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T 16-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pdf
《DB T 16-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 T 16-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1.120.25 P15 备案号:1720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6-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 Seismograph station 2006-02 -20发布2006 -05 -01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DB/T 16 - 2006 目次前言.m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观测场地勘选25 观测墩(井)建设 2 6 观测室建设.7 设备配置58 资料归档5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震计墩示意图7附录B(资料性附录)山洞和地下观测室
2、平面图.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面观测室平面图.9 附录D(规范性附录)台站建设报告uDB/T 16 - 2006 .u;圄目lj 本标准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DB/T 16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DB/T17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DB/T 9 -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18.1-2脱)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 18. 2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B/T 7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
3、范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 8. 1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 8. 2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 8. 3 - 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DB/T 19 -2制)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1部分:水位和水温台站(DB/T20. 1 -2制)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下流体台站第2部分:气氨和气柔台站(DB/T 20. 2 - 2006)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
4、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起草,广东省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伟清、刘瑞丰、琴朝智、吕金水、张海、梁建宏。m DB/T 16 - 2006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震台站观测场地勘选、观测墩(井)和观测室的建设、观测设备配置和资料归档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区域测震台站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其他测震台站的勘址、建设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
5、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531. 1 -2004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GB 50011 - 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21 -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57一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169 -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4 -199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343 -2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J 16一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JGJ 52一1992普通混凝
6、土用砂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JGJ 53一1992普通濡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5 -2(削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3 术语和定义3. 1 3.2 3.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地震计墩seismometer pier 安放地震计的墩体。测震井seismometer well 安放井下地震计的井。地震计房seismometer room 建有地震计墩的房间及其过渡间的统称。3.4 3.5 山洞观测室饵”。bservationvault 建有地震计房的洞室。地下观g室underground observation vault 建有地震计房的地下室。DB/T 16 - 200
7、6 3.6 地面观测室ground observation house 建有地震计房的地面建筑物。3.7 井房well house 安放井下地震观测设备(或同时还设有测震井)的井口建筑物。3.8 记录室r优orderroom 具有地震资料记录、分析和处理功能的场所。3.9 观测室observation house 安放地震观测设备和记录处理设备的建筑物。包括:地震计房、山洞观测室、地下观测室、地面观测室、井房和记录室。3. 10 过渡间transition r佣m具有缓冲作用并能用于准备工作的房间。3. 11 辅助间au姐iaroom安放除地震计外其他地震观测设备的辅助房间。4 观测塌地勘选4
