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定南中学高三年级五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西定南中学高三年级五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西定南中学高三年级五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西定南中学高三年级五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 A 间 或( jin) 说 客( shu)博闻强 识 ( zh)扣 舷 而歌( xun) B 猗 郁( y)拨 弄 ( lng)不可估 量 ( ling)一鳞半 爪 ( zho) C低 徊 ( hu) 挣 脱( zhng) 载 歌载舞( zi) 叨 陪鲤对( do) D专 横 ( hng)挑 剔 ( t)叱 咤 风云( zh)逸兴 遄 飞( chun)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难认字。在答题时,要结合着不同类型字词的特点进行分析时,
2、同时要看准、认清题目的问法,一定要把题目的关键词 “完全无误 ”多读几遍。可以用排除法对最有把握的词语读音来进行比较排除,省时省力。 A项 “扣舷而歌 ”,舷 xin; B项 “拨弄 ”,弄nng; C“挣脱 ”,挣 zhng 叨陪鲤对 to。所以,正确选项是 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宣泄嬉笑编纂声名鹊起 B简捷精粹安详挑拨事非 C 博弈佳勉账簿责无旁贷 D注销蜇伏株连金榜题名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大多都是对形近字的辨析考查,在答题时,可以结合着词语的意思,固定词语等进行分析,对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筛选,
3、作出判断。B项属于固定成语错误,应是 “挑拨是非 ”; C项 “佳 ”错误,应为 “嘉奖 ”之意的“嘉 ”; D项 “蜇 ”错误,应为节气时令的 “蛰 ”。故,正确选项是 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些作家们在一 暗黄的灯影里 的时候,他们 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喑哑, 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A晕奋笔疾书或许惟 B抹笔耕不辍兴许却 C片埋头苦干也许更 D缕舞文弄墨可能只 答案:
4、 A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考分析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判定是否正确。也可以用排除法。 A晕:用于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奋笑疾书 :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故 A正确。 B抹:用于云霞等,故错误;笔耕不辍 :长期不放弃地从事文学创作。与句意不符。 C片:用于成片的东西;埋头苦干 :指专心下功夫做事。与句意不符。 D缕:用于细的东西;舞文弄墨 :指玩弄文字技巧,与句意不符。所以,正确选项是 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缺乏科学和权威的统计数据
5、,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陷入一团统计迷雾中,围绕它为核心所进行的争论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B现实生活中,面对功名、地位、金钱这些让人利令智昏的东西,一些腐败分子,毫不自律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C面对众多的稿件,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要精心选择、善于取舍、分清主次,将多条新闻进行搭配、重组,让新闻编排发挥最大作用。 D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既要保持出口额的稳定增长,又要进一步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不容易分辨,分析思考的着眼点在于句子成分的运用上,要反复的琢磨推敲。 A句式杂糅,去掉 “为核心 ”,或 者去掉
6、 “围绕 ”,保留 “以它为核心 ”; B利令智昏:因贪图私利而让人失去理智,神志不清, 与 “让人 ”重复; C语序不当,将 “分清主次 ”与 “善于取舍 ”互换。所以,正确选项是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 , , , , , 。 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看清了社会的种种 无良 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
7、和灵魂的高地 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句来理解判断。按照事理顺序, 思想和灵魂应该居首,然后,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故接下来是 ,看清了后,表明内心有正义公理,故 正义促使着为公理呐喊,疗救,故接下来是 ;据词语转折关系,虽 却 可知,先 后 。所以,选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红楼梦) B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
8、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三国演义) C鲍赛昂子爵夫人告诉拉斯蒂涅, “社会又卑鄙又残忍 ”,要他 “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 ”。她还告诉他要想在巴黎出人 头地,必须得到一个女子的青睐。于是按照表姐的指点,拉斯蒂涅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纽沁根太太。(高老头) D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 科波菲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名著作品原文中的人物形象进
9、行分析比较,注意选项与原作品的细微差别。 B“先灭东吴,后灭蜀汉 ”错,应是 “先灭蜀汉,后灭东吴 ”。所以,选择 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
10、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 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 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
11、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 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 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
12、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 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
13、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 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 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 “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 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
14、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 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 2012年 12月美文欣赏,有删改。 ) 【小题 1】作者在文章的第 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 【小题 2】以第 段 “红红的
15、朝阳升起来了 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6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 6分) 【小题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 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
16、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答案: 【小题 1】作者在文章的第 (1)段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入题,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分 )表达了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 了篱笆墙的慈爱与温馨,撩拨起思念亲人的情绪。 (2分 )同时引出了下文对篱笆的叙写。 (1分 )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 2】 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
17、、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 ”“一幅画 ”“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 ”,生动形象描写出花墙篱笆的优雅之美。拟人,如 “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 ”“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 ”,生动有情趣。( 4分)(其手法每一种 2分,要有阐述,说出两种就可以得到 4分) 语言清新典雅, 描写富有图画美。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 2分) 【小题 3】 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 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 与篱笆相守
18、,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 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的文明。守住乡村文明,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 【小题 4】 BE 【小题 1】 试题分析: 此题要从表达技巧上来分析,要着重分析第二人称 “你 ”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感染力、更好的突出主题、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等方面的表达效果。如在分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时,可以从引起读者的感悟与共鸣方面答题。在分析突出主题时,可以着重点出运用第二人称更好的表达作者对篱笆青青的喜爱之情;在情节上,从激发阅读下文的兴趣着手,引
19、出对下文篱笆的描述。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韵 律美、图画美等方面来分析、组织答案:。如在修辞手法方面,这语段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从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等方面来表现乡村篱笆的美感;在语言的图画美上,可以着重分析作者对篱笆周围美景的描绘,给人以联想的美,清新雅韵。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品味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20、 ”这句,从中感悟出作者对篱笆墙、乡村静美的赞美,由物及人,进而联想到自己,也要像篱笆墙、乡村一样坚守那份真善美,从而深化了主 题。然后再从作者写做意图上去分析,作者在这里用一种至静至清的语调表明自己的心愿 “与乡村相守到老 ”,又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表达出要守住静美的心灵,守住淳朴的乡村美、乡村文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 B项第( 1)段借篱笆会引起 “你 ”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 “怀念和敬佩 ”,且此情感也只是主旨的一部分。 E结尾并非
21、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 看出,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是合乎情理的;不是 “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所以,选 B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
22、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曰之为俗文学。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 “诗经 ”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 “礼崩乐坏 ”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 “焚书坑儒 ”和 “独尊儒术 ”以后要宽松得多。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 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而这一切,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
23、作 诗经 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读 “国风 ”,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 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 “新乐府运动 ”所不可比的。诗经中的 “雅、颂 ”,属于高雅文学,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 “国风 ”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 “风 ”和 “雅 ”、 “颂 ”三而合一作为诗经 “六义 ”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融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是当时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汉时,乐府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西 定南 中学 三年级 五月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