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滂 沱 ( png) 正 (zhng)月 煞 (sh)风景 谆 (zn)谆教诲 B 闷 热 (mn)生 肖 (xio)办事 处 (ch)莘 莘 (shn)学子 C 别 (bi)扭 抹 (m)布 涎 (xin)着脸装 模 ( m)作样 D 嗜 (sh)好 晕 (yn)车唱主 角 (ju)间 (jin)不容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中 “正月 ”的 “正 ”应读 “zhng”在这里作名词,正月指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煞风景 ”的 “煞 ”应读 “sh”, “谆谆教诲
2、 ”的 “谆 ”应读 “zhn”; B项 “办事处 ”的 “处 ”是多音字在此应读 “ch”; D项中 “间不容发 ”的 “间 ”应读 “ji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震聋发聩一愁莫展相形见拙欢度春节 B始作俑者提心掉胆洪福齐天开源节流 C闲情逸志纰漏百出山青水秀各行其是 D真知卓见惹事生非世外桃源运筹帷幄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 “震 ”应为 “振 ”, “愁 ”应为 “筹 ”, “拙 ”应为 “绌 ”; B项 “掉 ”应为“吊 ”; C项 “志 ”应为 “致 ”, “青 ”应为 “清 ”; D项 “
3、卓 ”应为 “灼 ”, “事 ”应为 “是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出差途中竟然与失去联系三十多年的老同学 萍水相逢 。看到彼此都已经渐生华发,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B他的记忆力惊人,三年前发生的一件小事,到现在还能说得 有鼻子有眼 。 C不少省市片面追求 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 为渊驱鱼 , 为丛驱雀 ,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D 2月 16日晚,央视星光大道 2010年度总决赛圆满落幕,总冠军终于 浮出水面 ,来自山东的刘大成获得冠军。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4、项, “萍水相逢 ”应为不相识的人。 B 项, “有鼻子有眼 ”指的是将虚构的事情说得逼真。 C 项误解词义,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有一个问题:高三一年的奋斗你是否只是为了高考? B “努力吧,努力了你就会有收获的。 ”王老师在台上恳切地说, “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吗? ”有人在台下小声嘀咕。 C我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无言之美。它让我耳目一新,并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 D造成 “用工荒 ”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5、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未能对用工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等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王老师在台上恳切地说之后应用句号,这是前一陈述句的结尾 ,后一句是其他人说的话。 C项无言之美应用引号,书名号只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D项中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属于并列关系故中间应用顿号不能用逗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11分) 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中国 城市常常被人说成 “水泥森林 ”。而在上海世博园,展示着城市的另一种生长形态 木结构建筑重归林立的楼群之中。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城市中可能将崛起超过 7层
6、的木质建筑,城市不再全是 “水泥森林 ”。 位于世博园 C片区的挪威馆由 15棵巨大的 “树 ”构成,从 5米到 15米,高高矮矮的这些 “树 ”都有抓地的 “树根 ”,都伸展着 4条 “枝干 ”托起顶篷。不约而同,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馆等,也采用了木结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一座全木结构的小学在都江堰向峨乡破土而出,让木结构建筑再次进入视线。作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 20年后开始复苏。 欧洲木业协会主席索德安介绍说,除抗震性能强之外,木结构房屋建造中因为都会和矿物棉一起混合使用,房子会呈现非常好的保温性能。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再生材料,由于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木
7、结构建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当前的建材消耗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副所长赵霄龙博士给 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建筑每年消耗的铁矿石超过 3亿吨,石灰石 4500万吨,排放二氧化碳将近 4亿吨,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比例很小,大概为 1左右 ”。 木结构的先天环保优势并不意味着复兴之路平坦。最大疑问是,木头从哪里来。中国已经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再推广木结构建筑,是否会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确实,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值的 1 6,人均木材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 1 8。不过,假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良性循环并非不可能。瑞典等北欧国家早年也遭遇过乱砍滥伐森林
8、的惨痛经历。在吸取教训后,瑞典法律规定 ,在砍伐一棵树之后,需要种上两棵甚至更多新树苗。 此外,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显得不那么实用。对于这一点,欧洲的先进技术似乎可以提供借鉴。索德安透露,欧洲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 9层,而如果采用混合结构住房,最高已做到 16层。所谓混合型结构,就是指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中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望在年内出台,相对于现行规范只允许建 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的规定,修编以后,混合型的木结构房屋标准有望达到 7层。 在木材处理方面,如今的木质建材 也摆脱了以往易燃、易损的形象。通过喷涂阻燃药液
9、,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建筑中。日本每年有 45的新建筑为木结构建筑,这和建材技术演化不无关系,中国专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木结构复兴之路。赵霄龙透露: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基复合人造板的生产国,而且利用秸秆生产板材的技术也正在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等十分适合作为木结构建筑的材料。 ”这对于年产秸秆量超过 7亿吨的中国,无疑是个福音。 (选自 2010年 10月 22日环球时报 ) 【小题 1】下面关于 “木结构建筑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博园挪威馆、瑞典馆、加拿
10、大馆和温哥华馆均为采用了全木结构建造的木结构建筑。 B都江堰向峨乡的那座全木结构的小学是我国第一座全木结构建筑。 C木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强,保温性能好的优点。 D木结构建筑能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先天环保优势,大力推广有助于减低我国建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小题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木结构建筑最早出现在我国,但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在某些方 面仍落后于欧洲。 B如果借鉴瑞典等发达国家经验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就可以在我国实现木结构的复兴。 C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木结构房屋的土地利用率较低,因此木结构建筑在我国部分地方可能并不很实用。 D随着利用秸秆生
