的文化和人格力量。(每答出一点给 2分) 【小题 3】 表明张伯驹对世俗淡漠,言谈举动不循常规,十分 “怪异 ”; 突出张伯驹不追求升官发财、生活崇尚简单、为人率真单纯的性格特征; 结构上承上启下,说明他将精力多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在许多
23、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答出一点得 2分) 【小题 4】 出身:良好的出身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能给人提供良好 的经济基础和教育条件,有利于人的成长与成功。( 2分)张伯驹出身显贵,受过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又不必为生计犯愁,有时间有条件成长为文化大家。( 2分) 趣味:高雅的趣味能引 导人追求有格调、有理想、有意义的生活,并且能为此锲而不舍,克服障碍,进而实现人生境界的突破。( 2分)张伯驹志趣高雅,不为流俗所动;尤喜读书,工于诗词、字画,热爱京剧与收藏等,最终成长为一代文化名士。( 2分) 品格:即人的品性与风格,是界定人品高下、决定人性好恶的内在因素,好品格会让人高尚脱俗,心
24、中有大局观念,面对不如意的困境时不会降格以求,而是愈挫愈勇,历久弥坚。( 2分)张伯驹淡泊名利,不媚流俗;有气节,国难当头时为避免国宝外流不惜倾家荡产,置生死于度外;乐于奉献,建国后将价值连城的收藏无偿奉献给了国 家;文革落魄时仍乐观豁达。(每点 1分,两点即可, 2分) 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只有那些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才能抓住它,获得成功。( 2分)民国混乱,张伯驹痛惜大量国宝流落国外,为此他努力搜求精品古字画,一有机遇,就不惜倾家荡产,坚决买下来,为拯救国宝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成就了他收藏鉴赏家的美名。 (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A项逻辑错误, “张伯驹自幼展现出的非凡的记忆力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2013 2014 年高 学期 四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