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T 20.1-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pdf
《DB T 20.1-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 T 20.1-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pdf(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1.120.25 P15 备案号:1721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20. 1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 Underground fluid station Part 1 :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observatory 2006 -02 -20发布2006 -05 -01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DB/T 20. 1 - 2006 目次前言.m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
2、和定义.4 观测场地勘选25 观测井.2 6 观测室.4 7 设备配置48 资料归档5附录A(规范性附录)观测层渗透系数计算.7 附录B(规范性附录)观测井基本情况表.9 附录C(资料性附录)传感器固定装置附录D(资料性附录)自流井的井口泄流装置13 附录E(资料性附录)高温热水自流井的副井管装置.14 附录F(资料性附录)观测室及其布局.15 参考文献17DB/T 20. 1 - 2006 前言本部分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地下流体台站”的第1部分。该系列标准的预计结构如下: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DB/T 16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DB/T17 -2006)
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DB/T9 -20创)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 18. 1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 18. 2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B/T 7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8. 1-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 8. 2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 8. 3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DB/T 19
4、-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T 20. 1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氧和气录台站(DB/T 20. 2 - 2006) 本部分的附录A与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SAC/TC22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研究所、河北省沧州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车用太、鱼金子、刘成龙、孙天林、于书泉、李介成、刘五洲。III 1 范围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
5、/T 20. 1 - 2006 本部分规定了地下流体台站中水位和水温观测台站的场地勘选、观测井与观测室建设、观测设备配置和资料归档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地下流体台站中水位和水温观测台站的建设与改造。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 19531. 4 -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4部分:地下流体观测GB 50011 -2001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6、 50027 -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57 -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3. 1 3.2 3.3 3.4 3.5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观测井。bservationwell 专门用于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动态观测的钻孔。观测层observation aquifer 作为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动态观测对象的含水层。热水井由ennalwater well 井水温度高于20的观测井。自流井artesian well 由于观测层的承压水头高出井口顶面而使井水由井口可自由流出的观测井。观测井结构structure of observation well 构造观测井的要素,包括井
