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江苏大丰万盈二中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B)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江苏大丰万盈二中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B)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江苏大丰万盈二中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B)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江苏大丰万盈二中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 B)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汉武帝时,把其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 A 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 China,这反映了 A中国瓷器在世界的地位 B秦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D中国四大发明在世界的地位 答案: A 有关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有 A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 B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 “五胡 ” C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D西晋向内迁的少数民族征收重税
2、,激化了民族矛盾 答案: A 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未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 B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 答案: C 下列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答案: D 下列科技发明中,属于东汉蔡伦的是 A发明地动仪 B改进造纸术 C发明麻沸散 D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语出陈涉世家,出自哪一部史书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 答
3、案: B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相同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B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C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为欧洲同我国进行直接友好交往创造了条件 答案: D 下列发明是西汉时期的有 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A B C D都不是 答案: A 综合题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为根治匈奴大患,决心联络西方的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彻底打败匈奴。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大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大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完成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
4、公元前 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大月氏。但是要到大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张骞等人继续向西行,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场碰上了几个牧民,经过攀谈,他们才知道此地是楼兰国。楼兰是由汉朝进入西域的第一个国家。此后 ,张骞等人先后经过疏勒国、大宛国、康居国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阿姆河北岸,见
5、到了大月氏国国王。张骞手执旌节,向大月氏国王说明了来意,大月氏国王又惊又喜。但如今的大月氏国已远离匈奴,人们也已安居乐业,大月氏国王无心再向匈奴报仇雪恨了。大月氏国王隆重宴请了张骞一行人。在劝说大月氏国王的努力失败之后,张骞一行人在大月氏人指引下,取南道,从疏勒国东行回国。 然而,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不幸又碰上了匈奴骑兵,再次被押送到单于那里。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趁机找到堂邑父上马远逃。 13年。去时,张骞风华正茂;如今,头发花白 ,年近半百。张骞详细地向汉武帝陈述了 13年来他所周游的西方各国的情况。武帝眼界大开。为奖赏张骞,拜张骞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读了上面的这一材料,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江苏 大丰 万盈二中 初一 上学 期期 复习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