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麾村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麾村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麾村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麾村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调及响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该题中老师觉得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即想让他说话 声音大一些,故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响度 故选 C 考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三个特征进行分析解答牢记各自的决定因素。
2、 泡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轻质、多孔、保温、隔热、隔音、减震等优点,同学们对此很好奇,围绕其保温、隔热的性能,提出了以下的问题,你认为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 “它为什么能防火、保温? ” B “它的轻质特点对减震有什么影响? ” C “厚度的变化对保温、隔热性能有什么影响? ” D “多孔结构对隔音性能有什么影响? ”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提供的特点,材料轻质、多孔、隔热、隔音、减震等优点。但是防火和减震这两点他的影响因素除了与这些特点有关外,还有材料的化学性质,建筑结构等有关系,学生无法探究;多孔结构对隔音性能有效果这个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因为牵扯的因素太
3、少。所以研究厚度的变化对保温、隔热性能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故答案:选择 C 考点:新型材料的特性以及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点评:本题是对材料特点的知识的考查,并且考查学生对物理探究方法的的考查,属于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难度较大。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月亮 B红宝石 C恒星 D电影银幕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光源的概念答题: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身不发光而反射其它物体光的物体不是光源。因此,根据分析, ABD都是反射的别的物体的光,都不是光源。故答案:为: C 考点:光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源概念的掌握,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关键是看
4、它本身是否能够发光。 面对干旱,各地多次适时实施人工增雨增雪作业,即通过向空中喷洒 “干冰 ”来实现。那么喷洒 “干冰 ”的作用是:( ) A使空气液化 B使空气中的小水珠汽化 C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或凝华 D “干冰 ”熔化变为雨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因此,干冰只是起到升华吸热的作用,然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液化才能形成降雨。故答案:选择: C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升华吸热,以及温度降低可以使气体液化、凝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根据题意易拉罐中冰与盐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 ,说明熔点低于 0 ,而易拉罐底部出现白霜,说明发生了凝华
6、现象。故答案:为 A 考点:熔化、凝华及其现象 点评: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热学考查的一个重点,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应该比较熟悉方可。 下列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 ) A下雾 B下霜 C降雨 D结冰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六种物态变化中,有三个吸热,三个放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 凝华需要放热。而此题中, A雾是液化放热 B是凝华放热 D凝固放热都不符合题意, C降雨是冰晶熔化需要吸热,故答案:选择 C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初春的早晨,
7、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 “冰花 ”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 “白气 ”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汽化是指由液态变为气态,而大雾和白气等本身都是一个个的小水滴组成的,是液态,故 AD 答案:错误。而白霜是典型的凝华现象,所以答案:为: C 考点:汽化、升华、凝华等现象 点评:熟练掌握各种物态变化时从哪种状态变化成哪种状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图中 A、 B、 C、 D分别是四位同学 “用温度计测水温 ”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掌握
8、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不同,常用 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读数,液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视线应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 ABC 错误,答案:选择 D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 C调 “3( mi) ”和 “1( dou) ”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色一定不同 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dou.1 ruai.2 mi.3 fa.4四个
9、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 dou.1 的音调最低, fa.4的音调最高,因此,根据题意,答案:为: B 考点:音调及其相关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调理解和掌握。 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 “金噪子 ”(又名 “声波炮 ”)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 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C使用 “金嗓子 ”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金噪子 ”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知道:
10、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次声波振动频率低于 20赫兹,超声波振动频率高于 20000赫兹。因此,根据题意, ABC均正确,故答案:为 D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考查的是声学中的综合知识点,难度不大,比较基础,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 “声音 ”交流 B蝙蝠的 “回声 ”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 “超声 ”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20000Hz,频率低于 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大象发出的
11、 “声音 ”是一种次声波。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如蝙蝠,海豚等。另外,声波还能传递信息和能量,例如利用超声波碎石等。声音在传递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还能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所以,根据题意,答案:应该选择 B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回声;声与能量 点评:此题考查了超声波与次声波、回声及声波传递能量的应用,属于一道声学综合题,难度不大 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 B控制轻轨的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
12、 D美化环境 答案: C 试题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这三条途径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根据题意结合三条途径即可得出正确的选项 C 考点 :防止噪声的途径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题意判断隔音屏属于哪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实验题 一支大的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里面装有乙醚蒸气,如图所示。推动活塞,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表明用 _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此时注射器的温度将会有一定程度的 _(上升下降),这说明 _。 答案:压缩体积,上升,液化放热 试题分析: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
13、体积依据客观事实加以区分,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因此,根据题意分析答案:为:压缩体积、上升、液化放热 考点: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知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能区分开。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温度和水一样,都是 100 ,那么,水蒸气导致的烫伤和水导致的烫伤哪个更严重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当人的皮肤与 100 的水蒸气接触时,水蒸气首先要 _为 100 的水,同时_大量的热,然后 100 的水在降温过程中还要向皮肤 _,所以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水蒸气向皮肤放出的热量更多,因此 _(水 /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答案:液化,放出,放热,水蒸气 试题分析:要解答需要用到
14、:液化是由气态到液态,液化放热。根据题意,水蒸气液化为相同温度的水,要放出热量,对人体造成烫伤,然后水继续放热,对人体再次造成烫伤,所以水蒸气烫伤比相同温度的水烫伤更严重。故答案:为:液化 放出 放热 水蒸气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和液化放热的理解和掌握。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 80 以上的热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 _,这是 _现象,这个现象说明 _;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看到的现象是 _,这是 _现象,这个现象说明 _。 答案:塑料袋胀大, 汽化,汽化需要吸收热量,塑料袋又变瘪了,液化,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试题
15、分析:物质由液态吸热后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汽化需要吸热;物质遇冷放热从气态变 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1)当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 80 以上的热水中时,酒精液体吸收热量会汽化变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故发现塑料袋鼓起; ( 2)当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后,由于环境温度比塑料袋温度低,酒精蒸汽向外放出热量,酒精蒸气又液化成酒精液体,体积减小,所以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了 故答案:为:塑料袋胀大 汽化 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塑料袋又变瘪了 液化 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会结合实例分析判断。
16、 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 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 _。 答案:吸收,碘的温度 试题分析: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而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无论是熔化还是升华,都需要吸收热量。因此影响碘升华或熔化的因素应该是温度的高低。故答案:为:吸收、碘的温度 考 点:晶体熔化及升华的条件 点评:解决此题需要学生对升华和熔化的条件比较熟悉,并能够根据题目提出的现象进行
17、推理。 小凡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发现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在此基础上,小凡同学又进行了如下探索: 小凡在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于是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_有关。 如图所示,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甲的玻璃泡上包着沾水的棉花,乙是干燥的。小凡发现空气湿度越小,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就越大;空气湿度越大,示数差就越小。于是小凡猜 想水的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_有关。 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如右图中的 A和 B。实
18、验发现 B杯中没有水时, A杯中还残留有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 “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 ”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控制开始实验时杯中水的 _(多少表面积温度)相同。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小凡发现当 B杯无水时, A杯中减少的水和 原来 B杯中的水相等。由此可知:水蒸发的快慢和水的多少 _(有关无关)。 答案:液体的种类,空气湿度,多少,无关 试题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当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只改变研究的因素,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 1)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扬州 江都 中学 初二 上学 期期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