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省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四川省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四川省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四川省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 相同 的一组是( ) A泄 露 /出乖 露 丑 殚 心 /箪 食壶浆 拄 杖 /铁 杵 成针 B喧 闹 /深陷泥 淖 锤 炼 /椎 心泣血美人 觚 /沽 名钓誉 C 烩 饭 /脍 炙人口 发 酵 /千年 窖 藏 瑰 丽 /奉为 圭 臬 D 着 实 /着 手成春 愠 怒 /不 瘟 不火 脚 踝 /犹豫徘 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这是识记类题目,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 A项中两个 “露 ”都读 “lu” 殚心中的 “殚 ”,箪食壶浆中
2、的 “箪 ”都读 “dn”, “拄杖 ”的 “拄 ”读 “zh”, “铁杵成针 ”的 “杵 ”读 “ch” B“闹 ”和 “淖 ”都读 “no”, “ 锤 ”和 “椎 ”都读 “chu”“ 觚 ”和 “沽 ”都读 “g”; C项中“烩 ”读 “hu”, “ 脍 ”读 “kui”, “ 酵 ”和 “窖 ”读 “jio”, “ 瑰 ”和 “圭 ”读 “gu”D项中两个 “着 ”都读 “zhu”, “愠 ”读 “yn”, “ 瘟 ”读 “wn”, “ 踝 ”和 “徊 ”都读 “hu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一组是( )( 3分) A
3、吹毛求 惴俑嗉剃谐窍轮 说 迸 B重蹈覆辙唇枪舌剑嗤之以鼻甘拜下风 C喋喋不休吊以轻心好高骛远含辛茹苦 D鬼斧神功割发代首蜂拥而来大是大非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汉字正误的能力。注意并积累同音字、形近字在字义和字形上的区别。 A吹毛求 恪 得 蟠 C吊以轻心 掉以轻心 D鬼斧神功 鬼斧神工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
4、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_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 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 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题考查材料均为实词。 “用心 ”指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匠心 ”指巧妙的构思,多指文学艺术中创造性的构思。此 处应该选 “匠心 ”。 “别树一帜 ”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别有洞天 ”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照应 “宜少见轩敞 ”,此处应该选 “别有洞天 ”。 “浑成 ”指天然生成,常形容文学艺术作品等自然,浑然一体,不见雕琢的痕迹; “饱满 ”指丰满,充足。照应 “不露惨淡经
5、营的痕迹 ”,此处应该选 “浑成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 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项,搭配不当, “担任 岗位 ”属于搭配不当,应
6、是 “担任 职务 ”; C项,表意不明, “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 ”到底是说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表意不明确; 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去掉 “随着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 3分,共 9分) 宣纸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被誉为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批准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纸寿千年 ”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检测纸的耐久性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 “达比 ”法 :把纸样置于 105摄氏度的热恒温箱中,烘 72小时即相当于纸样在自然条件下老
7、化 25年。 7种纸样经过 126天的老化试验,其中 3种宣纸完好,其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而另外 4种纸样全部损 坏。试验表明:宣纸 “寿命 ”的下限可达 1050年。 “墨韵万变 ”是指宣纸润墨性良好,墨色在宣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宣纸落墨时,纸面会产生 “发洇 ”的效果。普通纸 “发洇 ”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而宣纸的 “发洇 ”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为什么宣纸具有如此良好的耐久性和润墨性呢?研究发现,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青檀皮纤维的规整度好
8、,相同长度的纤维约占总体的 88%,纤维柔软适度。 经自然干燥以后,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 “皱纹 ”,这些 “皱纹 ”中有不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因为这些碱性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吸附水墨的能力,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其润墨效果和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生宣能够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宜于山水、人物、花鸟、虫禽等写意国画和书法。但是,生宣的水墨渗透性强,尤其是刚出厂的 生宣,浆性未脱,着墨于纸或
9、浓或淡,较难掌握,加上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所以工笔画一般不用生宣。熟宣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加工制作的宣纸。将生宣加工制成熟宣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书画家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洇染,从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熟宣不易渗透水分,尤其适宜于工笔画。 宣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可以用于书籍印刷。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 3000万册,其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 【小题 1】下 列关于 “宣纸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 “纸寿千年 ”是对宣纸的生产历史悠久而
10、且保存时间很长的赞誉。 B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用纸被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C人工加速老化试验证明有 4种纸样不能达到宣纸 “寿命 ”的下限。 D宣纸落墨要避免 “发洇 ”才能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小题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分) A宣纸主要原料中含有的碱性碳酸钙微粒会对宣纸特性产生影响。 B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干燥工序有利于提高宣纸的润墨性和耐久性。 C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而没有经过自然干燥的渗透性强的宣纸。 D用宣纸印刷使得我国纸质古籍中的宣纸线装书大多数保存得很好。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1、( 3分) A宣纸润墨性的优劣与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中碳酸钙微粒的数量有关。 B木材、稻麦草纤维中相同长度的纤维占其全部纤维的比例低于 88%。 C使用存放多年的生宣作画容易把握宣纸的墨韵变化而取得良好效果。 D在生宣上创作山水一类写意国画比在熟宣上创作工笔画的报废率低。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宣纸的生产历史、特性、价值方面的理解。 A项 “纸寿千年 ”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不是对生产历史悠久的赞誉; B项被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不是宣纸,而是宣纸制作技艺; D项 “避免 ”错误,使用宣纸只要落墨得当, “
