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 , , , “桃花源 ”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字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桃花源中人 ”“不知秦汉,无论魏晋 ”,已成后人常用的词语 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 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做语句连贯题首先要整体理解句段的中心,例如本段谈的是 “桃花源 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比较 个句子,很显然只有第 最适合做起始句,因为
2、这一句与最后的结论句相呼应。据此可以排除 AD 两项,然后比较中 BC 的 句,就会发现第 句与第 句紧密相承, 句中的 “从中 ”指的就是 句中的 “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孙策怒斩于吉道人后,病情日 益加重。临死前,他取印绶授予孙权,并嘱咐说: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三国演义) B吴国太在甘露寺召见刘备,如不中意,任凭孙权等人处置刘备;如中意,将女儿嫁给刘备。吴国太见了刘备,对刘备虽不满意,但考虑到名声,同意
3、将女儿嫁给刘备。 C曹操亲自率军四十万来到汉中督战。黄忠采用法正的计策以逸待劳,打败了夏侯渊。黄忠和赵云兵进汉水,曹兵又连败数阵。在汉水岸边,赵云单枪匹马,击退了曹操的大军,重现长坂坡的风范。 D欧也妮把私房钱送给堂弟后,很担心被父亲知道。后来,她从母亲坚定的目光中汲取勇气,面对父亲的逼问,她反唇相讥。(欧也妮 葛朗台) E欧也妮三十三岁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体面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简朴的生活。(欧也妮 葛朗台) 答案: BD 试题分析: B“对刘备虽不满意,但考虑到名声 ”错,应为吴国太对刘备很满意。D“从母亲坚定的目光中汲取勇气 ”应为 “
4、在爱情中汲取勇气 ”; “反唇相讥 ”应为“一声不吭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 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月 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 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
5、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 “国学大师 ”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 28颗。 近 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 4到 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 9月 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 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
6、短信,得知 “南老师圆寂 ”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 “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
7、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 80年代 ,南怀瑾是促成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 4
8、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 (指李登辉 ),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 ”苏志诚答: “听懂了。 ”南说: “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 ”1990年 12月 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 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
9、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 105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 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 “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 “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
10、臭味 ”这句话可作为他 “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 ”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 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小题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 4 分) 【小题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 “手无金印 ”,而作者为什么说他 “权倾天下 ”?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 6分) 答案: 【小题 1】 BE(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小题 2】( 4分) 两次短信,交代了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人们对南怀瑾生命最后时刻的关注。 两次短信时间较为具体,增强了传记作品的真实性
11、。(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3】( 6分)示例: 南怀瑾在思想文 化等方面具有引领地位。他作为学者,却有众多商界、政界、学界人物时常听他讲课,向他讨教各种各样的问题。 南怀瑾在政治上影响极大。他是海峡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为两岸搭建密使平台。 南怀瑾赢得政商学界的普遍尊重。他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因此能广结善缘。(每点 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E “全方位 ”说法有误,而且 “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形象 ”在作者看
12、来 “似乎都不算准确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南怀瑾在政治上的贡献。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 “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与 “9 月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 南老师圆寂 ”的消息 ”,可知两次短信内容不同,一是病危,一是病逝,让读者了解到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体现出人们对他病情的关注,由 “9 月 29日下午 6时 ”这一时间词可知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
13、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抓住第 8段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第 10段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 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 ”这两句关键句再结合第 9段与第 11段的具体介绍来探究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亲解梦 韦如辉 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 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
14、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 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 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 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 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 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 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 其后弟弟的
15、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 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戴花,娶新纳妾哩。 母亲那几天尤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的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 父亲终于从 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 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 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 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 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 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
16、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 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上了大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二三年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 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常常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 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
17、要么拒绝,要么偶 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 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 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
18、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 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发,睡姿十分安祥。 (选自小说月刊 2012年第 7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话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 B “我 ”厌恶弟弟 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 “我 ”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因为弟弟的梦造成的
19、,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 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 E小说的标题 “母亲解梦 ”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小题 2】小说开头写弟弟 “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 ”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3】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 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探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B C(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小题 2】(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
20、 “母亲解梦 ”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 “母亲解梦 ”情节发展的线索)。(答对一点给 2分。如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3】示例: 儿子回家听母亲解梦、给母亲说梦,实际上是儿子理解、关爱母亲,对母亲尽一份孝顺之心的体现。 只有逢年过节才陪伴母亲,是上面 “我和弟弟都很忙 ”这一情节的自然发展,借此表 达了作者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这种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一方面它符合人们阅读小说以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需求特点,同时也符合我们传统的民族审美习惯。(每点 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我 始终认为母亲
21、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说法有误,“我 ”只是无法理解; C母亲并没有认为父亲摔折了腿是弟弟的梦造成的。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想到一些常用术语 “引起全文、铺垫、伏笔、激发兴趣 ”,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作答,答题时要分条。因为题目是 “母亲解梦 ”,因此自然有为母亲解梦作铺垫这样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题目为个性化
22、理解型题目。作为小说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对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另外,既然题干让选两个角度,就要选择自己理解最有把握的进行探究。 考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 “烧 ”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 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 1月 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 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 “踢皮球 ”
23、之后,只得到一句 “领导不在 ”。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在公众等待有关部 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 “堵 ”、 “压 ”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 “一报两刊 ”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福建省 长乐 中等 五校高三 上学 期期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