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
《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 100 D 09 备案号:18897-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 2007.2-2006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The applicable guide of standardized specification of work safety for metal and nonmetal underground mines 2006-11田02发布2007-07-01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AQ 2007 .22006 目次前言.OI I I I 1 o O O 1 o o 1 I I I I I o o I I 0 I I I
2、O 0 E 1 范围II I I I I I I I 0 I I I I I I I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II I I I O I I I 0 I I I I I I I I I I 0 I I . 1 3 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0I I I 0 I .I 0 I 0 I I 0 I I I I I 0 I I I I I I . 2 5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II I I I I . 2 6 风险管理OI I I I I , I O I I I I I I I . 4 7 安全教育与培训8 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II I I I I I o I 0 I I I I I
3、 I f 0 7 9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I0 I I I I I I 0 I I I I 0 0 . 8 10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II I O I I I I O 0 0 I I O I I I I I O o I I 0 I o I I 8 11 职业卫生管理.11 12 安全投入、安全科技与工伤保险O0 I I I I o 0 I I 0 I I I I .I 0 o I 0 0 0 0 . 12 13 检查1214 应急管理.I0 0 I I t t I I I t I I I 0 0 0 I 0 I I u 15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0I I I I I I I 0 16 绩效测量与
4、评价mI AQ 2007.2-2006 前古同本标准参照AQ2007. 1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制定,用于指导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创建安全标准化系统,以达到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不断消除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绩效,防止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发生的目的。本标准全部规范性技术要素均为强制性。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z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南大学、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兴凯、李晓飞、张涌、史秀志、边卫华、高士田
5、。II AQ 2007.2-2006 1 范围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岛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dGB 16423-20 GB 14161-1 3. 1. 2. 2 一一遵守法律法规户一一企业风险特点;一一预防伤害和疾病;一一预防财产损失;一一持续改进。3. 1. 3 方针的沟通与传达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承诺,3.1.3.1 方针的制定应确保员工充分参与,并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国令第18号3.1.3.2 企业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员工传达所制定的方针,并使所有员工熟悉和理解。3. 1. 3. 3 企业应向相关方和公众宣传安全生产方针。3. 1. 4 方针的评审与修订3
6、.1.4.1 企业应定期对方针进行评审。3. 1. 4. 2 企业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对方针进行修订,以确保其适宜性。1 AQ 2007.2-2006 3. 2 目标3. 2. 1 目标的设立3. 2. 1. l 企业应设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目标。3. 2. 1. 2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应特合下列规定:一一与安全生产方针一致;一体现企业的风险特点和不同职能、层次的具体情况;一一一具体并可测量。3.2 2 目标的实施3. 2. 2. 1 企业应制定目标实现计划并保证实施。3.2. 2.2 企业应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3.2. 2.3 企业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修订
7、。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4. 1 法律法规意识4. 1. 1 企业各级人员均应了解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特别是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义务。4. 1. 2 企业应定期了解各级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4.2 需求识别与班取4. 2. 1 应确定渠道,识别、获取影自由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程性文件等。4.2.2 企业应建立有效途径,及时获取员工或部门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需求。4. 3 融入4. 3. 1 企业应将识别并挟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中。4.3.2 企业应根据识别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
8、需求,对所有层次人员提供培训。4.3.3 企业应向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影响的人员,发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或为其建立在取途径。4.4 评审与更新4. 4. 1 企业应确保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变化进行识别、在取、评审与更新自4.4. 2 企业应确保使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5 安全生产组织保障5. 1 安全生产责任制5. 1. 1 责任制的建立5.1.l.1 企业应建立所有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岗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5. 1. 1. 2 安全生产责任的描述应具体、简明、界定清晰并能够考核。5. 1. 2 责任制的内睿5.
