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南省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2届湖南省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湖南省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湖南省四市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扎 (z)土坑 (kng)眩 (xun)耀武力改弦 (xun)更张 B秸秆 (gn)症 (zhng)结犄 (j)角之势心广体胖 (pn) C洁癖 (p)趿 (t)拉抛头露 (l)面澄( chng)清浑水 D遴 (ln)选豢养 hun瘙痒难忍 (so)锐不可当 dng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NBA全明星赛于 2月 16日拉开战幕,人们为了一睹奥尼尔、科比、姚明等明星的风采,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想必当天的菲尼克斯会因这一赛事十室九空。 B
2、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上, 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引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的各式猜测。 D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它堪称不易之论。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极参与的科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B前段时间,部分网民对部分省市 GD
3、P 数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引发了人们对部分官员盲目追求 GDP 数字现象的思考。 C “蚁族 ”,是对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 ”、 “下岗工人 ”、 “农民工 ”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D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 ,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答案: C 把下列一组句子组成一段完整的话,要求连贯得体。( ) 于是有一天你跟人家比赛,势均力敌之际,可能就靠那 “多出的一点点 ”而获胜。 没有人规定什么时候非读完不可,于是你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 但正因此,
4、你达到了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的境界。 而在那些课外读物中学到的东西,又常常是别人不知道的。 闲适的心情,使你更能跟古人神交。 你也不必为考试而去背,甚至不必全都搞懂。 读课外书籍没这 种负担,你既然因为喜欢而买它,就会以欣喜的态度去阅读; A B C D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 南山雨 董桥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
5、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 “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 “事缓则圆 ”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 “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
6、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 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
7、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 ,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 “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 ”他常说。 一九九 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改)
8、【小题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 6分) 【小题 2】 “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这句话流露出申石初先生丰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4分) 【小题 3】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小题 4】请谈谈本文以 “南山雨 ”为题的用意。( 6分) 答案: 【小题 1】 【小题 2】 【小题 3】 【小题 4】南山雨是申石初送给我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以此为题,纪念我和申先生订交的往事;点染出浓浓的诗意,增添了文章美感;同时表明作者对安分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每点 2分,答出任 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 “和
9、 ”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 ”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其一是 “和 ”与 “同 ”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 “和实生物 ”与 “和而不同 ”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 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即没有处理好 “和 ”与 “同 ”的关系,一味地追求 “同 ”而抛弃 “和 ”。在史伯看来, “和 ”与 “同 ”是内涵不同
10、的两个概念。 “和 ”是 “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 “同 ”则是 “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 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 ,“和 ”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 “同 ”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 “丰长而物归之 ”,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 “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 ”因此, “不继 ”则为 “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 :如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
11、一不讲 ”。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 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 “和 ”与 “同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 ”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 “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 “和同之异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即后来儒家所谓的 “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
12、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 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 ”,更明确地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后来所称的 “和而不同 ”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 “和 ”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 “和 ”的深入讨论,遂使“和 ”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 2009年第 1期) 【小题 1】根据文意,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伯提
13、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标志着 “和 ”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 C “和同之辨 ”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的意思是 “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 【小题 2】下列行为,符合 “和谐理念 ”的一项是( )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1990年代苏联解体 ,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
14、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 6月 17日 13时 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 “没有口号的沉默 ”新游行。 D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小题 3】 “和 ”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6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 “和 ”的思想资源;( 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 “和 ”与 “同 ”对举和 “和实生物 ”命题。( 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 ”体现 “中庸 ”思想;春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湖南省 四市九校高三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