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在这次举行的 “当代书法艺术展上 ”,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 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 间不容发 。 C在今年的 “排队推动日 ”活动中,虽仍有 凤毛麟角 的几个 “不自觉者 ”,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 喜出望外 。 答案: D 根据
2、“树 ”的特性,仿照下面树之韵的格式,写一组句子。( 5分) 树之韵 每一处被撕裂的肌肤, 都流过痛苦的血泪; 断肢缺臂的地方, 总有簇新的生命昂然挺立。 答案:( 5分)示例:每一个成长的步伐,都画上完美的句号;枝繁叶茂的身躯,总有崭新的年轮不屈扩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之间不是隔绝不通的。 _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来的一个精神祈向。 孔子说 “兴于诗 ”,就是以诗歌来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 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无邪 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孔子主张的仁,就
3、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3分) A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B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 C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D近几年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 21世纪主导性文化以及 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 答案: D 现代文
4、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 “经学 ”。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五经 ”、 “七经 ”立于太学, “明经 ”“孝廉 ”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 “九经 ”展到 “十三经 ”,并形成 “四书 ”。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 集注;教育方法,从注
5、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 “教 ”与 “训 ”的差异:从字面上看, “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 ”: “训 ”与 “教 ”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 “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 ”。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 “训 ”字。 “教 ”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 7个和 18个 “教 ”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 “学 ”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 56个 “学 ”字,学记中有 48个 “学 ”字,甚至题目也用 “学 ”字,而不称 “教 ”。这种现象“绝
6、 ”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 “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 ”; “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 “读书须有疑 ”, “疑者足以研期微 ”; “疑渐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 ”。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
7、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 “循序渐进 ”、 “熟读精思 ”、 “虚心涵泳 ”、 “切已体察 ”、 “居敬持志 ”六项。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教学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状况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小题 1】下列关于 “经学 ”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 “经学 ”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 “经学 ”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 “经学 ”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
8、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小题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 “训 ”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9、 ) (3分 )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 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 “九经 ”扩展到 “十三经 ”,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原文是 “,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 【小题 1】 A“原来 ”
10、文中没有表述。 C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不准确。 D他的看法流弊甚远有误。 【小题 1】儒家经典从 “九经 ”展到 “十三经 ”,并形成 “四书 ”。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是原文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 了解了
11、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 “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 ”,做 “无穷追溯 ”的倾向。 “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 ”这是 “不通达 ”。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 “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 逝 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 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 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
12、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 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
13、;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 “千夫所指 ”,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 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 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
14、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朱光潜工作很勤奋,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就能把生活中许多不明白而想尽快弄明白的事情弄清楚。 B对人生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朱光潜重视现在,他认为过分地追究过去与未来的究竟,那是不通达的做法。 C人们从 “逝者如斯夫 ”这句话中看到的是毁灭与空虚的消极人生,而朱光潜看到的是生生不息、念念常新的积极精神。 D作者认为,即便是出于爱,也可能
15、产生一些麻烦和痛苦,因而人们只有抱着对人生通达的态度,才能幸福美好地生活。 E对待批判他的人,朱光潜基本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既是他大气量、大胸 襟的表现,也是他 “通达人生 ”的一种体现。 【小题 2】文章的标题为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朱光潜的“通达 ”表现在哪些方面 ( 6分) 【小题 3】请简要慨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分) 【小题 4】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 “最不完美 ”和 “最完美 ”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16、 给 1 分,答 A 、 C 不给分。( 5 分) 【小题 1】 思想通达,他不赞成那些无穷追溯的哲学家 观点,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抓得住的现在,人生的价值在于悲剧。 处事通达,他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有理想,但很现实;重悲剧,但不悲观。 为人通达,他不计较人们对他的批评,并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本题 6 分) 【小题 1】要点:朱光潜是一个工作勤奋、为人通达、坚持真理、待人真诚、胸襟开阔、有、责任心的学者。(答题时对每个要点要略加分析,本题满分 6 分) 【小题 1】 “最不完美 ”是说我们的人生总是有许多的缺憾、挫折、悲剧; “最完美 ”是指有缺憾、挫折、悲剧的世界能给人以希望
17、,催人奋斗,并让人尝到奋斗后成 功的喜悦。启示:人生当中的挫折、悲剧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要勇敢面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它们,以使人生达到完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题 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 查。这是一道探究题
18、。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能言之成理即可,本题 8 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 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 如他
19、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 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 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 ”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
20、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 ”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 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河南省 中学 第八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