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涂卡训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涂卡训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涂卡训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涂卡训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厨房是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在厨房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苹果腐烂 B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菜刀生锈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苹果腐烂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榨取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面包发霉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 考点: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有可燃性 B食物的腐烂、金属的锈蚀都包含有缓慢氧化作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没有可燃性,错误; B、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发生的缓慢的不易被察觉的化学反应,食物的腐烂、金属的锈蚀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易被察觉的缓慢的氧化反
3、应,正确;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由于夏季温度比冬季温度高,故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正确。故选 A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燃烧、爆炸、缓 慢氧化与自燃,水的组成,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这些都是基础性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5 时,将 20g甲固体加入到 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可形成70 g溶液 B甲是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 C将 35
4、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25 ,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 35 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0%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25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30g,即 100g水中最多溶解 30g甲物质,故在 25 时,将 20g甲固体加入到 50g水中,只能溶解 15g,所以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65g,错误; B、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要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由于没有温度的前提,故无法比较,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故将 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25 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由于此过程
5、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没变,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 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35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40g,由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35 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28.6%,错误。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保健医师推荐食用低钠盐的食品。目前,市场供应的低钠盐多为苹果酸钠盐( C4H5O
6、5Na)。每日食用 5g苹果酸钠盐,人体摄入的钠元素质量仅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质量的 A 37.5 B 26.7 C 18.7 D 43.1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苹果酸钠盐的化学式,可求出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而利用苹果酸钠盐的质量与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可求得钠元素的质量;同理,求出等量食盐中钠元素的质量,然后二者相比即可。 5g苹果酸钠盐( C4H5O5Na)中钠的质量 =5g100%=0.7372g, 5g食盐( NaCl)中钠的质量 =5g 100%=1.9658g, 则 100%=37.5%。故选 A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方法,
7、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 B实验室逸出的 CO2增多 C森林面积锐减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作能源 答案: C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但在正常情况下,能通过光合作用达到相对平衡,故不是造成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错误; B、实验室逸出的 CO2 的量太少,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是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森林面积的锐减,会使得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而造成大气中
8、 CO2含量增加,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作能源,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正确。故选 CD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造成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产生的量增多,二是吸收的量减少。 向一定质量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溶液质量与加入 Zn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3种 B b点得到的固体为 Cu C c点溶液中溶质为 Zn(NO3)2 D d点得到的混合物中有 2种金属单质 答
9、案: AC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 Zn Cu Ag,故向一定质量的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Zn后, Zn与二者均能反应,且 Zn与 Cu(NO3)2反应生成的 Cu,能与 AgNO3继续反应生成 Ag和 Cu(NO3)2,故相当于 Zn会先与 AgNO3溶液发生反应,置换出最不活泼的 Ag,然后才与 Cu(NO3)2的溶液反应,置换出较不活泼的 Cu。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故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 Cu(NO3)2=Zn(NO3)2+Cu 65 64 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 a
10、点时,由于硝酸银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硝酸银,未反应的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即溶质是 3种,正确; B、 b点时,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故生成的固体是银,错误; C、 c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只有生成的硝酸锌,正确; D、 d 点时,由于锌已过量,故得到的固体有生成的银、铜和剩余的锌,共 3 种,错误。故选 A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可通过以下方法除去杂质的一组物质是 A B C D X CaC
11、O3 Mg NaCl Cu 杂质 CaO C Na2SO4 Cu(OH)2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结合题意分析。 A、由于 CaCO3和 CaO 均能与稀盐酸反应,故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主要物质除去,错误; B、主要物质 Mg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而杂质碳不与稀盐酸反应,故除去的是主要物质,而不是杂质,错误; C、 NaCl和 Na2SO4均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不能除去杂质,错误; D、杂质 Cu(OH)2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而主要物质铜属于 H后金属,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故选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12、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试剂溶液, 按下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一段时间后乙中溶液变浑浊。符合此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选项 甲中的固体 乙中试剂 A Zn Ba(OH)2 B Na2CO3 NaOH C KOH BaCl2 D MgCO3 Ba(NO3)2 答案: A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13、“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 ”,说明甲中固体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一段时间后乙中溶液变浑浊 ”,说明甲中的液体能与乙中的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A、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能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由于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可将硫酸及生成物硫酸锌溶液压入乙试管,并与其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溶于水和酸),故能使溶液变浑浊,正确; B、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能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可将硫酸及生成物硫酸钠溶液压入乙试管,其中硫酸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
