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新课标高三配套月考(四)(A卷)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新课标高三配套月考(四)(A卷)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新课标高三配套月考(四)(A卷)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新课标高三配套月考(四)( A卷)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动漫 ”是由两个词缩略结合产生的复合词,需要给予一个禁得起推敲和考证的解释,相关解释有人已经给出了数个,但又总是 出尔反尔 。 B 29日报道,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 “斯拉姆 -增敏( SLAM-ER) ”今年 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因推进器问题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 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 C在政府严禁大面积拆迁的情况下,某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偷换概念, 剥茧抽丝 , “小片小片拆 ”“小片小片建 ”,到最后再连成一个整体。 D如果你是一位教师
2、,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必然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如果你是一位官员,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答案: C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当前 ,文艺门类之间 “各自为战 ”“自说自话 ”的情况相当严重, 。如何把 “专业的 ”普及到大众中去 ,把高雅的文艺作品介绍给普通大众 ,对文艺批评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这种专业习惯,使部分批评工作者的文章缺乏大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 虽然业内人士颇多指 责 把大的题目一概视为空洞无物,斥之为不会做学问 对于易中天、于丹等人登上 “百家讲坛 ” 但是却不能忽略他们在文化普及层面的贡献 一些专业批
3、评家就是看不得别人做大一些的题目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 2012年 5月 1日起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费者 “先签字后验货 ”。 B自驾游属于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自驾车旅游本身具有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及选择性与季节性。 C由于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人工降水试验作为开发水资源的一种潜在手段,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上先后有大约八十个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 D刀耕火种的原始居民,在赤热的阳
4、光下,巫师们为了求雨使尽了花招,有时戴上面具手舞足蹈,有时放开喉咙咿呀歌唱,还常常向冥冥中的神灵祭献牛羊牲灵。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 “经典 ”。 “经典 ”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 “经典 ”
5、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 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 “经典 ”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 “经典 ”原创、注重史料 真实、慎重
6、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 “经典 ”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经典 ”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 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 “啃老 ”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
7、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 “啃老族 ”。文化 “啃老 ”,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 “复古热 ”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 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
8、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 “经典 ”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 “啃老 ”,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 “经典 ”神韵无穷,历史 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 “文化 ”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 2010年 10月 8日人民日报) 【小题 1】从原文看,下面对 “经典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
9、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 “经典 ”。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 “经典 ”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 “经典 ”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 “经典 ”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小题 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 “经典 ”热,刮起了改编风
10、。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 “经典 ”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 去尊重 “经典 ”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 “经典 ”作者早已作古。 C “经典 ”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 “啃老 ”,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 “复古热 ”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小题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
11、将 “经典 ”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 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 “经典 ”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 “啃老 ”,都
12、不能使 “经典 ”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 “文化 ”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与原文不符,原文是 “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 ”。 【小题 1】 A“都是 ”错。原文是 “其中,不乏添枝加叶 ” 。 B只是 “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 ”,并非唯一原因。 D 只是 “表面上 ”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 【小题 1】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 的人 ”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
13、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 “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 “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 2007年 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 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
14、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 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 “国学大师 ”“国宝级学者 ”“北大唯一终身教授 ”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 、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的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 2006 年,第 19 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 “诗人 ”外号,说明他是喜欢
15、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 生讲: “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 7月 29日( 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 ”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 “难得糊涂 ”,他说:
16、 “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 笔者觉得,仅就 94 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 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 2008年 12月 21日, 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 24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
17、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 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 90 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 “他还很得意。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文革 ”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 “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
18、却要这个副局级呢? ”季 先生说: “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一生发表的诗,虽然不超过十首,却又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 “国学大师 ”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 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 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也说明 “文章不厌百回改 ”“佳作常从改中出
19、 ”。 D季先生拒绝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而痛快地应承北大副校长一职,说明季先生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 【小题 2】文中说: “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那么,他的 “人格魅力 ”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说说表明了 季先生怎样的 “心迹 ”。( 6分) 【小题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 “国学大师 ”,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
20、林先生呢?( 8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1】(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著;超凡脱俗(答 “清高 ”亦可),热爱教育。( 6分。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 1】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 2分) 【小题 1】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
21、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 “国学大师 ”。(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小题 1】 A 项更主要的是 “平凡 ”; C 项非 “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 ”,实为治学严谨; D 项非 “有自知之明 ”“力不从心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5分,对一项给 2分) 【小题 1】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 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根据要求找到信息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总结概括出要点。 【小题 1】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 理解重要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义。在对句子进行理解时,要遵循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的原则。对重要
22、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读,去推敲,问题常能迎刃而解。 【小题 1】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中某些问题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种题型重在学生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度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要求 观点鲜明、准确,理由充分,从文本出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 马裤先生 老 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 “你也是从北平上车? ”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 “你从
23、哪儿上车? ”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 “茶房! ” 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 ”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 ”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 “茶房! ”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新课 标高 配套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