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
《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DN 088-1998 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内部标准).pdf(6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YDN创18-1到18目次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 l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业务、业务质量与性能.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网路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电路群设置及其路由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传输标准及其分配.15 8接续标准及其分配.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9编号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10信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2 11 同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12计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13 数字交换设备基本进网要求.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14数字传输系统基本进网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15 网路管理与监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16 终端设备基本进网要求.63 17 国际通信.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I YDN 088 - 1998 前一一F司本技术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业务种类及质量,网路等级结构与组织,电路群设置及路由计划,传输标准及分配,接续标准及分配,编号计划,信令,同步,计费及网管与监控,数字交换、传输和终端设备基本进网要求,国际通信等,并对这些内容提出了系统的、明确的技术指标和要求。本技术体制的实施,将有利于全网的统一与发展,有助于提高全网运行的放益和可靠性。本技术体制
7、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U-T有关建议,并吸取了国外有益的经验,参照了相关数字装备的要求:吸收和总结了全国各地区在电话网(数字)建设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经验。本技术体制起草单位:原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技术体制主要起草人:王鸿生龚双瑾李少英汪建华罗建国林善希李琳王国珍吴光林康笃栋玉立言马翌ill YDN侃8-1现地3定义1 ) 网路结构:它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各个交换中心(节点)、选路规划,以及依定规则连接交换中心的路由,用以达到经济、合理、高效、优质地疏通用户之间的话务。2) 网路等级:它是对网中的各个交换中心的一种安排。在有级网中,它为每个交换中心分配一个等级;除了最高等级的交换中心以外,每
8、个交换中心必须接到等级比它高的交换中心。本地交换中心位于较低等级,而转接交换中心和长途交换中心位于较高等级。3) 路由:它是指在电话自动交换网中两个交换中心之间为建立一个呼叫连接或传送信息的途径。4) 响度评定值:它用以表示通话连接或其组成部分(如发送系统、中继电路、接收系统)的话音响度性能,以dB为单位。5) 网状网:各个交换中心可以直接连接到所有其它的交换中心的网络。由于交换中心之间的呼叫最多经过一个链路,因而不存在转接交换中心。6) 差错:在发送的数字信号中的数字和接收到的数字信号中的数字之间的不一致。有比特差错和块(BLOCK)差错两种类型。7) 块:一组与通道相关的连续比特,每个比特
9、属于一个并仅属于一个块。8) 差错秒.具有任何比特差错的Is时间间隔。9) 严重差错秒:具有劣于1X 10-3差错的Is时间间隔。10) 滑动:同步或准同步比特流中由于缓冲存储器的读写差错而引起的一组比特的重复或丢失。11) 同步:时标或信号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它的相应的有效瞬间以同一平均速率出现。12) 同步网:一个提供参考定时的网o通常同步网的结构包括被同步链路连接的同步网路节点。4 业务、业务质量与性能4.1 业务在数字电话网上可以开放下述几种电信业务:自动交换的电话业务。借助于电话网开放30x 64kbit/ s速率的电话与非电话业务。一在数字网的基础上,开放运2Mbit/s以及注
