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黑龙江省绥化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黑龙江省绥化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黑龙江省绥化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黑龙江省绥化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伦敦奥运会上,林丹在 0:1落后的情况下, 不孚众望 ,奋力拼搏,连扳两局,最终以 2: 1战胜李宗伟,夺得冠军。 B低端车的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于每一次几角钱的油价上涨,他们都不可能 等闲视之 。 C走进来一位 短小精悍 、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 妙笔生花 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不孚众望 ”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语意相
2、反,应为 “不负众望 ”。这里属于形近误用。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短小精悍:悍,勇敢。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也讽刺写作时夸大其辞,胡编乱造。高考成语是必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 ,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著
3、名学者庞朴在他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 , , , , , 。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由内到外,由低到高来排列。六句三层意思,每两句为一层。由 “思维方法 ”到 “行为习俗 ”,由 “情感抒发 ”到 “审美趣味 ”,由 “价值取向 ”到 “终极关怀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4、 A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难以解决钓鱼岛争议,起码可以就如何防止危机不再升级而作出努力,这有助于中日战略关系重新起航。 B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 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C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 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被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合逻辑,去掉 “不再 ”。 B语序不当,把 “如果 ”调至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 ”之前。 D成分残缺, “改善 ”缺少
5、宾语 “的状况 ”。 病句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西方传统哲学家认为,活得丰富和活得正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追求。说一个人活得丰富,是说这个人阅历丰富,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说一个人活得正确,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原则或标准。 “正确 ”这个词预设了原则,隐含了标准。它们处于他的实践生活之外,否则就不能成为原则或标准。正确与否是由外在于自己的标准来决定的。 希腊哲学家有这样的思路
6、:只要我们还沉浸在经验世界中,还受着感性经验、情感欲望的支配,我们就无从懂得如何正确地生活。只有符合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的根基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活得正确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用一种凌驾于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生活,这条路注定是无法走通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正确的标准。 在儿时的心目中,凡事总有个对错。后来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灰色的模糊地带,常常面临着两难,没有一个大写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具体的境况中,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
7、择的责任。 毋庸讳言,活得越丰富,昭示着跟头摔得越多,痛苦也越多。这正是许多人向往活得正确 的原因之一。但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下的痛苦构成了整个生命的一个层面,生命由此而厚重,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就没有快乐的感受。当痛苦、挫折消失了的时候,也正是空虚和无聊开始的时候。人的生命意义,就是在克服生活障碍中显示出来的。 一个因害怕犯错误而在生活面前停滞不前的人,既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世界。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我们和它打交道的深入、广泛,它向我们敞开了不同内容。世界是什么,没有一
8、个固 定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和它交往的程度。敢于生活,敢于追求丰富的生活,才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说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活得正确与不正确无关紧要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可能接受怎么都行。每一个社会,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是一套正确生活的标准。但这套标准是可以改变也一定在改变着的。既然它是生活的产物,那么随着生活的展开,它必定会不断地被人们修改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个行动,都在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进行着注释,正是在我们的有声和无声的赞同、反对中,正确性的标准或得到 延续或被修正。 一个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对既有
9、规则的遵守,不因为它缺乏先验的特性就减弱对它的权威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它的反讽或批判,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怀疑的精神,一旦具有充分的理由,就敢于对它加以否定或修改。 总之,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 【小题 1】下列关于 “活得丰富 ”和 “活得正确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得丰富 ”对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指这个人有丰富的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 B “活得正确 ”对 于西方传统哲学家来说,是说这个人的生活符合一个外在于生活实践的原则或标准。 C “活得丰富 ”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反讽或批判的态度,敢于对现存标准加以
10、否定或修改。 D “活得正确 ”是 “活得丰富 ”的前提,只有活得正确,生活才能丰富而多彩。 【小题 2】以下说法不能支持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的一项是( )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B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所谓痛苦。 C追 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 “活得正确 ”而放弃 “活得丰富 ”。 D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 【小题 3】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用一种符合
11、理性所发现或发明的普遍原则指导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到一个可靠根基。 B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 “活得丰富 ”并不意味着对 “活得正确 ”的放弃,仍应体现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 C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 “活得丰富 ”与 “活得正确 ”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D “活得丰富 ”和 “活得正确 ”有主次之分,前者容易追求到,后者不易追求到,所以说前者重要。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仔细审题之后将所给选项归位,找到对应区间,由第一自然段可知A、 B两项正确,由倒数第二段,可知 C项正确。由最后一段可知, D项 “活
