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目前又有一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正在 “蠢蠢欲动 ”,预计可能会在今天开始“中国之旅 ”,至于它会不会给辽宁带来较大幅度降温影响,气象部门正在密切监测中。 B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虽是小事,但真正做到,便就真能改善大的环境。因为 具体而微 的努力,才能有中国更加有力量和希望的明天。 C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外消息称,上官婉儿千字铭文墓志为千字楷书,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行文采用 春秋笔法 ,文学色彩浓重,溢美之词较多。 D一曲雨霖铃,
2、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二人 河梁携手 ,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的 “蠢蠢欲动 ”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这里加了引号,是活用,适合语境。 B项的 “具体而微 ”意思是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形状和规模比较微小而已。不能用来形容努力,不符此句语境。 C项 的 “春秋笔法 ”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符合此句语境。 D项的 “河梁 ”即桥,暗指送别。这里代指依依惜别,符合此句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
3、的一组是 ( )( 3分) 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我认为项羽本纪是太史公的杰作,文章十分精劲,而又不失史实。 。 。 。 , , 。 项羽本纪最后这一段文字可能有错简,因为现存的文字本身前后有矛盾,且容易引起误解 但只要认真研读史记对这一问题相关的记载,就可以看到,项 羽 “身死东城 ”是无可怀疑的 “乌江自刎 ”是误解这段文字的结果 我认为项羽是自刎于东城而不是乌江 在史记本身找不出一点与此矛盾的地方 我认为项羽乌江自刎,是民间传说,后来形成了杂剧,这样就广泛传播开来了,但它毕竟不是史实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排序题,要先明确上下文语境,弄清各句所围绕的中心内容(或话题),
4、再从各选项中找出诸如代词、关联词等标志性词语,结合语意排序。此题中,横线上文引出了项羽本纪的话题,给出的 6句话,也围绕者此话题探讨项羽的自刎之处。第 句抬出自己对项羽身死之处的观点,于是排除 B、 D两项。比较 A、 C,不难发现 的排列顺序比 的要恰当得多,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辽宁省第十七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共分为技能说课类、文字资源类、媒体资源类、整合课例类、数字校园类五大项目比赛,欢迎广大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
5、技术工作者参加。 B 鞍山一中建校 90周年活动标识整体设计以 “盛大、热烈、稳健、简约 ”为原则,色彩主体 “90”选用暖色,突出校庆的热烈、喜庆的氛围,也代表着一中师生的活力与热情。辅以校名、时间的宝石蓝色,代表着一中师生的睿智与稳健。 C修订草案明确,如果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利用信息系统制作、传播前述九类信息内容,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六个月以下停止联网、停机整顿,必要时由发证部门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者取消相关资格。 D对于薄熙来而言,秦城监狱也许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感情。这座中国最著名的监狱,曾经关押 过他的父亲薄一波和岳父谷景生,而薄熙来曾经最信任,如今最痛恨的王
6、立军也在这座监狱服刑。薄王两人真可谓 “不是冤家不聚头 ”。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句中, “教师 ”和 “教育技术工作者 ”概念有重复交叉之处。 B句偷换主语, “鞍山一中建校 90周年活动标识整体设计以 “盛大、热烈、稳健、简约 ”为原则 “的主语是 “标识整体设计 ”,还没说谓语,到 “色彩主体 90选用暖色 ”又把主语换成了 “色彩主体 ”。 D项 “秦城监狱也许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感情 ”一语前缺介词,应加上介词 “对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以礼论酒:孔
7、子的酒文化观 撰文 /马特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是人们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推孔子为酒之饮宗,他在觞政 八之祭中言: “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 ”诗经、礼记、论语中的许多篇章均体现出孔子的礼制思想对中国酒文化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孔子的酒文化观中渗透有传统礼制文化的印记。 诗经谓: “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 ”在孔子看来,饮酒不单单是口舌味蕾的享受,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实际上发挥着仪式的作用。孔子重视 “民、食、丧、祭 ”四事,强调各种仪式都应合乎礼 制要求,包括酒类器物的陈列。关于酒和酒器的陈列,礼记 礼运中说:
8、“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 ”此外,酒器的铸造也要符合礼制要求。在论语 雍也中,孔子看到不符合西周礼制的酒器时,发出了 “觚不觚,觚哉?觚哉? ”的叹息。觚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这些感慨针对 了当时社会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也是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思想的体现。 在酒宴中,应当礼让年长者。例如,在论语 为政中孔子对子夏说: “色
