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 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 不相同 的一组是 A寒 暄 /渲 染 崭 新 /暂 时 应 承 /呼 应 B沙 砾 /闪 烁 感 喟 /匮 乏 盛 开 /盛 饭 C收 讫 /迄 今 钥 匙 /跳 跃泥 牛入海 泥 古不化 D巨 擘 /玉 璧皈 依 /玫 瑰曲 突徙薪 曲 终人散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项, xun/
2、xun、 zhn/zn、 yng/yng; B项, l/shu、 ku/ku、shng/chng; C项, q/q、 yo/yu、 n/n; D项, b/b、 gu/gui、 q/q。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 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组赛,球星苏亚雷斯凭借 精湛 的射门技术,不仅把乌拉圭队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更是让强大的英格兰队 黯然神伤 。但是, 否极泰来 ,苏亚雷斯因为在意大利与乌拉圭的比赛中咬人事件被国际足联禁赛 9场 ,并且四个月内禁止参加一切与足球有关的活动。苏亚雷斯的咬人之举,成为球迷、媒体 诟病 的
3、对象。 A精湛 B黯然神伤 C否极泰来 D诟病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C否极泰来: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及时指出春晚文字错误,能少让其对观众产生误导,这不光是对全国观众负责,更是对春晚负责。 B广东是开放的热土,保护粤语,要遵循广东的文化精神,要顺其自然,不能 “硬 ”保护,不能随意增强学习、使用粤语的范围。 C当前正值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市卫计部门要求各
4、区加强宣传和指导,防止手足口病不再大范围复发。 D中国梦以其清 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日渐成为主流话语之一,成为 2013年度的全民流行语。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语序不当,应为 “这不光是对春晚负责,更是对全国观众负责 ”; B项搭配不当, “增强 ”应为 “扩大 ”; C项不合逻辑,应为 “防止手足口病大范围复发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 最恰当 的一项是 诗虽可 “观 ”而画却不可 “听 ”,感官途径不
5、同,所引起的 意象和情趣自然不能尽同。 就作者说,媒介不同,素养不同,能作诗者不必都能作画,能作画者也不必都能作诗。 话虽如此说,诗与画究竟是两种艺术,在相同之中有不同者在。 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诗从此出,画也从此出。 诗与画同是艺术,而艺术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诗,徒有意象也不能成画。 就读者说,画用形色是直接的,感受器官最重要的是眼;诗用形色借文字为符号,是间接的,感受器官除眼之外耳有同等的重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
6、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碧海蓝天林徽因 韩石山 谈林徽因,应当抱着一种敬仰的心情,不能光想着她多么的美丽,还应当想到她多么的高大。这个人物,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敬仰。 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一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女性,在碧海蓝天间,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感到亲近,感到震惊,也迎着她走过去,然而,不管她怎样不停地走着,也不管我们怎样不停地迎
7、着她走着,我们永远也走不到她跟前。 在一篇文章中,她的儿子梁从诫说: “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 文艺复兴色彩 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 - 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 方的、古代和现代的 汇集于一身。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 ” 她的好友费慰梅在为一本林徽因文集写的序言里说: “当我回顾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时,她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仍然使我惊叹不已。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个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 ” 但我以为,这样的评价,还是不完全
8、的,即使把她惊人的美丽,高雅的气质包括进去,我也觉得远远不够。 1944年 11月,日军北上进入贵州,有直扑四川 之势。林徽因做了最坏的准备。抗战胜利后,梁从诫问妈妈: “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告诉儿子: “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 ,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儿子急了,又问: “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 ”病中的林徽因握住儿子的手,仿佛道歉似地小声说: “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每次看资料看到这儿, 我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才是忠肠侠胆,这才是高风亮节,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质,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 1946年 7月,林徽因
9、一家就随清华大学的教授,一起乘飞机回到了北京,住在了清华园里。北京解放前夕,她是很兴奋的。有的教授离开北京去了国外,林徽因在和一些老师学生谈话时曾说: “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 ”后来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国徽,一起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夫妻两个人,绝然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时候,历史和这个优秀的中国女人开了一个玩笑。 她青年时代的志向是 “掌握西方牢固建造理论,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历时更久一些 ”,而历史偏偏让她目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楼,街道上的牌楼,却在她的眼皮底下,叫一段一段地,一个一个 地拆掉了。坚固的没有建起来,本来
10、已够羞愧的了,而原有的,虽不坚固却也辉煌,已经耐了几百年怎么也还能耐它几百年上千的古老建筑,没有毁于八国联军,没有毁于日寇侵华,却在自己原先满寄了希望的共和国时代,像风刮一样地从她眼前消失了,这才是让她心如刀搅,生不如死的事情。这才是历史开的天大的玩笑! 1955年 4月 1日,林徽因去世。逝世前她拒绝吃药。深夜弥留之际,梁思成过来为妻子送行,放声痛哭,喃喃自语: “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梁思成说错了,受罪的不是妻子,而是他。梁思成活到了文化大革命,备受凌辱,于 1972年在寂寞中去世。什么都不说了,发生在公元 1950年代前期的 “北京城保卫战 ”,两位守城名将,或者说保城勇士
11、,是彻底失败了。不管过上多少年,多少代,只要人们知道中国北方有个叫北京的城市,这个城市曾有一圈庄严肃穆的城墙,有若干高大美丽的城门楼,都会知道有两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分子曾为保卫它们而生死以赴,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林徽因,这个受过双重文化教育熏陶的绝代佳人,没有只留下她的美丽,也留下了她的业绩,成功的和失败的,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杰出典范的形象的塑造。就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是杰出的,她成全了他 的丈夫,也成全了她的祖国。 11她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她是天地日月精气凝聚成的一个才女,也是中西文化共同铸造的一个女神。 12什么时候看到碧澄的海水,什么时候仰望头顶的