12、得正确 ”与 “活得丰富 ”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文的标题是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从文章来看,对这一问题的阐述集中在 3、 4、 5段和最后两段 ,由第三自然段可知 A项正确,由第四自然段可知 B项正确,由最后一段可知 D项正确,而 C项 “很多人选择 活得正确 而放弃 活得丰富 ”显然不是 “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 ”的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仔细审题之后将所给选项归位,找到对应区间, B项的信息在倒数第二三两段,由倒数第二段可知 B 正
13、确。 A项的信息在第二自然段第二、三、四行,这是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C 项的信息在最后两段,与原文对比,就会知道 “活得丰富 与 活得正确 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 ”有误。 D项文中无此意属于无中生有。主次、难易和因果关系的说法都不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振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 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 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
14、进修深造。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 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 “死亡之海 ”。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 “死亡之海 ”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 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
15、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 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 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 500万到 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 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 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
16、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 “沙漠化 ”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 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 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 “博采各国之长
17、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 ”。1978 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与 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 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 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 “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
18、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 ) 【小题 1】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 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可见 “初生牛犊不畏虎 ”,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B占全球 20%的人口、 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 500万到 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C在 “沙漠化 ”这一概念已被
19、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 “博采各国之 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 ”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小题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 ) 【小题 3】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请分条列举。 (6分 ) 【小题 4】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 30多个春秋。像沙漠科
20、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请你就 “技术 ”、 “勇气 ”、 “奉献 ”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 答案: 【小题 1】 BDE 【小题 2】 正标题和副标题相结合,以正标题概括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以副标题交代主人公的身份。 直接引用主人公的言论,亲切自然,并且隐去主语,能引起多种人称的联想。 “铺路石 ”的比喻化抽象 (精神 )为具体 (形象 ),生动可感。 【小题 3】 解开了 “死亡之海 ”的奥秘,以事实澄清和纠正了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攻克沙漠化问题,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21、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 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小题 4】 观点一:科学研究离不开高超的技术水平。 他在苏联科学院深造时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 通过连续三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他具备国际间合作的才能和实力,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观点二:勇气往往能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雄心满怀的朱震达勇闯塔克拉玛干沙漠,揭开 “死亡之海 ”的内幕,研究它的 特点和规律。 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
22、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进行了连续 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 他勇敢地走出国门,实现多国合作,使中国的沙漠科学研究打入国际、走向世界。 观点三: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成就科学和人格的双重高峰。 “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朱震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 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 中国沙漠化治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它解决的是关 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 【小题 1】 试题分析:传记文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个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在答题时首先要
23、审准题干,然后找准答题范围,对照所给选项仔细甄别,找出正确答案:。对应文章第三自然段,可知 A项 “初生牛犊不畏虎 ”错;对应第六自然段 “但是,在当时, 沙漠化 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可知 C项 “沙漠化 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错;对应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可知 E项原因不全面。( B3 分 D2 分 E1 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标题的特点一般可以从结构、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从结构上看,本文标题是正副标题结合。从手法上看,使用了引用和比喻,亲切自然生动可感。从内容上看,概括了主人公的奉献
24、精神,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文主要有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文章的第三、四段:揭秘 “死亡之海 ”;第二件事就是文章的第五、六段:攻克沙漠化难题;第三件事就是文章的第七段: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从高考来看,这类题目提问的角度大多为传 主的精神、品质、成就、事迹、取得成就的原因等,在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然后找准答题区间,恰当取舍,再整合概括,形成答案:。另外,题干中的 “哪些 ”提醒我们分条答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黑龙江省 绥化 第一 中学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