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4月巩固性训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4月巩固性训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4月巩固性训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 4月巩固性训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拘 泥 (n)标 识 (sh)濒 临 (bn)卷 帙浩繁 (zh) B 踝 骨 (hui)包 庇 (p)粗 犷 (gung)疾风 劲 草( jng) C 禅 让 (shn)羞 赧 (nn)拓 片 (tu)断壁残 垣 (yun) D 龋 齿 (q)横 财 (hng)箴 言( zhn)暴 殄 天物 (tin) 答案: A 试题分析: A.“识 ”读 zh,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增加了一个读音, “标识 ”可读 biozh,也可读 bioshsh。 B. 包庇 (b)。 C.“
2、拓 ”读 t。 D.“横 ”作意外、不吉利解,读 h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风靡描摹始作俑者见风驶舵 B装祯蛊惑随声附和层峦叠嶂 C部署辍学伶牙俐齿和盘托出 D徇私戳穿不胫而走重山峻岭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驶 使 B.祯 帧 D.重 崇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东半岛经济协作区,拥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这家出版社在 2013年第二季
3、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C根据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 2013年济南市的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市政府要新开工建设一批廉租房,任务重、工程长、规模大。 D我长久地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着宋朝时春天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柳荫茅舍、木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括号中的内容不是地址,去掉括号;另外, “邮购者 ”后面用逗号好一些。 C.句中的顿号改为逗号,是并列的句子。 D.“清明上河图 ”应该用书名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
4、项是 ( ) A参加教学评估的领导虽然只是走访了几所学校,但 管中窥豹 ,他们对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B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 讳莫如深 。 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 不厌其烦 ,兴味索然。 D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几位经常聊天的老人坐在一起边议论边慨叹 人心不古 ,还不时摇摇头。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厌其烦:不嫌麻烦。本句应用 “不胜其烦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5、 ) A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B报告团成员结合亲 身的经历,深情地讲述了罗阳同志生前刻苦攻关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C “巨龙 ”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同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长期以来我国为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为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气象信息。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成分残缺,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前缺少必要主语 “报告 ” C项搭配不当, “完善 ”与 “发展
6、 ”不搭配,应改为 “促进 ” D不合逻辑, “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 种海上活动 ”种属概念并列不当, “和 ”当改为 “等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 “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 为了不使 “仁民 ”、 “爱物 ”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 “畏天命 ”(季氏)的观念。在
7、孔子那里, “天命 ”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畏天命 ”,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 “天命 ”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 “天 ”或 “天命 ”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 “畏天命 ”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 “畏天命 ”,是因为君子 “知天 命 ”,而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季氏)。而 “知天命 ”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 “天命
8、”,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 “不怨天、不尤人 ”,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不仅感知到 “天命 ”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 “畏天命 ”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 “天命 ”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 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 “天命 ”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学 ”与 “思
9、 ”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 “天命 ”的 “知 ”。孔子从未因为 “畏天命 ”而把人引向对 “天命 ”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 “天命 ”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 “究天人之际 ”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令人走出 “人类中心论 ”和 “自然中心论 ”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 “重点 ”和 “差等 ”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
10、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 “二难 ”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 1】对孔子提出的 “畏天命 ”观念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 ( ) A “畏天命 ”观念是孔子基于对 “天命 ”的认识之后提出来的。 B “畏天命 ”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 “获罪于天,无所祷 也 ”。 C面对 “天命 ”,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 “畏天命 ”观念包含着宿命论成分。 D “畏天命 ”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小题 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 “天命 ”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唤起人们对 “天命 ”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
11、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B孔子意识到了 “天命 ”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 “畏天命 ”。 C “天命 ”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D孔子提出的 “学 ”与 “思 ”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 “天命 ”的 “知 ”。 【小题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 “泛爱众而亲仁 ”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孑 L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是因为 “小人 ”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 “天命 ”面前,孑 L子提出 “畏天命 ”思想,还是没有摆脱 “自然中心论
12、 ”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 ”,理解错误,原文是 “明智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目的 ”,绝对化,原文是 “目的之一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误解了原文的关系,把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成了递进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我的
13、兄弟王小波 王小平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风波;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无奈
14、 他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捣乱,一块换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乌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模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 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
15、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饭桌上是他驰骋 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 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他对马克 吐温的哈克贝利 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 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旌荡漾。我想起古人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呜玉珂。
16、 ”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实弥合得天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 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粘稠而滞重 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
17、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意思,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铰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 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
18、,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王小波,有删改) 【小题 1】在作者眼中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小题 2】这篇传记在材料的选取使用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4分) 【小题 4】文章结尾处说, “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看法 的理解。( 6分) 答案: 【小题 1】 耽于冥想,被误解的异类(答 “不服管教 ”“叛逆 ”也可); 玩得投入,看书奇快; 天性诙谐幽默; 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 养成了独特的艺术
19、趣味,作品有至高的品位。 【小题 2】 真实性(生活化),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典型性,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角度的展现了人物风貌。 【小题 3】 口语化,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同时传达出浓浓的兄弟情义; 幽默,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写出了王小波独特的精神气质。 文字典雅。有底蕴,不浅俗,如对 “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 ”的表达与认识,关于 “内丹 ”的描述和见解,都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小题 4】 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 ; 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艺术家认识外部
20、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 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 【小题 1】 试题分析:注意对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行梳理概括,即不难得出答案:。每个要点 1分,任意答出 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4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个题目有点让人一下子不知从何答起。但仔细捉摸命题的意图,也不难回答。因为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又是所写人物的兄弟,所以从日常生活中 选取材料是一大特色,以小见大也是一大特色。这两个特色在答案:中被表述成了真实性和典型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
21、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对语言的鉴赏首先要对自己的语感有自信,否则是答不好的。我们对一篇文章的感觉,首先是从语言上开始的。感觉到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文章来进行分析,往往就能得到一个理性的结论。指明特点各占 1分,举例各占 1分;答出两个特点即可给满分 4分。 考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一句话是在文章的结尾 处,凭我们的阅读经验,应该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那么我们就要到上文去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只要不遗漏,概括准确,一般都会答得比较完满。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
22、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 8分)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 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
23、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 “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 ”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山东省 济南市 巩固 训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