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福建省高三高考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五.doc
《2010-2011学年福建省高三高考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学年福建省高三高考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五.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福建省高三高考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五 其他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 (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 4)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 5)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 1)长余佩之陆离 ( 2)望帝春心托杜鹃 (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此时无声胜有声 ( 5)濯清涟而不妖 ( 6)齐彭殇为妄作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2、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 “千年极寒 ”论无科学依据 嘉 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 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 “千年极寒 ”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地区也可能出现寒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目前 “千年极寒 ”的观点,已经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声音。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类似 “千年一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可以预测吗? 宋连春 :波兰学者的预测理由并不能站住脚。 “千年极寒 ”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实际上,把 “拉尼娜 ”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 “风马牛不
3、相及 ”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拉尼娜 ”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 “拉尼娜 ”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 “拉尼娜 ”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 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 4次 “拉尼娜 ”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 2007年 12月至 2008年 2月 “拉尼娜 ”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 1 至 4
4、 ,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 “拉尼娜 ”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 “千年极寒 ”,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何况,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 “千年一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还无法 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预测,尤其是针对 “千年极寒 ”这样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记者:全球变暖是大家都了然于胸的一个趋势,如今 “千年极寒 ”的说法与前者之说是否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可能性大吗? 宋连春:气候变暖,是指 “整体趋势 ”在变暖
5、,一般是指 10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但由于气候存在年际波动,所以并非 “今年温度比去年高 ”就称为气候变暖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 “寒冷事件 ”,但是出现 “千年极寒 ”的可能性 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 “温暖 ”阶段。 回过头来看, 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 2000至 2009年是 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 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冬季气温变化与 1901年至 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负 2 之内。
6、1708年至 1709年冬季是 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 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 2 的偏冷冬季。由此看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 “千年极寒 ”的可能 性极小。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数多,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
7、 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华南、江南 5月至 7月遭受了 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区 7月中旬至9 月上 旬遭受了 10 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多,东北、华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时间超历史同期。 记者:您在此为大家揭开了 “千年极寒 ”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面纱。很多百姓在关注一个问题 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会出现异常吗? 宋连春:首先,我想说个概念 气候预测。在气象学上,把月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称为气
8、候预测,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 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 “拉尼娜 ”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 “拉尼娜 ”正处在发展状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但稳定性较弱,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逐渐活跃,但还并未明显偏强。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 11月份,我们还将组织全国性的会商,对我国乃至亚 洲一些地区的冬季气候
9、做全面、详尽的预测展望。 【小题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千年极寒 ”是波兰科学家对世界气候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 B专家以 “风马牛不相及 ”一语解说 “拉尼娜 ”和 “墨西哥暖流 ”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这一看法。 C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一个原因。 D气候的 “年际波动 ”指的是,一年之间天气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E预计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原因之一是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 【小题 2】气候专家是怎样反驳 “千年极寒 ”的,请 简述。( 5分) 【小题 3】请从成因、表现、应对等角度探究 “极端天气 ”这一气候问题。(
10、6 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2】 有关 “拉尼娜 ”导致 “千年极寒 ”的推论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科学预测 “千年极寒 ”的能力还不具备; 当前全球气候牌持续性 “温暖 ”阶段,出现 “千年极寒 ”的可能性不大。 【小题 3】极端天气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天气主要的表现是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应对极端天气,要做好减灾防灾的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小题 1】( A只是对欧洲今冬气候的预测; D气候的 “年际波动 ”指的是不同的年份之间气候的表现不一样)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鱼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
11、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的大鱼,和往来的游船仿佛。 有关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马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 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在动力牵引下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我那一次到伯父家,正是大
12、鱼像流言一样泛滥的时候,有传闻有悬赏,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不。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在八月的秋阳里铰蜂蜜。伯父很神,他穿 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 “嗡嗡 ”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尤其是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仪器,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反之亦然,伯父伯母也并未理睬我。 然后我问伯父: “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它吗? ”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 “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 ”伯父把
13、“人 ”字说得很重: “人要是知道了,就没好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望,打断大伯: “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前钻后跳地撒欢,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伸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谛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
14、 ,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 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七八个现代化仪器等同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颠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大吠,森林里的鸟儿们的歌声循环往复,我忽然想:其它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 “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 ” 又说: “你倒是个有缘的,有的时候它几年也不 会出来一次。 ”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
15、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的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晚上,伯母拿来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就听见了伯父给我讲的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小题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用镜湖里 有大鱼的传说,设置悬念,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我为了求证传说的真实性,特地去拜访住在镜湖边的伯父做了铺垫。 B小说第六段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描绘了
16、伯父伯母生活的画面,表现了他们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C小说中的 “我 ”想拍到大鱼出现的画面,在伯父院里架设了现代仪器。作者把这些仪器比作 “一排枪口 ”,暗示 “我 ”的行为可能造成对大鱼的危害。 D作者写道 “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 ”是因为 “我 ”很懊恼没有拍下大鱼,于是我只好我 ”静下心来,等待大鱼的再 次出现。 E以第一人称 “我 ”的讲述来通贯全篇,以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来突显故事的真实性,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小说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小题 2】小说题为 “大鱼 ”,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 5分)
17、【小题 3】结合文本,请探究人的好奇心。( 5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者间接描写)。( 1分)当大鱼出现时,文章通过伯父的眼神,( 1分)大黄狗、鸡、鸟儿的异常表现( 1分)以及湖面的白雾、水浪等( 1 分)壮观情形来侧面烘托大鱼的不寻常,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达到了 “未见其形,却领其神 ”的奇效。( 1分) 【小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 “史诗 ”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
18、责任。从 “史官 ”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 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
19、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 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 “历史 ”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 “演义 ”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 “历史 ”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
20、的内在尺度。 “诗史 ”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 “历史潮流 ”,并且提出了 “美学的 ”与 “历 史的 ”相结合的批评标准 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
21、的压力。 【小题 1】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 3分) A文学的特点与历史学的特点的 区别 B历史学的特殊责任 C文学与史识的关系 D文学的历史走向 【小题 2】下对文中引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孔子春秋成书,说明历史真相的力量。 B引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说明学鸿篇巨制的文学写的仍是日常生活的人生故事。 C引杜甫得到 “诗史 ”的赞誉,说明文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历史的再现。 D引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说明文学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小题 3】文中证明 “历史 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 ”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文学包含很
22、多历史题材的小说与戏剧; 对历史的理解、再现是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 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 【小题 1】略 【小题 2】(说明历史叙事的政治倾向) 【小题 3】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 “客何好? ”曰: “客无好也。 ”曰: “客何能? ”曰: “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 有顷,复弹其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
23、君曰: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 “冯公有亲乎? ”对曰: “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也? ”左右曰: “乃歌夫 长铗归来 者也。 ”孟尝君笑曰: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 谢曰: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曰: “愿之
24、。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 “责毕瓿乎?来何疾也! ”曰: “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 ”冯谖曰: “君云 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 ”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 “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2011 学年 福建省 高考 最后 冲刺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