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下学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201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下学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下学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下学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小题) ( 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西厢记) ( 2)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 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 4)夫仁者, , 。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仁者爱人) ( 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论语 高山仰止) 答案:( 1)淡烟暮霭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 2)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
2、莫之夭阏者(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胸脯 /果脯脚踝 /窠臼寒噤 /噤若寒蝉赝品 /义愤填膺 B颠踬 /踯躅请帖 /碑帖犄角 /掎角之势藤蔓 /蔓草难除 C祈求 /鳍翅撇弃 /瞥见堵塞 /敷衍塞责矩形 /循规蹈矩 D砭骨 /褒贬伛偻 /佝偻旋转 /天旋地转哄笑 /一哄而上 答案: C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飞语流言 蜚语闻过饰非事实胜于雄辨 B按纳按捺不住颐指气使不费吹灰之力 C文身纹丝不动挺而走险吉人自有天象 D寒暄喧宾夺主记忆尤新风马牛不相集 答案: B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3、当的一项是( ) A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B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领导干部互相勾结,上下其手,牟取私利;执纪执法偏宽偏软,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问题时有发生。 C交通局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工作开展得绘声绘色,形象得到整体提升。 D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答案: B 下列文学常识,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小说家,英国 “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因老人与海成为1954年诺贝尔文
4、学奖获得者。桥边的老人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 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B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课文炮兽选自九三年,作者通过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出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C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 “自传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等,后期倡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创作手法。作品丹柯歌颂以自己燃烧着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 D列夫 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 卡列宁娜、忏悔录等 等。课文娜塔莎节选自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 16岁的娜塔
5、莎遭遇爱情和激情的心理状态和外部表现。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分)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厢里除我以外空无一人。昏暗的站台上,连个人影都不见,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随着列车员的谩骂,车厢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 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
6、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这个姑娘,我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在灯光下,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 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 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
7、心灰意懒,就将晚报撇在一边,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 暮色 苍茫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要把车窗打开。我只能认为,她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打开了。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疾风吹拂
8、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 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 摇曳着。 这时,我看见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突然,五六只黄灿灿的惹人喜爱的桔子从空中朝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
9、是去城里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 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 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小题 1】第 2段描写小姑娘
10、上火车是 “慌里慌张 ”的, 这一细节表明了什么?( 2分) 【小题 2】为什么 “小姑娘 ”这一人物形象令人感动?( 3分) 【小题 3】第 7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 4分) 【小题 4】简析小说中人物 “我 ”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小题 5】小说以橘子为题目,有哪些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分) 答案: 【小题 1】 小姑娘上车时间仓促,临开车前菜赶到,又受到 “列车员的谩骂 ”,显得匆忙紧张; 才 “十三四岁 ”的小姑娘独自出远门,也有些担忧和害怕。 【小题 2】 小姑娘纯朴,虽然长相俗气、服装邋遢,还缺乏出行常识,但她没有 忸怩之态和卑怯之心; 小姑娘
11、看重亲情,牵挂弟弟,拼命打开车窗,将橘子抛给来给她送行的弟弟; 小姑娘坚强,不畏艰辛,小小年纪就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尽力为家庭分忧。 【小题 3】渲染寂寥的环境气氛;烘托 “我 ”倦怠、烦躁、无聊的心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下文小男孩们的出现显得合理;暗示校姑娘和她弟弟穷困的生活。 【小题 4】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阴郁 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 忘却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小题 5】橘子展示了小姑娘美丽善良的心灵,凝聚着人世间纯真的亲情;橘子的黄灿灿的色彩富有寓意,与阴暗 卑俗的社会现实构成对比;橘子蕴含着人生的希望,是 “我 ”人生态度发生质变的媒介;橘子是光明、美好的象征,
12、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 1】略 【小题 2】略 【小题 3】略 【小题 4】略 【小题 5】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分) “愤怒出诗人 ”,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绪的发泄。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 “君子作歌,维以告良 ”,心之忧,故歌且谣。尽管 “忧 ”和 “愤怒 ”在情感 的强度上有区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性的经历和情绪。这可以说是古文人 “发愤著书 ”说的先声。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
13、道感叹:圣贤的写作 “皆意有所郁结 ”的缘故,所以是 “发愤之所为作 ”。于是, “发愤著书 ”就作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不断地为世人所发挥、发展。后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宣公十五年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老者歌其事。 ”怨恨是歌的原因,歌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人们胸中的怨恨。在 “相从而歌 ”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歌者 心中的不平和怨恨随歌声消散了、飘逝了。 白居易曾说: “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困谗冤遣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
14、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什八九焉。世所谓 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 ,于斯见矣。 ”“情发于中 ”,故 “文形于外 ”,诗人又多是薄命之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陆游说: “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 “发愤著书 ”之说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两句这样的诗: “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 ”也就是说,无愁便无诗,因此,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明代的王慎中在他的碧梧轩集序中写道:“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盖多有其人矣 ”;清代的尤侗又在叶九来乐府序中写道: “古之人,不得志时,往往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 ”。
15、如此等等,把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表现于诗歌,也许这样他们已或明或暗地、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判处了欢乐情感的死刑。 而 “发愤著书 ”之说,则又是韩愈的 “不平则 鸣 ”之说,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 ”这里韩愈把不平的内心体验当作诸如草木、河水、金石之鸣要以风、以敲击作为激发媒介一样,诗作也要以痛苦不平作为激发媒介。 “发愤著书 ”说在中国文论史上一直广为流传,为什么苦闷不平的创伤
16、性经历比欢愉畅达等情感更能成为文人们的创作材料呢?原因是古代文人都是从 社会学的角度,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今天的我们要从中国古代文论中走出,作更深入的探研,也就是苦闷与创作的关系。 (原载于西部文化周报) 【小题 1】对 “发愤著书 ”的解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创作往往就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诗经就是我国古人的 “发愤著书 ”说的先声。 B “发愤著书 ”是一种创作心理,往往跟怨愤情绪有一定联系,但作品不一定都要抒发怨愤之情。 C “发愤著书 ”是因为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作者胸中的怨恨,读者也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出来。 D中国古代文 人大都从个人仕途升沉的
17、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 “发愤著书 ”能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小题 2】下面对 “发愤著书 ”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 ”,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如果不是古代人 “发愤著书 ”是不可想象的。 B “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 ”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 C “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 ”,就是当人有了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就要借助诗歌表达出来。 D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这里的 “有思 ”、 “有怀 ”就是激发创作的媒介。 【小题 3】 2010年 12月 31日去世的著名作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2011 学年 浙江省 台州市 高二下 学期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