11、产板材技术的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的出现,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很可能会逐渐增大。 【小题 3】在都市中,木质楼会以其复古的风格、别具一格的特点,赢得都市人的亲睐。如果要在较多的都市中建木质楼,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5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1)伐木的同时一定要植木,以免让我国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2)充分利用好秸秆。 (3)在条件允许的中小城市,尽可能多建木质高楼,以减少 “水泥森林 ”建设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小题 1】 试题分析: A原文为 “木结构 ” 而非 “ 全木结构 ”;答案:区域在文章第二段。 B“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
12、国,在这一领域停滞 20年后开始复苏 ”说明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早已有之;答案:区域在文章第三段。 D 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木材 ” ,而非 “木结构建筑 ”。答案:区域在文章第四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B项中 “如果 就 ”句式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第七段语句 “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说明解决林业资源匮乏并非复兴的唯一条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开放性,解题时学生可根据文中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发挥想象和联想,言之有理皆可。可从这些方面思考:利用木
13、资源,保护木资源,秸秆等替代资源的利用等。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 5小题,共 23分) 秋 祭 刘建超 “小戏妃 ”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 “小贱妃 ”。 “小贱妃 ”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 “小贱妃 ”非礼,岂料 “小贱妃 ”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
14、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 “小贱妃 ”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 “小贱妃 ”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 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 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 “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
15、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 村里人见有 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 “小贱妃 ”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 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
16、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 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
17、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 “小贱妃 ”,假如她当初能灵
18、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小题 1】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分) 【小题 2】结合小说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语。( 2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 郁郁 而去。 【小题 3】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 ) ( 1)红酒: ( 2)朋友: 【小题 4】本文以 “秋祭 ”为题, “祭 ”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 【小题 5】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 “小贱妃 ”
19、的原型?请加以探究。( 5分) 答案: 【小题 1】( 1)营造了萧条、冷清、悲凉的意境,突出了古戏楼环境的荒凉;( 2分)( 2)白杨树、落叶与野草形成鲜明 对比, “不卑不亢 ”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 3分)( 3)引出下文对破败、沧桑的古戏楼的具体描写,暗示着传统戏剧的没落。 【小题 2】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知晓;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在处境凄凉。(两点给满分) 【小题 3】( 1)红酒: 引出 “小贱妃 ”这个人物; 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 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 3分。各 1分) ( 2)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 1
20、分)( 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一祭古戏楼的衰败,二祭传统的戏剧文化的衰落,三祭像婆婆一样有气 节的人命运的凄凉。 (6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 5】可以有两种答案:。 ( 1)是。理由: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丢媚眼;性格相近,婆婆痛恨女儿丧失气节的行为, “小贱妃 ”拒绝权贵的非礼;命运相似,两人都湮没无闻;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 6分。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不是。理由:红洒认为 “小贱妃 ”是虚拟的人物,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小说中的人物富有典型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但未必是原型;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婆婆会唱戏。( 6
21、分。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思考:结构和内容。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本题划线句的作用从全文来看应具有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从语句的内容来看属于环境描写,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起渲染气氛的作用。联系下文来看,作者用这句话引出了后面对古戏楼的描写,应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考点:体会 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作用。能力层级为鉴赏
22、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本题中 “郁郁 ”本义有四种:一是可形容情绪不乐,二是可形容风采文笔,三是可形容生长茂盛,四是可以形容香气浓郁。在这里显然是指第一种解释,再结合文章内容可分析出文中 “婆婆 ”为什么郁郁而去可得出答案:。 考点 27: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一般在小说中起以下作用:一、侧面衬托,
23、个性鲜明。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以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二、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 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本题中 “红酒 ”这个形象就起牵线搭桥、侧面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朋友 ”这个形象起推动情节的作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重庆 中高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