9、1. 2. 1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5. 1. 2. 2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层人员应明确对企业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安全生产的承诺。5. 1. 3 责任制的沟通与评审5. 1. 3. 1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详细说明和交流,确保各岗位人员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充分理解,特别是企业主要责任人和管理层人员。AQ 2007.2-2006 5.1.3.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定期评审,并根据需要予以更新。5.2 安全机构设置与人员任命5. 2. 1 安全管理机构5. 2. 1. 1 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
10、人员。5. 2. 1. 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意识、知识和能力。5. 2. 1. 3 主要负责人应在最高管理层中指定标准化系统专门负责人,以确保企业安全标准化系统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进。5.2.2 安全生产委员会5. 2. 2. 1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和需求,设立符合下列要求的安全生产委员会:一一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应书面任命,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一一委员会成员应接受安全管理培训,并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能力;一一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员工代表。5.2.2.2 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审查安全工作进展和确定发展方案的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并由主任签发。会议纪要应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
11、方案等。5.2.2. 3 企业应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机构、成员构成及其主要职责。5.2. 3 特殊职位人员任命5.2.3.1 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特殊职位人员,应由主要负责人书面任命。5.2. 3.2 被任命的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5.3 员工参与5. 3. 1 企业应建立员工权益保障制度,确保员工关心的问题得到积极响应,特别是保证员工在安全状况异常的情况下拒绝工作而不会受到惩罚。5.3.2 企业应确保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安全活动,并建立收集、反馈员工关注的安全事项的渠道。5.4 文件与资料控制5. 4. 1 文件控制要求5. 4. 1. 1
12、应建立文件控制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产生、使用、评审、修订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5. 4. 1. 2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或废除。5. 4. 1. 3 安全规章制度应能被所需要的人员在取。5.4.2 安全规章制度5.4.2.1 应根据风险和作业性质,建立健全企业安全规章制度。5.4.2.2 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至少应包括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掘监控制度、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危险物品和材料管理制度、特殊作业现场管理与审批制度、特殊工种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奖惩
13、制度。5.4.3 安全记录要求5.4.3.1 企业应对主要的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建立安全记录,并确保对安全记录的有效控制。5.4.3.2 安全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z一内容真实、准确、清晰;一一填写及时、签署完整;一一编号清晰、标识明确;一一易于识别与检索;一一完整反映相应过程;一明确保存期限。3 AQ 2007.2-2006 5. 5 外部联系与内部沟通5. 5. 1 外部联系5. 5. 1. 1 企业应建立外部联系渠道,明确职责,确保与外界就相关安全事项进行及时有效的联系。5.5.1.2 企业应采用文件化的形式,及时向外界披露重大安全事项,特别是可能影响企业周围居民安全健康及相关方的事项。
14、5.6 系统管理评审5. 6. 1 企业管理层应要改进的事项。5. 6. 2 管理评审血结果应与责任人、i5. 6. 3 企业应5. 7 供应商与5. 7. 1 供应商5.7.1.1 企业如理与管理供应商的管理金管理状确保依据评5.7.1.2 企业圈。5.7.1.3 企业11ll符合要求的供应间,k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制。5.7.1.4 供应业现场活动时,应遵守企15. 7. 2 承包商叫5. 7.2.1 企业h5. 7.2.2 企业时5. 7.2. 3 企业应t应对其进行培训。5. 7.2. 4 企业应对5. 8 安全认可与奖励与管理包商的管合要求的商工作5. 8. 1 企业应建立员工5
15、. 8.2 企业应确保所有层5. 8. 3 企业应通过公告牌或电5.9 工余安全管理叫础地5. 9. 1 安全宣传资料应传阅或张贴,包括家庭和社区。5.9.2 工余的事故应报告和分析。5.9.3 培训和宜传内容应包括如何预防工余意外。6 凤险管理6. 1 危险掘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求6. 1. 1 一般要求足企业要求。的相关记录。力满足企业的要求。的相关记录。允许承包商的员;更使业的设备、设施前6.1.1.1 企业应建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辨识各类危险橱,并系统地进行风险及其影响的识别与评价,特别是重大危险掠及其风险。4 6.1.1.2 企业应确保不同层面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6
