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实例中,增大摩擦力的是 ( ) A在行李箱下面安装滚轮 B骑自行车时用力捏闸 C体操运动员比赛前在手上抹镁粉 D在轴承上加润滑油 答案: BC 试题分析: A在行李箱下面安装滚轮 是变滑动为滚动减小摩擦。所以不符合题意 B骑自行车时用力捏闸 是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符合题意 C体操运动员比赛前在手上抹镁粉 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符合题意 D在轴承上加润滑油 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 BC 考点: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点评:( 1)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
2、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 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见下表。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判断以下说法中的哪一条 是错误的( ) 表面情况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运动的距离 /m 0.27 0.42 0.79 A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 B小车受到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 C运动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D
3、若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木板表面的阻力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远,表明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少得越慢; B、从实验中我们分析出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为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阻力,小车的运动并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且由于阻力的存在,改变了小车的运动速度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阻力大的,速度减少得快;阻力小的,速度减少得慢由此我们推理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运动的物体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C、如果阻力越小,则小车运动的距离将越远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D、若平面非常光滑,阻力
4、为零,则不会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不会变快也不会变慢,永远的运动下去 所以选 B 考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点评:考查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属于探究实验,要明确实验中用到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 羚羊跑的速度是 20m/s,一短跑运动员 5S内跑完了 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54km/h, 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答案: B 试题分析:羚羊的速度 V 羚羊 =20m/s 运动员的速度 汽车的速度 由此可见,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羚羊、汽车、运动员 所
5、以选 B 考点:速度单位变换 点评: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统一各物体的速度单位,然后比较速度的大小 自行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它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刹车系统应用了杠杆原理 B前、后轮的轴承应用了滚动摩擦 C链条和前后轮盘组成了滑轮组 D轮胎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答案: ABD 试题分析: A、刹车系统的刹车把手就是一个省力杠杆,故 A正确 B、轴承里面的珠子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 擦,减小了摩擦力,故 B正确 C、链条与轮盘组成的设备不是滑轮组,是轮盘知识故 C错误 D、轮胎上面的花纹增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故 D正确
6、 所以选 ABD 考点:杠杆,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点评:自行车中用到了很多物理知识,与此相类似的题目还有给你一个钳子,让你找出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如图: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绳拉牛的力和地面对牛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B绳拉牛的力和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C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D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阻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牛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 绳拉牛的同时,牛也要拉绳,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牛和绳上是一对相互
7、作用力 所以选 A 考点:二力平衡,相互作用的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辨别,两者的区别是看作用点是否在同一物体上,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实验题 在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 (见图 )。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 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 L0= cm。 1 拉力 (钩码总重 )F N 0 0.5 1
8、.0 1.5 2.0 2.5 2 橡皮筋的总长度 L cm 4.5 5.1 5.7 6.3 6.9 7.5 3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 Lcm 0 0.6 1.2 2.4 3.0 请将表格中第 3行空格中( )的数据补充完整。 要判断小丽的猜想,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 (选填序号 )两行数据进行比较,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是或不是)正确。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答: 。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 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 答案: 刻度尺 4.5 1.8 1 、 2 不是 小明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的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 (或拉力扩大几倍
9、,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扩大几倍 ) 试题分析:( 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需要知道拉力之外还需要知道橡皮筋的长度,因此还需要测量长度的器材:刻度尺; ( 2)由表中数据知: 当 F=0N 时的橡皮筋长度即为 L0; 用橡皮筋的总长度 L减去原长 L0即为橡皮筋伸长的长度 L;即 6.3cm-5.7cm+1.2cm=1.8cm 小丽的猜想是橡皮筋的总长度与拉力成正比,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分析拉力与橡皮筋的总长度的关系,即分析 1、 2两行数据进行比 较; 分析表中第一行与第三行的关系可知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拉力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故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为:( 1)刻度尺 (