7、深、井径、套管、过水断面等。3.6 过水断面water阴ss- section in well 观测井中把观测井与观测层相连通的环柱状断面,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井水与观测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DB/T 20. 1 - 2006 3.7 井口装置well -head a路embly为了实现水位和水温动态的有效观测,设置在地面以上观测井井口段及井口上的各种装置。3.8 地热异常区geo由ennalabnormal町盹地温梯度大于地亮平均地温梯度(3lOOm)的地区。4 观测场地勘选4.1 观测场地的勘选要求4. 1. 1 水位和水温观测台站选址,应进行地质水文地质勘查,查明台站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
8、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物理化学特性等。4. 1.2 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齐全的地区,可通过收集与分析已有资料,查清台站所在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4.2 地质构造条件4. 2.1 台站宜选在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台站距主干断裂的距离不宜超过lOkm。4.2.2 台站宜选在断裂带的端点、拐点及与其他断裂交汇的部位。4.2.3 台站宜选在深大断裂带上。4.2.4 台站宜选在地热异常区内。4.3 地形地貌条件4. 3.1 台站应避开山洪通道、风口、落地雷区。4.3.2 台站应避开地面强烈沉降区、地面塌陷区、地裂缝发育区。4.4 水文地质条件4. 4. 1 观测层应为封闭性好的
9、承压含水层。4.4.2 观测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0.01 mid。4.4.3 观测层的地下水矿化度宜小于3g/L。4.4.4 观测层的地下水不应对金属有腐蚀性。4.5 台站观测环境条件4.5. 1 台站的观测环境,应符合GB/T19531. 4 -2004中的各项要求。4.5.2 台站距降雨渗入补给区边界的距离,在平原区宜大于lOkm,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区宜大于3km0 4.5.3 台站应选在具有供电、通讯条件及交通便利的地区。5 观测井5. 1 观测井结构的要求5. 1. 1 观测井深度要求如下:a)一般情况下,分观测井所属的台网级别与观测层的类型,宜按表1的要求确定深度;b)观测井深度的确定
10、,应避开当地现今与未来地下水主要开采层;c)在地热异常区,井水自流时,观测井深度宜大于50m。5. 1. 2 观测井的内径,宜为100mm -200 mm,井内变径次数不宜超过三次。5. 1.3 观测井内应下设套管,其要求如下:2 a)套管在地面以下的长度应满足封闭全部非观测层的要求;b)套管在地面以上的高度宜大于0.Sm; c)套管变径处,应采取止水措施;DB/T 20. 1 - 2006 d)套管与井壁围岩间隙应采用充填物固定套管。表1观测井深度的一般要求观测井所属的台网级别观测层为基岩含水层时观测层为砂砾石含水层时5. 1.4 观测井的过水断面,应按表2的要求设置。国家级台网;a.200
11、m ;a.300m 表2观测井过水断面类型及设置要求过水断面类型使用条件区域台网;a.lOOm ;a.150m 滤水管观测层为松散砂砾石层或断层破碎带等,井壁岩土体不稳定射孔管观测层为第三系半胶结的砂砾岩层,且其顶板埋深大于500m裸孔观测层为基岩裂隙含水层或岩溶含水层等,井壁岩体稳定5. 1.5 滤水管与射孔管下端应设置沉砂管,其长度宜大于5m。5.2 观测井施工要求5. 2. 1 钻井过程中,应按实际岩性变化进行记录与采样。5.2.2 钻井过程中,对揭露出的各个含水层应详细记录其分布深度、厚度和岩性等特征,测量其静止水位、出水量、井水温度等基本参数。5.2.3 完钻之后,应洗井。5.2.4
12、 成井之后,应按GB/T19531. 4 -2004中附录B的要求进行抽水试验,按GB/T19531. 4 -2004中附录C的要求进行抽水影响半径的计算,同时还应按本部分附录A的要求进行观测层渗透系数的计算。5.2.5 抽水试验时,应取水样并进行水质简分析。发现井水具有侵蚀性与有害气体时,还应另取专用水样并进行相关测试。5.2.6 建井之后,应按附录B的要求,填写观测井基本情况表。5.3 观测井的井口装置5. 3. 1 不同类型的观测井,应按表3的要求设置井口装置。表3不同类型观测井的井口装置选配表观测井类型井口装置非自流井60 . . . . . . 。. 3 DB/T 20. 1 - 2
13、006 5.3.2 水位和水温观测井,都应安装传感器固定装置,其装置的构成与技术要求参见附录C。5.3.3 井口水头大于3m的自流井,宜安装井口泄流装置,其装置的构成与技术要求参见附录D。5.3.4 井水温度高于40的自流井,宜设副井管装置,其装置的构成与技术要求列于附录E中。5.3.5 观测动水位的自流井,应在泄流管上设置测压管。6 观测室6. 1 观测室的一般要求6. 1. 1 观测井为自流高温热水井或井中逸出腐蚀性气体时,井房与仪器室应分为二室,其他情况下井房与仪器室可合并为一室。6. 1.2 观测室的布局参见附录F。6. 1.3观测室的使用面积,当二室合一时应大于9m2,二室分开时应大
14、于18旷;井房的净高应大于2m。6. 1.4 观测室内,常年湿度应低于80%,温度应保持在040(:。6. 1.5 观测室应具有防盗、防尘、防火等措施。6. 1.6 观测室内应有交流电源,电压范围应稳定在220V土22V。6. 1. 7 观测室内应有专用程控电话线路与网线。6.2 观测室的防雷要求6.2. 1 观测室建筑物防雷应符合GB50057 -1994的要求;6.2.2 仪器设备防雷,应建专用防雷地网,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0。6.3 观测室抗震设计要求观测室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2001对乙类建筑物的要求。7 设备配置7. 1 测量设备配置要求水位和水温观测台站,应配置水位仪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 20.1 2006 地震 建设 规范 地下 流体 部分 水位 水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