10、2Mbs的租用中继线业务。此外,还可通过自动网疏通人工接续的电话业务。有关自动网与人工网之间的互通关系,详见人工电话网技术体制中的有关规定。4.2 业务质量与性能业务质量是由用户使用业务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网路向用2 邮电技术规定自动交换电话(数字)网技术体制YDN 088 - 1998 1 范围本技术体制适用于数字交换、数字传输装备组成的数字电话网。针对数字电话网的特点,本技术体制在网路结构,传输标准,编号,信令,阔步,交换、传输、终端装备基本进网要求等方面,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规定。本技术体制主要适用于自动电话业务,同时适用于电话网开放传真、数据等低速、高速非话业务。2 引
11、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寻|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本技术体制引用以下标准:1)公用电话数模混合网技术体制2)数模混合网传输参数3) GF - 018 -1995公用电话网自动电话编号的中国电话网随路信令方式技术规范5) GF-010-95国内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一信令链路控制部分6)中国电话网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7)数字同步网规划方法与组织原则8) GF-2-筑胆.1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9)长途传输装备基本进网要求10)V-T一般网路规划11)盯V-TG
12、.1系列建议12)口V-TG.7!系列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1998-04-17批准199由-07-01实施YDN创副g-1998l A省DCl -一-命一一_j图1长途电话二级网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DCl 国际ISC长量网DCl 本地同DL 图2电话网端局间最大串接电路段数和串接交换中心数示意国内长途交换中心分为两个等级,其中汇接全省转接(含终端)长途话务的交换中心为省级交换中心,用DC1表示:汇接本地网长途终端话务的交换中心用D表示。5.2.1 一级交换中心(DCl)级交换中心(DC1)为省(自治区、直辖市)长途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际长途来去话务和
13、一级交换中心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DC1之间以基于路由网状相连。地(市)本地网的DC2与本省(自治区)所属的DC1均以基于路由相连。5.2.2 二级交换中心(DC2)二级交换中心(DC2)是长途网的长途终端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4 YDN刷蜡-1现18户提供通信能力的性能。由此,业务质量可用网路性能来度量。网路性能可以用传输性能、接续性能、可保持住能来代表。4.2.1 传输性能传输性能是表示在给定的条件下,信号经网路的设备传送到接收端时再现其原有信号的程度。它对电话业务的影响体现在通话质量方面。在进行长途或本地通话时,当全程的响度评定值为23.0dB和其它传输损伤在允许范围内
14、时,用户感到能正常通话的百分比应在85%以上,感到满意通话的百分比应在27%以上。此时,通话连接中出现的振鸣概率应小于0.1% ,出现的准振鸣概率应小于1%;出现回声的概率应小于1%;出现可懂串话的概率,本局用户间应不大于0.1%,非本局用户间应不大于1%。4.2.2 接续性能接续性能表示在给定条件下用户发出呼叫时网路能够提供业务能力的程度,般用呼损来表示。在进行长途通话时,全程呼损应小于0.054,此时用户感到能进行满意通话;在迸行本地通话时,全程呼损应小于0.042,此时用户感到能进行满意通话。4.2.3 可保持性能可保持性能表示一旦提供业务后,便能在给定的条件和所请求呼叫的持续时间内继续
15、提供业务的能力,反映网路的可信赖程度(De阳也bili肘。目前在国际电联的E系列建议中以砰叫中断率的参数来表示可保持性能。具体的规定待进一步研究。5 网路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5.1 电话罔等级结构网路等级是对网中各个交换中心的一种安排。在有级网中,它为每个交换中心分配一个等级;除了最高等级的交换中心以外,每个交换中心必须接到等级比它高的交换中心。本地交换中心位于较低等级,而转接交换中心和长途交换中心位于较高等级。网路结构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各个交换中心(节点)、选路规划,以及依一定规则连接交换中心的路由,用以达到经济、合理、高效、优质地疏通用户之间的话务。电话网等级,主要是依据交换中心之
16、间的话务流量、流向、交换和传输设备之间的费用比以及运营管理等因素划分的。我国电话网的等级结构将由现有的五级逐步演变为三级,长途电话网将基本完成由四级网向二级网的过渡。长途电话二级网的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如图1所示。全网演变为三级时,两端局之间最大的串接电路段数为5段,串接交换中心数最多为6个,如图2所示。5.2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划分及其职能根据各长途交换中心在网路中的地位和所汇接的话务类型不同,长途电话二级网将3 YDN088-1到18的长途终端话务。根据话务流量流向,二级交换中心也可与非从属一级交换中心DC1建立直达电路群。5.2.3 长途交换中心的职能长途网较高等级的交换中心可以具有较低
