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湖北省七市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2011学年湖北省七市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学年湖北省七市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湖北省七市高三下学期 4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填空。 (6分 ) (1)等待戈多的作者萨缪尔 贝克特,生于爱尔兰,是 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2)诗人舒婷的 表达了一种伟大的爱情观:爱情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3)古代诗人常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在蜀相中吟诵 “映阶碧草自春色, ”: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慨叹 “ ,往往取酒还独倾 ”;李煜在虞美人中感伤“ 往事知多少 ”;姜夔在扬州慢中怅惋 “ 。年年知为谁生 ”。 答案:(每空分,多字、漏字、错字,该空不得分,共 6分) 荒诞 致橡树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春江花朝秋月夜 春花秋月何时了
2、念桥边红药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挣揣喘口气水流湍急惴惴不安 B穿梭浚泥船怙恶不悛山势峻峭 C柑橘笔杆子宵衣旰食立竿见影 D弹劾细胞核骇人听闻言简意赅 答案: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斥责叱责曝光爆冷门巨笔如掾不容置喙 B忧伤滥殇扁舟偏心眼筚路蓝缕衣衫褴缕 C抱负报复摹拟模仿秀好高骛远趋之若鹜 D聒噪急躁带孝戴高帽满腹经纶语无轮次 答案: C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综合、汇总,于 2010年 12月 30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发
3、布。 B就球迷的个性、风采而言,吹喇叭、敲鼓、喊破嗓子远不如特制的装扮显得头角峥嵘。 C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对峙,前方局势紧张,双方兵士都枕戈待旦,不敢有丝毫松懈。 D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作词古朴典雅,意境优美,作曲萦绕低徊,犹如天籁,许多听众听了之后赞不绝口。 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记者走访发现,交通拥堵,停车位、 POS机等配套设施不到位等因素,使得身处武昌交通要塞、周边高校林立的广埠屯电脑一条街患上了 “开学综合症 ”。 B中国女性导演李少红和她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拍摄到如今在各地方台播出,坊间各种质疑、批评乃至谩骂从未停止。
4、C如何避免农民工不要 “老无所依 ”,不要在城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然后 “悄然离去 ”,是所有有良知、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无法漠视的问题。 D武汉铁路局介绍,按照 “火车票实名褂 ”的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上车。 答案: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有专家称,自主招生应真正打破按计划投档、按计划录取的集中录取模式,赋予学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 (至少在 5自主招生范围内拥有决定权 ),扩大学生的学校选择权。 B英国女作家罗琳所写的长篇系列小说 哈 利 波特与密室和哈利 波特与魔法石等,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 C 2
5、010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启动,理想的 “中国价格 ”能不能谈成 世界最大买家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 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 “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 ”。 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 刘洪波 据测算,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仅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费用将不下亿元。这说的只是更名成本,而且是直接可见的成本。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成本在心理:对一些出生和成长于 “襄樊 ”时代的人来说,地名的变化,会产生一种 “被掏空了的感觉 ”。然而。无论直接的经济成本也好,还
6、是间接的心理成本也好,如果更名是合理的,那么长远而言,不是大问题。只是提醒人们地名更改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襄樊有 60年历史,襄阳的历史是 2000多年。襄樊源于襄阳与樊城,得名于l950年。那正是一个政权的初生期,襄樊隶属襄阳行署。此时襄樊为市名, 或有区别于行署名称之意。但 -3时及后来很长时间,行署与治所名称相同的并不少见。两地各取一字以成新名。其实使我更容易想到 “晋绥 ”“鄂豫皖 ”“湘赣 ”等根据地命名之法,这算是一种新的地名文化吧。尽管像武昌与汉口、汉阳合称“武汉 ”,这种情况也前已有之,但几个地名各取一字合成新名,确比根据地命名更为普遍。 地名一旦生效,影响当然巨大。一切
7、历史,在新地名下书写;更重要的是,生老病死在新地名下完成,从而地名也变成很多人个人的历史。然而,每一次新地名生效,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 “寰樊 ”从无到有,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在政权 初生期的兴奋中,人们对这个地名确曾有过 “非驴非马 ”的感受。 但无论如何,行署襄阳仍然作为一个大地名存在,尚可使地名的历史温情延续。后来撤销行署,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时任市委书记表示当时 “缺乏文化传承理念 ”,就是这个意思。而另一个考虑,即 “为了照顾襄阳和樊城两地干部的情绪 ”,作为曾经发生的历史,可令人哑然无语。在湖北,考虑两地情绪的
8、地名,更荒唐的无过于 “荆沙市 ”。这个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专为照顾情绪而搞出的非驴非马的怪物,很快终止。两年 之内,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还是要看到,毕竟迅速变回 “荆州市 ”,尚不至于如 “襄樊市 ”这样,又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湖北襄樊复名襄阳,与其说是引起地名更名的新一轮风潮,不如说是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关注。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被视为最便捷、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从而成为不少地方用心琢磨的对象。更名本身有改旧布新的快感,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产生改名行动,我的家乡,原称沔阳县,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据说是因为 “沔 ”字难写,而且音近 “绵阳 ”。更多的地方为 “擦亮旅
9、游名片 ”而改名,确实收效可观,而且旅游地点本身 也大多具有文化内涵,这类改名中只有 “黄山 ”替代 “徽州 ”使人有些怅然若失。 换名需要多少成本,会带来多少收益,不足以衡量改名是否合理,而只能证明改名需要慎重。地名,更重要的是传承一份历史的温情。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依托于此,使人知道历史的厚度、大地的坚实,并产生地方认同、乡情史思。 当然,每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一致,不是所有改过名的都需要复归。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 钱。没有改朝换代,地名天翻地
