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四明中学高一 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悚然( sng)坍圮 (tn) 朱拓( tu) B新正( zhng)倔强( jing)炮烙( lo) C监生( jin)歆享( xn)亘古不变(gng) D形骸( hi)谬种( mi)熨帖 (y) 答案: D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选自呐喊。 B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是美国的欧 亨利,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 C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宋代的苏洵,与辛弃疾并称为 “苏辛 ”,他首创豪
2、放词。 D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德国的海因里希 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作者是俄国的肖霍洛夫,他们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答案: B 下列是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结局体现了 “欧 亨利式的结尾 ”的特点。欧 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 “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自传体散文,写出了地坛对于自己的重 要意义,地坛不仅 是自己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自己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C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原指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 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
3、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D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诗人以廉颇比自己,表达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以身许国的的豪迈之情。 答案: D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渐减退,使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 B只是到了这时候,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C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D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所有金牌中的 32枚,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
4、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刘翔从全运会初出茅庐,到雅典夺得奥运金牌,再到洛桑打破世界纪录,再到北京奥运会退赛,再到广州收获三冠王 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条难以复制的神秘轨迹。 B城市蜗居的 “蚁族 ”只是沧海一粟,据不久前的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显示,全国有 85的家庭买不起房。 C时下什么都兴 “排行榜 ”,诸如 “金曲排行榜 ”“小说排行榜 ”“大学排行榜 ”五花八门,不绝如缕,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D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它采用了现代科技,也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 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答案: A 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 的事,本
5、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旧历的年底 最像年底。 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 了。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 ” 她那没有 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A偶然 毕竟 疑虑 精神 B偶尔 毕竟 疑惑 精采 C偶然 究竟 疑虑 光采 D偶尔 究竟 疑惑 神采 答案: B 下列各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渣滓 唾弃 俨然 励精图治 B寒喧 渲泄 踌蹰 相形见绌 C彷徨 震撼 急燥 一愁莫展 D瘦削 怨府 无耐 莫明其妙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23分) “中庸 ”辨义 “中庸 ”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6、在有的人看来,所谓 “中庸 ”,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 ”、当 “老好人 ”,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 ”,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 “中庸 ”的原意,而 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 “老好人 ”、 “本分人 ”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 ”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 “乡愿 ”,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 “乡原(愿),德之贼也。 ” 将 “中庸 ”理解为 “乡愿 ”,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 “中 ”、 “庸 ”二字
7、的望文生义:将 “中 ”理解为 “走中间路线 ”,将 “庸 ”理解为“平庸 ”。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 “中 ”与 “和 ”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 “中 ”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 “时中 ”,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 “庸 ”,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
8、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 “庸 ”,就是人伦日用;所谓 “中庸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中和 ”的理念,追求言行在 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 “中庸 ”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或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中庸 ”或 “中和 ”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 “赞天地之化育 ”,达到 “天人合一 ”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 “中庸 ”,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
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 风云变态中 ” 对自然、社会和 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 “中庸之道 ”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 “仁 ”、什么是 “义 ”、什么是 “礼 ”、什么是 “孝 ”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 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浙江省 宁波市 中学 12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