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最后只是 。 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 ,令人遗憾! 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回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 ,拍了一部长片。 A改头换面改弦易辙改弦更张 B改弦易辙改弦更张改头换面 C改弦更张改头换面改弦易辙 D改弦易辙改头换面改弦更张 答案: A 试题分析:改头换面 :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改弦易辙 :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改弦更张 :比喻改变方针、计划和方法,以纠正偏差或错误。 “ 改弦易辙 ”语
2、义较 “改弦更张 ”重,多指方向、道路、路线或其他根本的改变。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根据下面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写,要有动力,那是情意。所谓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前要情动于中。 至于像 “感时花溅泪 ”,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类的情动于中,至少我看,是读过书本之后才有,或才生长、凝结并变为鲜明的。这样说,熟读诗词 ,我们的所学,就不只是表达情意的方法,而且是培养情意的路径。 但又不尽然。这要看动的是什么情,怎样动 如果竟是这样,当然可以归入本能一类 动情,也许是纯本能的吧 见美食
3、想吃,求之不得,馋涎欲滴,是情动于中,甚至扩张为行,像是不学而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应紧接在 后, 是对 的展开说明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马年 “春晚 ”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B澳大利亚搜寻马航 MH370航班联合协调中心公布了最新搜索情况。 “蓝鳍金枪鱼 ”自主水下航行器已经开始执行其第二次海底搜索任务。 C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 “文明天下行 ”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 “随车扔垃圾
4、”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D自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 3月 21日定为 “世界诗歌日 ”以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诗歌 运动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结构混乱; C“选出 ”和 “行为 ”搭配不当, “列车 ”做 “行为 ”的定语不当,最后一句无明确主语; D介词“自 以来 ”误用导致主语缺失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 “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 ”“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 ”,以及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 ”
5、和 “部分地区有重度霾 ”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 “雾 ”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 “薄雾浓云 ”“雾失楼台 ”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 “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 浊现象 ”。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 PM2 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
6、烟尘。近来竟与 “雾 ”组合成 “雾霾 ”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 “雾霾 ”这个词,只有 “霾雾 ”(如后汉书 郎凯传 “霾雾蔽日 ”)和“风霾 ”(如魏书 崔光传 “昨风霾暴兴 ”),此外还有 “尘霾 ”“沙霾 ”“黄霾 ”等。虽然词典中不见 “雾霾 ”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 2013年 “荣升 ”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 “雾霾 ”是旧词 “霾雾 ”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 变化。“霾雾 ”原是 “夹杂有尘霾的雾 ”,中心词是 “雾 ”; “雾霾 ”则是 “像迷雾一样的霾 ”,中心词就成了 “霾 ”。 “霾 ”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 “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
7、 ”和 “贞兹雨不霾 ”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 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 “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雨 ”在这里读为 y,作动词 “降下 ”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 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 “晦 ”,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 艺文志说: “凡天地四方昏 魅粝鲁荆 瘴迦找焉希 蛞辉拢 蛞皇保 瓴徽匆露 型粒 祸病!笨杉 斐就恋摹蚌病保 胛聿煌 梢猿中 嗳眨 踔脸镆桓鲈隆!对贰芬灿兄猎 辏 340)腊月 “风霾蔽
8、都城数日 ”的记载。 “霾 ”字从结构上说,是 “从雨 声 ”。义符是 “雨 ”,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 “霾 ”?表声的 “”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 雨部说: “霾,与埋通, ( y,掩埋)也。 ”“霾 ”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 籍多有借作 “埋 ”的,如楚辞 国殇中 “霾两轮兮絷四马 ”之“霾 ”。 “霾 ”与 “埋 ”是可以互相通用的。 “”现在的读音是 l,是 “狸 ”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 m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 “埋 ”,而是 “”。据说, “”之有 “埋 ”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 ”字,于是 “于草中 ”
9、就变为 “埋于土中 ”, “埋 ”也由此替代了 “”,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 “霾 ”字而言,之所以借 “”表声,恐怕也是因为 “”原有的掩埋义,与 “雨尘 ”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 2014年第 7期咬文嚼 字,略有删节 )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霾是一种天象 ,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 “雾霾 ”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
10、 “雾霾 ”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 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雾 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 “雾霾 ”与旧词 “霾雾 ”,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 “霾雾 ”是 “夹杂有尘的霾雾 ”,中心词是 “雾 ”, “雾霾 ”则是 “像迷雾一样 ”的霾,中心词成了 “霾 ”。 D “霾 ”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 “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 ”的记载。这说明 “霾 ”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11、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 典,它们对 “霾 ”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 艺文志说: “凡天地四方昏 魅粝鲁荆 瘴迦找焉稀 瓴徽匆露 型粒 祸病!闭饩浠耙馑际撬担 蚌病本艹中 奔涑滩煌 就林屑性幼盼茨苁 敢路 男 辍 C “霾 ”是个形声字,义符为 “雨 ”,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 “”,说明 “霾 ”的读音。 D “霾 ”借 “”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 “”有掩埋义,与 “雨尘 ”义相近的缘故。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一直 ”错, “如今已成为污染 ”,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
12、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其主要区别 ”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雨 ”的翻译应为 “降下 ”,尘土降下,而非 “下雨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5分)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
13、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 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 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 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14、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 ,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 ,深研兰亭后 ,得右军真脉 ,遂平生作书多行草 ,其 “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 ”的周体法书 ,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 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 “研红 ”道路 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 “研红 ”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
15、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 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 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 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 “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周汝昌也由此奠定
16、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 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 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 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 ,左眼因视网膜脱落 1975年就已失明 ,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 ,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 ,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 “稿纸 ”背面任意书写 ,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 ,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 ,而且常常串行重叠 ,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 ,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 3年
17、来 ,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 ,盲写都成困难的他 ,继而改成了口述 ,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 ,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 ,坚守不渝 ,穷追不弃。 “我喜欢 国货 ,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对这些方面 ,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 ,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 ,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 ,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 ,甘受百般挫辱 ,而无悔意 ,也不怨尤。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 地 人 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 中华真命脉 ,神明文哲史兼诗
18、。 ”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 1918年 4月 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 “红学泰斗 ”,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 “国货 ”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 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19、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小题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 明。( 6分) 【小题 3】周汝昌步入 “研红 ”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周汝昌被称为 “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 ”、当代 “红学泰斗 ”。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20、?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答 B给 3分,答 C给 2分,答 D给 1分,答 A、 E不给分。 【小题 2】 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 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 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 红学研究专著 47部。( 6分。每点 2分,概括出一方面并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或举出每一研究领域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也可。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视情况扣 12 分。注意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二、三、六自然段内容,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 “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 ”,并举出最后一段的诗来说明,可给
21、 1 分;没有概括只举例,或有概括没举例,不给分。) 【小题 3】 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 胡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查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 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 6分。每 点 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能找到前两点原因,而第三点要特别关注八、九自然段中周汝昌的自我解说。 【小题 4】 个人的禀赋: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 他人的帮助: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 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研究。 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
22、红学基础。( 8分,每答出一点给 2分,给满 8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 “毕生致力于 ”有争议,居原文第三段可知。 A项 “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 “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 E项 “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 ”也不太准确,原文是 “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
23、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概括题,首先要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然后对主要内容进行归纳 概括。本题的答题区间有:一、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二、 1953年 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 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 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河南省 中原 名校 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摸底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