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字形和加线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 蹒 跚( pn)愧 怍 ( zu )烦躁锐不可挡 B吊 唁 ( yn)阻 遏( y)鞠躬张皇失措 C荒 谬 ( mi) 仄 歪( z)取谛大庭广众 D 诘 问( ji) 尴 尬( n)狼藉穷愁潦倒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项 “挡 ”应为 “当 ”; B项 “遏 ”应读 ; C项 “谛 ”应为 “缔 ”。 考点:汉字读音字形辨识。 点评:本题有难度, “怍 ”“挡 ”“皇 ”“谛 ”“诘 ”“藉 ”都是不太好判断的汉字。掌握汉字 下列有关表述
2、,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杜甫的诗 “三吏 ”“三别 ”,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喻人。 D石壕吏中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 “吏 ”与 “妇 ”的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故 B错。 考点:文学常识。 点评:本题不难,属记忆类问题。学习文学作品,对一些常识性的问
3、题要注意记忆,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 李纲是宋代著名的一代抗金名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福州西湖建立了李纲祠。祠堂中有幅对联,其上联是:进退一身关社稷。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2分) A爱国忠君 真气节 B英灵千古镇湖山 C千年豪气印湖光 D一代功名高宋室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对联所示的处所, “在福州西湖建立了李纲祠 ”,所以可选 DC,该 “祠 ”是纪念李纲的,所以 “英灵千古 ”一词表达了纪念之意。 考点:对联知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虽然了解对联的特点,但往往忽略题中的 “要求 ”,好随意选句。对于对联,不仅要了解对联本身的特点,还要清
4、楚对联内容与所处环境的相关性。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 2分)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 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_。 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例句与选句中关键词的同类关联性,比如 “笑容 ”与 “眼泪 ”都与表情有关, “喜悦 ”与 “悲痛 ”是正反关系表达心情的。 考点:语句连贯。 点评:此类考题,都学生来说都比较难,学生掌握不好判断的方法。解答此类题,
5、首先要准确判断例句的表达的主要意思以及前后句的关系,并利用句式特点,从选句里选择,采用排除法。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B 2003年 10月 16日,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C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 D近段时期以来,小王电脑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句 “通过 使 ”缺主语, C句 “防止万无一失 ”矛盾, D句 “水平 增强 ”主谓搭配不当。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病句很容易辨别。学习时要掌握病句的类型,了解病句
6、的原因,增强对句子的感知能力,解题时用压缩句子主干的办法判断。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2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 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B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 一针见血 地指出来。 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 天衣无缝 。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 巧妙绝伦 ,稍不注 意就会出现错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句 “不耻下问 ”是指地位、水平高的人向地位、水平低的人请教, C句 “天衣无缝 ”是指事物非常完美自然,不露任何痕迹,没有一点破绽, D“巧妙绝伦 ”是指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皆不符合句意。
7、 D句“一针见血 ”意为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故 D对。 考点:成语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常用成语,易于判断。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使用成语时要注意成语的含义和情感色彩,根据句意判断成语的正误。 现代文阅读 阅读永不贬值的财富( 13分)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 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 10元,他家 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
8、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 “山子他娘在家吗? ”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 。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 1元钱,对我说: “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 怎么, 2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 1元钱呀!望着这 1元钱,我和母
9、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 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 “ 怎么,你嫌少? ”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 “2元钱 ”,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 1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 1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题 1】本文名为永不 贬值的财富,
10、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 _ _ ,而实际是指 _ 。( 2分) 【小题 2】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在第 段的横线处补写几句描写瞎婆婆外貌的句子。( 20字以上)。( 3分) 【小题 3】揣摩句中加线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 (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 颤颤抖抖 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 1元钱。 我 颤抖着 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 “2元钱 ”,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小题 4】在第 段中, “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呢?( 2分) 【 小题 5】谈谈你对文中这笔 “永不贬值的财富 ”的看法。( 2分) 答案: 【小题 1】瞎婆婆给的
