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从近代开始,遭到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外来侵略。近代史的开端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2、 ,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近代史 ”的含义,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 1840年鸦片战争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一事件历史功绩的概括。此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指的是推翻了封建专制。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 A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B戊戌变法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 了皇帝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发生在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皇帝溥仪于 1912年 2月退位。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局限: ,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
4、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A毛泽东 B康有为 C邓小平 D孙中山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提取信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废(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这幅对联简明易懂,概括了孙中山的一生。故选 D A毛泽东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康有为 最辉煌的功绩是戊戌变法。 C.邓小平 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课标中学生需掌握的孙中山的主要事迹有: 1、 1894 年,在檀香山组织了 兴中会。 2、 1905年 8月
5、,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当选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合称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 1911年 10月 10日,孙中山领导了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12月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1月 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
6、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4、 1924年 1月孙中山在广州领导中国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5、 1924年 5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下列哪一思想 A国共合作 B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 1924年 1月起至 1927年 7月止,历时三年半。 1924年 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
7、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 C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把国民党的民生主义政策确定为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还要发展国家资本,振兴实业,目前解决民生问题,是要解决需要问题,使四万万人都丰衣足食。符合题意,选此项。 D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
8、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考点:考查学生对民生主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 想,其中的民生主义对现实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古代有 “投笔从戎 ”报效国家的班超,近代有中过状元后来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 A张謇 B孙中山 C周学熙 D荣宗敬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提取信息:中过状元后来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可知是张謇。他的主要业绩: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
9、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B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周学熙 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民族资本家,北洋集团实业界的头号人物 ,曾被后人誉为 “中国北方工业巨子 ”,他与中国另一著名实业家 张謇齐名,被称为 “南张北周 ”。 D荣宗敬 , 著名慈善家、爱国志士、杰出民族实业家,与其胞弟荣德生先生创办的荣氏兄弟实业公司,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兄弟二人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有 “棉纱大王、面粉大王 ”之美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状元实业家张謇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较低 ,考查
10、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属于送分题。张謇和张骞容易混淆写错,张謇是状元是文人下面是言。张骞骑马出使西域下面是马。 陈独秀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德先生 、 赛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 A反对尊孔和复古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 德先生 指的是 “Democracy”(民主), “赛先生 ”指的是 “Science”(科学)。表明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也是他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故选 B A反对尊孔和复古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 C提倡
11、新道德和新文学使其内容但不是核心的,是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引导下进行的。 D新文化引动后期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后三个选项从题干中也提炼不 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近几年中考的命题思路,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是一道好题。 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孙中山 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甲午风云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历史影视作品是以真实的历史史实作为蓝本的。鸦片战争
12、1840年,火烧圆明园 1860年,甲午风云指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年。孙中山( 18661925 )政治活动从 1894年到 1925年。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重要历史事件时间的掌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学生识记历史时间的能力和排序能力。本题属排序型的单选题可采用首尾呼应法。此题可先确定最早的 鸦片战争,最晚的 孙中山。 一首一尾选 D,凡是这种类型的题都可采用此法。 在谈到道光皇帝( 1821 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 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 “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这里所说的 “土地
13、”是指 A广州 B台湾 C香港岛 D辽东半岛 答案: C 试题分析:道光皇帝在位时, 1840年英国反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故选 C。 A广州在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 B和 D 1895年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点评:此题难易适中,考查学生分 析史料和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题干选材好,将在位皇帝,重要事件巧妙结合,提神提趣。 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
14、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 1842年南京条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 1901年的辛丑条约。 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近代三代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 点评:此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建议对这三大不平等条约的掌握从时间 背景签订国 内容 (又可按割地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其它特权等)影响(关键词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 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都得到的侵略权益是 A割地 B赔款 C驻军 D开埠通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得到的侵略权益: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
15、日本;赔款白银 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在辛丑 条约得到的侵略权益: 清政府赔款 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得出日本在这两个条约中都得到的侵略权益是赔款。故选 B 考点 :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的掌握。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比较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对于条约内容用列表比较法比较容易识记。辛丑条约即可从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分要点记忆。还有一 个口诀:钱(前)(进)禁
16、兵(宾)馆。 辛亥革命是在胜利的 “欢呼 ”声中失败的。这里的 “胜利 ”是指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改变了中国命运 C打倒了帝国主义 D成立了中华民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法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疆社会的命运,打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胜利只
17、有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学生要知道辛亥革命是把皇帝推下历史舞台,即推翻了封建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中国消失是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法, 1952年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如果把 “洋务运动 ”、 “辛亥革命 ”和 “新文化运动 ”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走进近代社会 B揭开殖民帷幕 C开启民主进程 D构建文化殿堂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三个历史事件都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命运。 “洋务运动 ”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习西
18、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开启了经济上的近代化。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专制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政治上的近 代化。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 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是思想上的近代化。 由此可见如果将三者确立为一单元该主题则是近代化的探索即走进近代社会。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化的探索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概括能力。本题做对的前提是要弄清近代化探索事件的内来联系,及其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学技术 学制度 学思想文化,由浅入深,层
19、层递进。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 B李辛 C王平 D赵洋 答案: C 试题分析:张义的话符合当时的现实,因为公车上书发生在 1895年。李辛的话符合当时的现实,因为从 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春发展到京津地区。赵洋的话也符合当时的现实,因为戊戌变法期间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1898年底正式开学。只有王平的话不符合现实,因为 1901年清政府同
20、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了解。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属于情景式选择题,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 如图,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 A丝绸服饰 B唐装 C满族服装 D中山装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丝绸服饰从原始社会就有一直延续到今。 唐装狭义是指唐代的汉服,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唐装较为广义的是指清朝时中国人所著的服饰。这样的唐装叫做 “清装 ”更为合适,广义上的唐装是中式服装的通称,这主要是因为国外都
21、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 唐人街 ,那 唐人 穿的衣服自然就应该叫 唐装 了。 C.清军入关后,为迫使汉民服从其统治,强令成年男子一律改易满洲服饰 D.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和学界青年称为服饰新潮的领军人物。中山装就是在这新旧服饰文化交替转型之际诞生的,它由孙中山先生依据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以西服为底版改制的,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服饰改革家。而丝绸服饰从原始社会 就有, 4个选项比较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 D.中山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了解。 点评:此题难易适中,考查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捕捉提示词:清末明初,了解那时的社会背
22、景,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做对此题的关键。 “公车上书 ”里提出要 “变法 ”,这里的 “变法 ”是要建立资产阶级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政体 D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君主专制政体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不符题意 B维新运动开始于 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使国家富强。故选此项。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不符题意 D三权分立制度就是国
23、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不符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维新派建立的政治体 制。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君主专制政体和君主立宪制度之间的联系 ;二者都有君主,前者君主权力这高无上,适合封建社会,后者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即统而不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形式。 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政体前者保留君主,后者不保留君主。两者都是资产阶级的专政形式。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两种体制都可使用。 下列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泰州 永安 初级中学 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