16、.1.1.3 危险拥辨识与风险评价应考虑所有的活动、设备、设施、人员和管理,包括:一一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一一现在和将来的生产活动;一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6.1.1.4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应文件化,并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16.1.4.2 风险一一消除;一一替代;6.1.4.3 当员工6. 1. 5 持续风险评6.1.5.1 企业应持46. 1. 5. 2 持续风险评一一使用前检查;一一计划任务观察;一一设备检查;一一工前危险预知;一一交接班检查;一一定期安全检查;一一定期检修;定原则险游、辨识与的确定,应遵d一一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6.2 凤险评价6. 2. 1 企业应进行初始风
17、险评价,初始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一一生产工艺过程风险;一一危险物质风险;一一设备、设施风险;一一环境风险;5 AQ 2007.2-2006 一一职业卫生风险;一一管理风险;一一法律、法规、标准需求;一一相关方的观点。6.2.2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6. 2. 3 企业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6. 3 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6. 3. 1 基本要求6. 3. 1. 1 企业应建立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制度,完成关键任务风险分析。6. 3. 1. 2 企业应根据关键任务风险分析结果,编写作业指导书。指导书应简明扼要,突出关键步骤及要
18、求。6. 3. 2 工作票与许可任务管理6. 3. 2. 1 企业应认定需要工作票或经许可方可进行作业的范围,并对工作票或许可的签发人员进行培训和能力评估。6. 3.2. 2 企业应定期对工作票或许可作业的范围进行评审与更新。6. 3. 3 任务现嚣6. 3. 3. 1 企业应建立任务观察制度,并对从事任务观察工作的人员进行观察方式、方法的培训。6. 3. 3. 2 企业应保存任务观察记录。7 安全教育与培训7. 1 员工安全意识7. 1. 1 意识的辫识与输入7.1.1.1 企业应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考察员工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7.1.1.2 新员工在聘用后应首先接受安全意
19、识的教育,并对其意识情况进行重点跟踪。7.1.1.3 当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员工应对工作现场特定要求进行回顾。7.1.1.4 当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时,应进行工作现场特定要求的回顾。7.1.1.5 管理层特定意识应与其个人的安全管理职责相适应。7. 1. 2 意识提升7.1.2.1 企业应建立监测、跟踪意识提升及深层次意识培养的需求机制,并确保该机制的有效运行。7.1.2.2 企业应建立全员安全意识宣传计划,并利用各种视昕资料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7. 2 培训7. 2. l 需求识别与分析7. 2. 1. 1 企业应识别、分析培训需求。7. 2. 1. 2 培训II需求的识别应针对
20、所有员工和所有作业过程,并充分考虑以下内容:一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一一员工和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f一一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一变化管理的要求;一一风险评价结果;一一相关方的要求。7. 2. 2 培训要求7.2.2.1 企业应针对己识别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撞计划实施培训。7.2.2.2 企业应保存所有培训过程和结果的记录。AQ 2007.2-2006 7.2.3 培训评审7.2.3.1 企业应建立培训的适宜性评估机制,对培训数量与培训效果等进行评估。7.2.3.2 评估的途径应包括以下方面z一一一学员反馈;一绩效改善调查;一一管理层反馈;一一测试结果的分析;一一现场应用能力的跟踪。
21、8 生产工艺系统安全管理8. 1 设计要求8. 1. 1 企业应制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8. 1. 2 企业应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8. 1. 3 设计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价结果,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审批。8. 1. 4 企业应妥善保存设计文件和图棋,包括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矿山总平面布置固、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和井下对照图、通风系统图、提升运输系统图、供配电系统图、防排水系统图、避灾线路图等。8. 1. 5 施工组织设计,基建期应由施工单位编制,生产期由矿山企业自行编制。8.2 采矿工艺8. 2. 1 企业应建
22、立采矿工艺管理制度,以确保z一一采用的采矿方法及结构参数适合揭露的矿体地质条件;一一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一一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一一因果顺序和方式适应开采现状;一一开来范围在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8.2.2 企业应按照适当的回采顺序进行回来,做到:一一按设计要求布置矿房、矿柱;一一对地压活动进行有效检测,并及时处理果空区;一一及时调整采矿方法和结构参数;一一设备、设施和工序之间相互匹配;一一一在规定的范围内开采。8.3 生产保障系统8. 3. 1 企业应建立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制度应重点关在提升运输、供配电、通风、防排水利防灭火等系统。8.3.2 提
23、升运输的能力应满足生产要求,并可靠运行。8.3.3 地面及井下供配电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供配电系统应可靠运行。8.3.4 矿井通风系统能力满足安全规程的要求。通风系统应可靠运行。企业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8.3.5 企业应按设计要求建立防排水系统,其能力应满足井下排水要求,并有预防和控制宪水、透才t的措施国8.3.6 建(构)筑物和重要设备,应按GB50016-2006和其他有关规定以及消防部门的要求,建立消防隔离设施,配备足够的消防设备和器材。7 AQ 2007.2-2006 8. 4 变化管理8. 4. 1 企业生产工艺变化前,应经评审与批准。8.4.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AQ 2007.2 2006 金属 非金属 矿山 安全 标准化 规范 地下 实施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