12、发洇 ”就能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以宣纸的物质含量、生产工艺、产品类别等方面内容的理解。A项宣纸中含有的碱性碳酸钙微粒是造纸过程中产生的,而非原料中含有的; C项生 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这里的 “再加工 ”指 “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 ”而不指 “自然干燥 ”;D项因果不当,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只能说使用宣纸印刷比普通纸更有利于保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
13、推断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凭读者的知识经验去判断。 D项无中生有,生宣更适合创作山水写意画,但不意味着创作报废率低。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后面题目。(共 22分) 废墟之美 “废墟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 “废墟 ”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 “废墟 ”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 ”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
14、开始的。早在 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 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 “残缺美 ”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文物 ”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 18世纪末、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15、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 “返归自然 ”的主张 ,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 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 “断臂维纳斯 ”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 “断臂维纳斯 ”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 ,发出这样的惊叹: “那种
16、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 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 ”美学家朱光潜说: “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 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 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 “石头的史诗 ”,修了一段又一段,然
17、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 ”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 “修旧如旧 ”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 起来: “长城在这里呢! ”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 “悟性的陶醉 ”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
18、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 【小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 “废墟 ”这一语词的错误解释。 B中国的长城废墟凝聚着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以一种 “悟性的陶醉 ”。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苦,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 “修旧如旧 ”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
19、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小题 2】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 “废墟 ”。 (4分 ) 【小题 3】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 “废墟 ”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 “废墟 ”的不 同审美感悟。 (6分 ) 【小题 4】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8分 ) 答案:【小题 1】 A D 【小题 2】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小题 3】 (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 )
20、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 “断臂维纳斯 ”的发现 )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小题 4】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残缺的圆 明园能引起人们的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 “悟性的陶醉 ”,重修圆明园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作者不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错误,更没有纠正错误的目的,只是要通过我们通常对 “废墟 ”的解读引出作者心中
21、的 “废墟 ”,所以 A项错误。 “假古董 ”“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等语句表明作者对 “修旧如旧 ”做法的不满,他希望能保持废墟原貌,体现废墟本身的价值,所以 D项错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废墟 ”首先是一种建筑遗存,而此文中的 “废墟 ”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正如文中所言: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 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
22、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考生从中提取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首先审题,答案:核心是 “对 废墟 的不同审美感悟 ”,明确要求答出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阅读区间为文章第二段至第四段,作者很明显地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考生只要从这三段中分别提取有关 “审美感悟 ”的信息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评价的能力,重在评价。考生可同意,也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四川省 仁寿 中南 校区 第二次 诊断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