10、覆,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怕是少有。几十年前,张奚若指责 “轻视历史,迷信将来 ”,近些年的地名乱象,也算是一个表现。 (选自 2011年 1月 28日凤凰博报 刘洪波的博客 )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首段所说 “巨大的代价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巨大的代价 ”是指一个地方更名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包括高昂的直接可见的经济成本和当地民众因地名变更所要承担的使之产生 “被掏空的感觉 ”的心理成本。 B在新中国政权初生期, “襄樊 ”这个地名从无到有,让当时的人们付出了心理成本,产生 “非驴非马 ”的感受。 C当年荆州与沙市合并时改名 “荆沙市 ”,两年之内又复名 “荆州市 ”,所付出
11、的直接成本是高昂的。 D虽然如今 “襄樊 ”复名 “襄阳 ”,但此前却因为已经 “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所以心理成本的付出远比经济成本的付出更为高昂。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襄阳行署撤销后, “襄樊 ”驾乎其上, “襄阳 ”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 “襄樊 ”替代 “襄阳 ”,是 “缺乏文化传承理念 ”的,可视为地方命名上 的一次篡夺。 B为照顾两地情绪,荆州市两年之内,两易其名,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毕竟迅速变回了 “荆州市 ”,尚不至于如 “襄樊市 ”这样,制造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C “沔 ”字难写,而且 “沔阳 ”音近 “绵阳 ”,据说这个简
12、单的理由就促成了 “我 ”的家乡沔阳县在县改市时更名为 “仙桃市 ”。 D为 “擦亮旅游名片 ”, “徽州 ”改名 “黄山市 ”,尽管收效可观,而且该旅游地点本身也具有文化内涵,但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 【小题 3】文中说 “改名需要慎重 ”。下列不属于 “要慎重 ”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更名后,必须 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这些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费动辄上亿元,经济成本昂贵。 B从当地民众的角度上看,个体的生老病死都是在特定地名下完成的,地名也是很多人个人的历史。一旦改名会让人产生 “被掏空了的感觉 ”,民众付出的心理成本巨大。 C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
13、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都依托于地名。地名,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改地名往往会割断该地的历史文脉。 D总体上说,过去改过名的城市,如果可能,应该尽量复名,以恢复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小题 4】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 答案: 【小题 1】 【小题 2】 【小题 3】 【小题 4】赞同恢复历史地名,不怕为改名而花钱。(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都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赞同恢复历史地名 ”在原文中的依据是 “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 ”; “不怕为改名而花钱 ”在原文中的依据是 “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
14、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对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要概括全面,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给 2分;能答出两个方面,给 3分) 【小题 1】(根据文意, “巨大的代价 ”既指 “直接的经济成本 ”,也指 “间接的心理成本 ”,但文中没有任何信息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 “更为高昂 ”才是“巨大的代价 ”,所以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而项是从 “经济成本 ”和 “心理成本 ”两个方面来理解 “巨大的代价 ”的,项是从 “心理成本 ”这个方面来理解 “巨大的代价 ”的,项是从 “经济成本 ”这个方面来理解 “巨大的代价 ”的,在、三项中都没有使用比较法来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 “更为高昂 ”
15、,因此都是符合文意的) 【小题 2】(根据原文信息,当年取名 “荆沙 ”是为了照顾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的干部情绪,而后来由 “荆沙 ”变回 “荆州 ”则不是 “为照顾两地情绪 ”了) 【小题 3】(属于 “要慎重 ”的表现或做法,而非 “原因 ”) 【小题 4】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
16、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 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 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
17、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因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 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日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 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
18、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 他购买田地十余亩 (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 ),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 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 !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 有一点迷恋 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参少年狂妄,
19、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 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 “下海 ”,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 (比如贾宝玉 ),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 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 ,拿
20、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 写作,我这一生。 【小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外婆家后园的花红柳绿、虫鸣燕舞给儿时的 “我 ”留下深深的印象,为 “我 ”成年后的养花之渴望做了铺垫。 C文章先从自己种花草的经历谈起,再对照黄岳渊种花草的故事,顿悟出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道理,由事入理,说理既深刻又形象。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 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小题 2】作者翻阅花经本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2011 学年 湖北省 七市高三下 学期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