9、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即是主张凡有酒食,必先礼让年长者食用。另外,论语 乡党谓: “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坐席时尊长让贤,酒宴结束时,也要让年长者先离席位,维护尊者、贤者、长者的地位,以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井然有序的氛围。 饮酒时要依礼而饮。按仪礼饮酒,约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首先举杯拜天地,表示敬 意;接着把第一杯倒地上,祭谢大地养育之德;然后倒上酒浅尝一口,颂美酒香令主人高兴;最后一饮而尽, “卒爵 ”即干杯之意。礼记 玉藻篇还对君臣同饮时的礼节做出了说明: “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10、 ”臣下陪国君饮酒接受第一杯酒,应表情庄重地饮,接受第二杯时态度则要温和恭敬,饮完了第三杯才可以告退。如果拒而不饮,则属非礼。 饮酒者的酬酢互敬也是讲究礼仪的。客人间互敬称为 “旅酬 ”,依序向人敬则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者和被敬人都要 “避席 ”,即起立以示尊敬,敬酒者在碰杯时要将自己 的酒杯放低三分,示为礼敬。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而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亦称 “侍饮 ”,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席次。如若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长辈命晚辈喝,晚辈才可举杯。礼记 乡饮酒议还记载了饮酒时应当 “弟长而无遗 ”,即不论长幼都要喝酒而不遗漏。 酒为礼而设,参加者应
11、当饮酒有度。孔子在论语 乡党中告诫弟子: “肉虽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饮酒过量则醉,醉则昏乱丧德。饮酒不能致醉,饮酒者应做到 “朝不废朝,暮不废夕 ”,免得发生酒祸。 儒家思想反对 “酗酒废政 ”,将酒礼与 邦国兴亡的政治教化联系起来。孔子晚年整理六经,鲁哀公向其问政,他总结三代兴亡,作了一番概括: “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 u于乐,德昏政乱, 乃有商履代兴, 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州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于酒,淫 u于乐,德昏政乱 忽然几亡 ”。孔子用因酒亡国的夏桀和商纣来告诫人们饮酒适量,勿要因酒丧志。 酩酊
12、大醉固然失礼,而如若不饮酒示敬示亲,也是失礼的。在不醉的前提下,饮酒的多少也是宾主诚意的表示。仪礼 燕礼记述了君臣饮酒时关于饮 酒的约定: “君曰, 无不醉! 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 诺!敢不醉? 皆反(返)坐。 ”仪礼 射礼中诸侯与卿大夫射礼上的饮宴,亦以痛饮为约定。醉而无礼,固然可耻;醉而不失礼,亦属可嘉。诗 湛露: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毛传: “不醉而出,是不亲也。 ” 那么在孔子看来,人们饮酒应当遵循一个怎样的 “度 ”呢?孔子主张,人们饮酒应当达到 “酡 ”的状态,即微醺。只有饮得微醺而不醉,才是最佳境界。饮酒多至乱了礼仪法度,则又失去了人的尊严,失去了应有的礼貌。惟有用酒而又
13、不失礼仪,才是应该遵循的合理标准。 【小题 1】下列关 于孔子酒文化观的表述,不能体现传统礼制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 B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C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D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记中记载的玄酒、醴酤、鼎俎等酒类和酒器都是用于重大活动时敬奉神灵所用,目的是稳定伦理关系,祈福长治久安。 B孔子的思想中,酒器的 制作也应该符合周礼的礼制要求。他发出 “觚不觚,觚哉!
14、觚哉! ”是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社会文化符号体系混乱。 C酒宴中,应该礼让长者,让长者先坐先饮,没有长辈之命,晚辈不得举杯敬酒,敬酒时要将自己的酒杯放低三分,酒宴结束时,应该让长者先走以示礼敬。 D仪礼饮酒有四步,要先拜天地,洒酒于地,再颂美酒,最后才能干杯,而面对君主饮酒应该注意表情和态度,拒而不饮有犯上之嫌。这些都出自礼记。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酒是用来表示一种礼仪、文化符号。人们在推杯换盏、 觥筹交错间,要自我控制,不至于醉,不乱为限。不要影响早晚省视君王(或长辈)。 B人们常说 “酒至微醺 ,花看半开 ” 是最佳境界,在当今社会,饮酒有节
15、制,喝酒有礼节,对于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中国酒文化中渗透了传统礼制文化,饮酒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口舌的享受,更多在饮酒之外的礼仪文化,从帝王到庶民,都可以享受着美酒带给生命的多姿多彩与愉悦情趣。 D在饮酒过程中有许多礼节,宾客的入座、举杯、举爵、敬祖、答礼等,均有一定之规,长幼尊卑、人际关系准则、邦国兴旺都可以通过饮酒来体现。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根据文本明确 “传统礼制文化思想 ”的外延。题中,D项内容是袁宏道推孔子为酒之饮宗的话,与礼制文化思想无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6、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把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比较。题中, C 项“没有长辈之命,晚辈不得举杯敬酒 ”的说法,原文中并 无此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把各选项的说法同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对。题中, D项 “邦国兴旺都可以通过饮酒来体现 ”的说法有误,邦国兴旺不能体现在饮酒过程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25 分) 何嗣 j:由职业校长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 俞 可 1897年 4月 8日,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