10、2) 4.5; 1.8; 1、 2; 小明;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的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或拉力扩大几倍,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扩大几倍) 考点: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点评:本题是实验探究题,用补充内容的方式来考查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了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在探究 “二力平衡条件 ”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 13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 _ 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 _来改变 F1和 F2的大小。 (3)保持 F1与 F2
11、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_ 。 答案: (1) 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2) 改变力的方向 砝码质(数)量 (3)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试题分析:( 1)甲图中的是木块,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而乙图中的是小车,它与桌面之间是滚动摩擦,其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实验更准确些; ( 2)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的质量改变两个拉力的大小,其中利用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3)二力只有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会平衡,因此利用该环节可以验证二力方向问题; 故答案
12、:为: ( 1)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 2)改变力的方向,砝码质量; ( 3)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考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点评: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从大小上、是否一条直线上,经过实验逐步得出结论; 知道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小明发现了以下现象:将原来静止着的空车推动很容易,但用同样的力很难推动一辆载重车。一般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 100km/h,只需十几秒的时间,而满载的货车加速就慢得多。 ( 1)由此可以初步得到假说:物体受力一定时, 它的质量越 _,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 ( 2)给你一块木块、一个砝码、一个大钩码和 一根细
13、线、一个滑轮、一个秒表,请你设计一个 实验,(画出实验装置图)在光滑的桌面上检验你的假说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_ _。 ( 3)若你的假说 是正确的,你将看到的现象是:_。 答案:( 1)小 ( 2)实验装置 如右下图所示,用钩码通过定滑轮分别 拉着木块、木块和钩码从桌子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记下所用时间 t1和 t2。 ( 3) t1 t2 试题分析:挂上一个钩码,可以保证受力一定,然后分别拉木块、木块和砝码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比较时间的多少来判断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所以答案:为: ( 1)小; (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用钩码通过定滑轮拉着木块,从桌子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记下所用时间
14、 t1; 用钩码通过定滑轮拉着木块和钩码,从桌子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记下所用时间 t2; ( 3) t1 t2 考点: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即受力一定时,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从桌子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时所用的时间,比较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小华、小明两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所用实验器材有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和支架等他们分别在已调水平平衡的杠杆上施加动力 F1、阻力 F2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动力臂 l1及阻力臂 l2,小华、小明的操作情况分别如图( a)、( b)所示,表一、表二为 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2与 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15、,小华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F1 l1=F2 l2 请判断:小华的结论是 _的(选填 “正确 ”或 “错误 ”),依据是:_ _ ( 2)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_ ( 3)得出上述杠杆平衡的条件后,小华也欲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但跟小明的操作不同的是,他准备将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作用在杠杆上的 A 点,而钩码的位置不变,如图 15( c)所示 请判断:他 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选填 “能 ”或 “不能 ”)如果杠杆能平衡,写出需满足的条件;如果杠杆不能平衡,写出判断的理由 _ 答案:( 1)错误; 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
16、 加 ( 2) F1 l1=F2 l2 ( 3)能; 使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作用在 A点,并满足 F1 l1=F2 l2 或:不能; 当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作用在 A点时 试题分析:( 1)因为力和力臂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 2)根据题中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动力 动力臂的乘积都等于阻力 阻力臂的乘积,所以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l1=F2l2 ( 3)若在 A点将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动杠杆且满足 F1l1=F2l2则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 A点将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杠杆,由于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作用效果相同 ,就不满足 F1l1=F2l2,杠杆将不能平衡 答案:为:(
17、 1)错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2) F1l1=F2l2;( 3)能;使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作用在 A点,并满足 F1l1=F2l2;或:不能;当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作用在 A点时,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作用效果相同 考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点评:在探究性实验中涉及数据的设计时不要设计特殊数据,否则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同时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课堂上,在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B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D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1)刘明学习小组采用了如图 16甲的实验设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省 景德镇市 年级 下学 期期 质量 检测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