17、等级交换中心的职能,如衷l所示。表l各级长途交换中心应具有的职能交换中心等级符号可具有的交换职能级交换中心DCl DCl、DC2二级交换中心D DC2 注:所有长途交换中心-般应具有本地交换中心的功能。5.3 过渡阶段的网路连接在长途网由四级向二级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省级交换中心之间的长途话务需经由第三省的交换中心(一般为现有四级网中的C1局)进行转接。少量尚未实施扩大本地网地区的长途话务仍需经由县长途交换中心(C4)进行汇接,待实施地(市)本地网后,取消县级长途交换的功能。图3示出过渡阶段的网路连接方式。Cl C2 二字C4 DCl (C2) (C4) DCl(Cl) DC
18、l 图3过渡阶段长途网网路连接方式5.4设置长途交换中心的原则、条件及其等级确定原则5.4.1 各级长途交换中心的设置及汇接区域的划分(1)长途交换中心的设置DCl DC1设置在省会(自治区、直辖市)城市;D一般设置在地(市)本地网的中心城市。长途话务量较大的省会城市也可设置DC2。(2)汇接区域的划分5 YDN侃8-1现)8以各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汇接局负责汇接的区域为汇接区。全国电话网以省级长途交换中心为汇接局,分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接区。各省(自治区)的地(市)长途交换中心的汇接区域一般可根据行政区划进行划分,但考虑经济合理的组网,也可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5.4.2 设置一个长
19、途交换中心的原则(1)省会自治区、直辖市)本地网至少应设置一个省级长途交换中心,且采用可扩容的大容量长途交换系统。(2)地(市)本地网可单独设置一个长途交换中心,也可与省(自治区)内地理位置相邻的本地网共同设置一个长途交换中心,该交换中心应使用大容量的长途交换系统。5.4 .3 设置多个长途交换中心的条件( 1 )随着长途业务量的增长,为保证网路安全可靠,经济布效地疏通话务,允许在同一本地网设置多个长途交换中心。(2)当一个长途交换中心汇接的忙时话务量达到6仅盯向8仅泊Erl(或交换机满容量时).且根据话务预测两年内该长途交换中心汇接的忙时话务量将达到12lOErl以上时,可以设第二个长途交换
20、中心。(3)当已设的两个长途交换中心所汇接的长途话务量已达到20lOErl以上时,可安排引人多个长途交换系统。依此规律,根据本地网的长途业务量规划要求,逐步增加交换系统的数目。5.4.4 长途交换中心的等级设置原则(1)直辖市本地网内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均设为DCI(含D功能)。(2)省(自治区)本地网内设一个或两个长途交换中心时,均设为DC1(含DC2功能); 设三个及三个以上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设两个DC1和若干个D。(3)地(市)本地网内设长途交换中心时,所有长途交换中心均设为DC205.5本地网交换中心等级划分及其功能5.5. 1 本地网交换等级划分本地网中一般设置终端交换
21、中心(以下称端局,用DL表示)和汇接交换中心(以下称汇接局,用DTm表示)。本地网可仅设置终端交换中心。5.5.2本地网交换中心的职能5.5.2.1 端局(DL)的职能本地网中的端局,仅有本局交换功能和来、去话功能。端局直接与用户连接。根据组网需要,端局以下还可接远端用户模块、用户集线器、PAX等用户装置。根据端局设置地点的差异,可分为市内端局,县(市)及卫星城镇端局,农村乡、镇端局。他们的功能完全一样,并统称为端局。5.5.2.2 汇接局(DTm)职能及分类在本地网中负责转接端局之间(也可汇接各端局至长途局问)话务的交换中心称为汇接局。若有的汇接局还负责疏通用户的来、去话务,即兼有端局职能,
22、则称为混合汇接局(DTm/DL)。在本地网中汇接局是端局的上级局。6 YDN锁跑-19!撼5.6本地网网路等级结构依据本地网规模大小、端局的数量,本地网结构可分为两种:网状网结构和二级网结构。各端局所接的远端模块(RSU)、用户数字复用器、用户集线器或PABX等均属于端局至用户终端之间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RSU等至端局应设置低呼损(,1%呼损率)直达中继电路群。5.6. 1 网状网结构本地网中仅设置端局,各端局之间设置低呼损(,1%呼损率)直达中继电路群组成网状网。网路结构如图4所示。D (j生逾同部卦一-一一t本地网郁卦)DL 远端模换终端用户图4网状网结构示意网状网结构的本地网中,各端局对
23、所从属长途局设置低呼损(髦。.5%呼损率)直达中继电路群。网状网结构主要适用于交换局数量较少、各局交换机容量大的本地电话网。5.6.2 二级网结构本地电话网中设置端局(DL)和汇接局(IYfm)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时,组成二级网结构。二级网的基本结构如图5所示。二级网结构中,各汇接局之间建立低呼损直达中继电路群。汇接局与其所属端局之间设置低呼损中继电路群。在业务量较大且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任一汇接局与非本汇接隘的端局之间或者端局与端局之间可设置直达电路群(低呼损电路群或高效电路群)。根据业务需要和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在端局以下可设置远端模块、用户集线器或用户交换机,属用户电路的-部分,只对所从属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YDN 088 1998 自动 交换 电话 数字 技术 体制 内部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