17、学前身 )开办师范院,此举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滥觞。师范院亦为该校首个教学机构,后人遂尊该日为校庆日。因此创举,南洋公学首任总理 (校长 )何嗣 j 得以彪炳中国教育史册。何嗣 j(1843 一 1901),字梅生,江苏武进人,世代耕读。以一介生员入伍 (淮军 )而辅佐两广总督张树声,仕途坦荡却并非得意,便遁隐乡野。 1896年,清廷决意创办南洋公学,天降大任于斯人,何嗣 j认定办学乃安身立命之举,毅然肩负南洋公学首任总理之职,为该校百年伟业奠基,为中国教育体制拓荒。 甲午战争惨败。 1860年 10月 31日,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向光绪递呈 奏折,阐明创办南洋公学之意,并提议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何
18、嗣馄出任公学总理,总办公学事务并节制下设的监院和华课总教习。盛宣怀之所以慧眼识中何嗣 j是因为他热衷于教育,主张 “开通知识,教育尤亟 ”;盛宣怀称其 “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尤坚卓,不致始勤终堕 ”, “总理之人非该员不足当此选 ”。 以 “明体达用,勤学善诲 ”为培养目标,何嗣 j设计了严格的选拔制度。师范新生皆持 “白据 ”即 “南洋公学师范学堂试业证 ”,两个月后再确定去留和分层。分层采用 “五层格 ”,每合一层格者可换据,依次换为蓝、绿、黄、紫、红据。执红据者准予担任教 习。每季考核一次,优者递进,劣者淘汰。何嗣 j每月按层格发给师范生津贴,一层格每月津贴膏火银 6两,进一层格加银
19、 1两, 10两封顶。对成绩欠佳与违犯校规者,则扣除膏火银。一旦兼职教员,师范生可额外领取 40两,而总教习月薪也不过 100两。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办学亦然。一旦有章可循,学校成员即可按部就班,学校运作亦可有条不紊。开学当年 10月,何嗣 j拟定南洋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一一予以规制,事无巨细,无一挂漏。 “凡章程所无,未经总理注入者,不准据事理擅行。凡章程所有,未经总理注废者,不准据事理擅废。 ”该章程 由何嗣 j亲笔书写,张贴于大众易见之处。治理学校,何嗣 j以严厉著称。 1899年 4月 19日,他发布学生奖励办法,以 “中课、算学、英文三项积分而定,一项不及格者皆不奖 ”。这些皆为
20、办学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思考与策略,何嗣馄每年年终把新增与改易的规章制度汇辑成册,并增订公学章程。 设置师范院旨在解决南洋公学的师资问题,而公学又为师范生提供绝佳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范院一旦启动,公学其他教学机构的设置便纷纷跟进,首先便是何嗣 j仿照 旧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 ”创设的外院即高等小学堂,于1897年 10月 5日招生, 1l月 9日开学。大班毕业生可升入 1898年 4月 22日开学的中院即中学堂。 5年制 (包括 2年高等预科 )的中院为学生提供 “充分预备而升入大学 ”。外院还为师范生提供编写教材的可能,有些校本教材竟可辐射到国内其他新式小学堂,如蒙学课本物算笔算本国地理教科
21、书少 :当然,新设的译书院介译大批西学经典,既用作教材又开启民智。外院 1899年 6月第三次招生,入学考试成绩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为范静生和蔡艮寅。前者就是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而蔡艮寅即蔡锷,入学半年便应梁启超之邀赴日留学。 南洋公学的师范、上、中、外四 院分级办学模式堪称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之创举,垂范久远。清史稿记载 :“中国教育由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 ”原创者虽为盛宣怀与何嗣 j,执行则由何嗣 j独自担纲。执掌四年可谓筚路蓝缕,办学之效不可立竿见影,何嗣 j却使南洋公学异军突起。他辞世次年, 1902年 2月13日,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折中称 :“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
22、理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 何嗣 j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入不敷出,积劳成疾。 1901年3月 1日,何嗣 j闭门 “撰拟奏草 ”,突发中风, “搁笔侧首 ”而逝, 时年 58岁。盛宣怀赞何嗣 j“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囿于晚近 ”,因而, “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衡,靡不中于事理 ”。他与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朝廷,称 “公学之营造法式、教育章程,尤为该员心力之所专 ”,何嗣 j“积劳病故 ”,故 “请将何嗣 j学行宣付史馆立传折 ”,以彰其勋。1917年,学校师生制作何嗣 j铜像一座立于校园,以资纪念。 何嗣 j著述
23、寥寥,且大都毁于寓所 1887年失火,现存世仅存悔斋文稿五十余篇。尤其在担任校长四年期间,何嗣 j不事著述,其 “述 ”便是校长的既定职 责,其 “作 ”即为所奠定的南洋公学百年基业。这便是校长职业化。面对当今大学校长 “双肩挑 ”固有模式并日趋院士化与官员化,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 “顶礼膜拜 ”。可见,大学章程与职业校长共同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缺一不可。何嗣 j 堪称全职校长之典范,心无旁鹜而鞠躬尽瘁。(摘自上海教育2013年第 15期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辽宁省 鞍山 中高 三一模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