11、“两元钱 ”或一元钱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或让我懂得了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 2 分) 【小题 2】只要符合瞎婆婆身份的描写句子,即可得分。( 3分) 【小题 3】 是瞎婆婆对这来之不易的 “两元钱 ”作出重大决策的心理活动的表现。 我被瞎婆婆的举动感动了,深知瞎婆婆送这 “两元钱 ”的深情厚意,所以这是不能自已的表现。( 4分) 【小题 4】都明白了瞎婆婆说的 “两元钱 ”为什么会变成手中一元钱的缘由 ;或者明白了小商贩欺骗瞎婆婆,说好是两元钱,而实际只给了一元钱的事情。( 2分) 【小题 5】略。以 “爱 ”为中心来谈即可。( 2分) 【小题 1
12、】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句 “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关键词 “真诚的爱心 ”即可理解作答。 考点:句子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的结尾句基本明示了答案:。理解文章的题旨,可以抓住故事的意义或人物的形象去理解,也可能就文章中某个关键句子或词语作一分析,加以理解。 【小题 2】 试题分析:根据 “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 明了 ”这一句交代,想像老人的贫寒,衰老病弱之相,从面貌和衣着上加以描写。 考点:人物形象拟写。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且本题的要求不高,人物形象突出,易于拟写。人物外貌描写是写人物最常见的方
13、法,通过外貌描写可以表达人物的身份、处境甚至性格爱好等诸多信息。 【小题 3】 试题分析:比较两个 “颤抖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态,前者从生理上分析,后者从心理上分析。 考点:人物细节描写 点评:本题不难,人物所表现的状态易于分析理解。分析人物,动作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点,人物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人物生理心理 状态的外在表现。 【小题 4】 试题分析: “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 ”此句作了很好的说明:老婆婆被骗。 考点:情节分析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有关键句有助于理解。理解此类问题,要从情节入手,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情节,结合人物的表现,体会理解,得出答案:。
14、 【小题 5】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画龙点睛一句 “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解答:爱永不贬值。 考点:文章主旨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最后一句提示明确。不少的文章采用卒章显义的写作,最后通过抒情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要学习这种写法。 阅读背影选段( 14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是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
15、不必去;他只是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 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 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
16、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_过铁道,要 _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望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
17、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 1】选文出自朱自清的背影,可是第 段并未写到父亲背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2分) 【小题 2】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中 “再 三 ”一词写出了父亲 “嘱托茶房 ”次数之多,表明了 。( 2分) 【小题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走爬撑缩 B穿爬攀缩 C穿走攀挪 D走攀撑挪 【小题 4】文中写
18、到 “我 ”两次 “流泪 ”,分别是什么原因?( 2分) (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 5】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2分) 【小题 6】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 “可怜天下父母心 ”的理解。( 4分)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答案: 【小题 1】引子,为后文刻画父
19、亲的背影做铺垫。( 2分) 【小题 2】父亲对儿子的关切(关爱)之深。( 2分) 【小题 3】 B ( 2分) 【小题 4】感激动情(感动)的泪。离别忧伤(感伤)的泪。( 2分) 【小题 5】示例:他只是说: “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 分析: “不要紧 ”是对父亲而言,尽管 “事忙 ”但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 ”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不妥帖。简短朴实的话语蕴含深切的爱子之情。( 2 分) 【小题 6】示例:母爱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母爱不等于溺爱,过分的爱会失去孩子,会 与文中的父爱是有本质区别的。 (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父亲 “背影 ”的出现,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的环境中,写
20、 “背影 ”前对相关的情节作一交代。应从写作的方法上考虑这个问题。 考点:写作方法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习中教师会讲授此问题,学生可凭记忆回答。叙述 性的作品,情节的安排是一个过程,作者往往不会直达中心,而先要作一些交代,慢慢地写到文章中心点,阅读此类文章要了解这一写法。 【小题 2】 试题分析:理解 “再三 ”一词,要思考父子当时所在的事件环境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即父送子远行,父亲的牵挂。 考点:细节描写。 点评:本题不难,题意甚明,易于理解。写人的文章,细节很重要,通过细节分析,能够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多多体会,对描写人物很有帮助。 【小题 3】 试题分析:如果熟悉课文,可以直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湖南省 长沙市 实验 中学 年级 学期 段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