14、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水,但由于没有沉淀生成,故不能使溶液变浑浊,错误; C、氢氧化钾虽能与硫酸反应,但由于没有气体产生,故乙试管中不会出现冒气泡的现象,错误; D、碳酸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能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可将硫酸及生成物硫酸镁溶液压入乙试管,并与其中的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溶于水和酸),故能使溶液变浑浊,正确。故选 AD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这是一道理化综合题,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根据相关变化对实验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 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 提供的数据分
15、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7.2 g混合物加水后形成 127.2 g溶液 B 27.2 g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钙元素 10 g C原混合物中氯化钙为 27.75 g D 318.2 g滤液中含有溶质 29.25 g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A由于 27.2g混合物中的碳酸钙不溶于水,故形成溶液的质量要小于 127.2g,错误; B根据图示,加入碳酸钠溶液 216g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后得到滤液为 318.2g,则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和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之和=27.2g+100g+216g-318.2g=25g
16、;设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 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 y,则 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111 100 117 27.2g-(25-x) x y 解得, x=20g 则 解得, y=23.4g 则 27.2g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 =25g-20g=5g,则其中含有氯化钙的质量 =27.2g-5g=22.2g,则 27.2g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 =5g100%+22.2g 100%=10g,正确; C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氯化钙为 22.2g,错误; D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318.2g 滤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 23.4g,错误。故
17、选 B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和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之和,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 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 分类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法。若用如图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则表中的选项与图相符的是 选项 甲 X Y Z A 常见的碱 烧碱 纯碱 熟石灰 B 常见的合金 钢铁 不锈钢 高锰酸钾 C 三大化石燃料 煤气 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 D 化学肥料 氮肥 磷肥
18、 钾肥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分析。 A、烧碱和熟石灰都是碱类物质,而纯碱属于盐类,错误; B、钢铁和不锈钢都是铁的合金,而高锰酸钾是盐,不属于合金,错误; C、三大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天然气,而煤气和液化石油气都是化石燃料的产品,错误; D、常见的化肥有氮肥、磷肥和钾肥,正确。故选 D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能将稀盐酸、 NaCl、 Na2CO3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 BaCl2溶液 B石蕊试液 C石灰水 D AgNO
19、3溶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间能否反应,以及相互反应的现象分析。 A、 BaCl2溶液只能与 Na2C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与稀盐酸和 NaCl溶液均不反应,即无现象发生,所以不能将这二者鉴别开来,错误; B、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而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 Na2CO3溶液显碱性,它们遇石蕊试液能显示不同的颜色,故能将这三种无色液体鉴别开来,正确; C、石灰水能与 Na2CO3溶液反应,并产生白色沉淀;石灰水能与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石灰水与 NaCl溶液不反应,故后两者均无明显现象,所以不能将这二者鉴别开来,错误; D、 A
20、gNO3溶液与稀 盐酸、 NaCl均能发生反应,且均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将这二者鉴别开来,错误。故选 B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光合作用 B水的吸收 C动植物的呼吸 D石油的燃烧 答案: A 试题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石油的燃烧,同样是将氧气转化为 二氧化碳的过程;水的吸收,与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互转化无关;自然界中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唯一方法是光合
21、作用。故选 A 考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点评:本题较简单,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低能耗 ”、 “低废水 ”、 “低废弃物 ”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B推广利用太阳能 C循环使用生活用水 D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低碳的含义进行分析,低碳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A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不符合低碳理念; B推广利用太阳能,既节能,又减少了污染,符合低碳理念; C循环使用生活用水,可以节约水资源,符合低碳理念; D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是对废弃有机物的回收
22、再利用,符合低碳理念。故选 A 考点:有利于节约能源的措施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化学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了解常见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此题还要注意结合 “低碳 ”理念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B MnO2 C CO2 D H2O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判断。 A、氧气是由 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故一定含有氧分子,正确; B、二氧化锰是由 Mn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Mn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 C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C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D、双氧水
23、是由 H2O2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 H2O2分子,不含有氧分子,错误。故选 A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下列图标中,属于中国国家节能标志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 A、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的标志,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能的标志,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环境标志,错误。故选 C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仪器的名称和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泰州市 永安 初级中学 九年级 学期 第二次 训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