12、蓝天,什么时候都要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在碧水蓝天间,有过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 (选自民国文人风骨,有删改) 【小题 1】 “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 ”, “后路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有想哭的感觉?( 4分) 【小题 2】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详略得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5分) 【小题 3】文章为什么要以 “碧海蓝天林徽因 ”为题?请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 6分) 答案:【小题 1】 “后路 ”指的是读书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以死报国。( 2分) 作者想哭是因为这体现了在外侮面前中国知识分子不肯屈膝妥协的品格和气节,而且这是一个病弱女子说出的话,气
13、壮山河。( 2分) 【小题 2】 文章通过儿子、好友的评价略写了林徽因具有多方面知识才能和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的特点。( 2分) 作者认为单纯评价林徽因的美丽和才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惜笔墨详写了面对日军侵略、知识分子出走、北京城保卫战等能够体现 林徽因精神的相关材料。( 3分) 【小题 3】 林徽因除了美丽和才华,还有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骄傲的精神品质,如她的爱国情怀、文人气节以及捍卫真理的精神。标题用 “碧海蓝天 ”来烘托(隐喻)她高大的形象特征。( 3分,从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 作者认为林徽因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敬仰,作者用“碧海蓝天 ”来表达对林徽因的真诚感动和极度
14、崇敬之情。( 3分,从作者情感来分析)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 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 “同义互解 ”和 “虚实互解 ”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材料选择安排的详略应该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来定,紧密相关的则要详写,次要的略写。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5、【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 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 织 王开岭 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 “锄禾日
16、当午 ”的挥汗和 “唧唧复唧 唧 ”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 “大脱产 ”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我想说说 “女织 ”,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 “女织 ”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 “织 ”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 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我记得年少
17、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 “织 ”的元素和成分,懂得 “亲手 ”的含义,懂得用 “繁琐 ”“辛苦 ”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
18、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 蚕、织、裁、缝、绣 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
19、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我 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 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 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 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
20、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 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 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 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 9岁儿子织完了 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 ,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 25岁 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只是她的这个美好 “织愿 ”能实现吗 (选自 2013年第 7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
21、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 4分)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小题 2】作者在第 段和第 段多次引用古诗文,作用有什么不同?( 5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6分) 答案:【小题 1】 作者用比喻句表达了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2 分) 体现了作者对消失的 “女织 ”让人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的遗憾之情。( 2分) 【小题 2】 第 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 “女织 ”是有历史和传统渊源的,引出下文女织消匿的内容。( 2分) 第 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
22、说明 “女织 ”渗透着情意,是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是女性灵魂的闪光。( 3分) 【小题 3】 对两位母亲通过 “女织 ”表达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的赞叹。( 2分) 借助两位母亲形象,体现了 “女织 ”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闪光灵魂。( 2分) 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 “女织 ”逐渐消匿的遗憾。(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通过分析语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来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两句话都表达作者的惋惜、遗憾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作者引用古诗
23、文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第一段的引用主要侧重其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作用,而后面几段的引用则侧重其内容上的作用。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要重点分析其内容作用,通过这两位母亲的形象 ,来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图画到 “念念有词 ” 吕叔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广东省 佛山市 南海 区高三 摸底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