8、. 1 地质构造要求4. 1. 1 观测场地应避开地质断层带。4. 1.2 观测场地测震井中安放地震计处的岩层应避开溶洞、夹层、裂隙和液化层。4.2 岩性结构要求4. 2.1 地震计房应选在坚硬、完整、未风化的基岩岩体上,岩体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50021 -2001 的规定。4.2.2设在基岩地层的测震井,井深应深人基岩50m以下;设在非基岩地层的深井,井深应大于250m,测震井中安放地震计处的岩层应坚硬、完整。4.3 地形地貌要求4. 3. 1 观测场地应避开陡坡、风口或河滩等地区。4.3.2 山洞观测室的位置应建在山体的下方。4.4 环境要求4.4. 1 观测场地应避开对地震观测有影响的
9、发展规划区域。4.4.2 观测场地避开各种干扰源的距离应符合GB/T19531. 1 -2刷第5章的规定。4.4.3 各类地区的各类台站对观测环境地噪声水平的要求应符合GB/T19531. 1一2刷第4章的规定。4.4.4 观测场地环境地噪声水平的观测,宜在夏季或冬季进行,其观测仪器、观测方法以及观测结果的分析、处理和计算,应按GB/T19531. 1 -2004附录A中的规定进行。4.4.5 观测场地应具备电力、通讯和交通条件,有人值守台站还应具备工作和生活条件。5 观测墩井建设5. 1 地震计墩建设5. 1. 1 地震计墩面中心的地理参数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DB/T 16-2制炀a)经纬
10、度测量精度应为0.I”; b)海拔高程测量精度应为0.Sm; c)地理子午线测量精度应为0.I。5.1.2 地震计墩制做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震计墩基凿制过程不应采用爆破作业;b)地震计墩面的四边,宜与地理东、南、西、北方位一致;c)地震计墩不应与任何建筑体相连;的地震计墩宜采用附录A的形式建造,基岩表面应粗糙,其风化层、碎石泥沙等应清除干净;e)地震计墩尺寸:安放三分向甚宽频带地震计(最大外形尺寸为0.6mx0.6时,墩子长x宽为2.5m I. 3m,高出房内地面0.6m,误差5%;安放三位一体的甚宽频带地震计,墩子长宽为l.2mxl.Om,高出房内地面0.6m,误差5%;安放三位一体的宽频
11、带和短周期地震计,墩子长x宽为I.Om xO. Sm,高出房内地面0.6m,误差5%;f)地震计墩应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抹平,表面不应有裂缝、蜂窝和麻面,墩面应平整并在中心刻有地理子午线,误差0.I 0; g)地震计墩四周应有隔震槽,隔震槽宽不超过O.lm,深不超过0.3m,槽底及四周应采取防潮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槽内应充填松散材料。5. 1.3 地震计墩材料a)地震计墩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素混凝土;有渗水现象的基岩,其地震计墩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防渗素混凝土。混凝土其他原材料的质量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JGJ52-1992、JGJ53 -1992和JG
12、J55 -2(阳的规定;b)无渗水现象的基岩,可直接凿制成地震计墩,其制作要求可参照5.I. 2条中的有关规定执行。5.2 测震井建设5. 2. 1 使用陀螺仪定向的测震井,应在井口正南(或正北)方向具有不小于15m的开阔区域,开阔区域宽度不小于3m。5.2.2 使用磁法定位仪定向的测震井,应在正对井口的任一个方向具有不小于15m的开阔区域,开阔区域宽度不小于3m。5.2.3 测震井应采用无缝钢管护井,钢管内径136mm - 158 mm为宜,钢管壁厚不小于5mrn。5.2.4 使用磁法定位仪定向的测震井,距井底lOm段应采用无磁性不锈钢管。5.2.5 测震井井斜度应小于40。5.2.6 测震
13、井应固井,套管与井壁间的固井材料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的水泥砂浆。5.2. 7 干井型的测震井其套管丝扣应密封,井底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7.5的防渗水泥砂浆封墙,封堵厚度应大于lm,应抽干井水并清洗管壁及井底残留物。5.2.8 水井型的测震井应清洗管壁并洗井。5.2.9 测震井套管宜露出地面0.4m-0.5m,井口应采取罩盖防护措施。6 观测室建设6. 1 基本要求6. 1. 1 观测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1 -2001对乙类建筑的规定。6. 1. 2 观测室防雷应按GB50057 -1994中第二、三类工业建筑物设防,并依据雷击次数确定:a)参照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预计雷
14、击次数大于0.06次每年的测震台站,应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防;b)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每年且小于或等于0.06次每年的测震台站,应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防。3 DB/T 16 - 2006 6. 1. 3 观测室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应参照GB50343 -2004的规定设防。6. 1.4 观测室应采取防火和防盗措施,其防火措施可参照GBJ16-1987的有关规定设防。6. 1.5 观测室四周应设排水沟。6. 1.6 观测室的过道(不包括密封门内的过道)应设空气交换通气口。6. 1. 7 观测室内仪器和照明用电线路应互相独立。6. 1.8 观测室应有配电箱和在线式UPS220V交流电源
15、插座,交流电源线不应呈环状架设。6. 1.9 观测室电气装置的接地应按GB50169一1992的规定进行。6.2 地震计房建设6. 2. 1 地震计房距记录室宜大于30m。6.2.2 地震计房距配电室应大于50m。6.2.3 地震计房距台站围墙(沿),遥测台站应大于3m,其他台站宜大于30m。6.2.4 地震计房的上方不应有任何建筑物。6.2.5 国家级测震台站地震计房宜建两个,一间地震计房安放一套地震计,其平面布置参见附录B和附录C。6.2.6 年温差在48以上地区的地震计房,宜建在山洞或地下观测室内。6.2.7 地震计房的建设应在地震计墩建造完成并将墩面中心的地理参数测定后进行。6.2.8
16、 地震计房应具有过渡间,其平面布置参见附录B和附录C。6.2.9 地震计房内净高应不低于i.Sm,其地震计墩四周与内墙壁的间距最窄处不应小于O.Sm,其他有关尺寸参见附录B和附录C。6.2. 10 地震计房墙壁、顶壁和地面应采取防潮和防尘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6.2. 11 安放甚宽频带地震计的地震计房内年温差应小于10,日温差应小于1,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85%。安放其他地震计的地震计房内年温差应小于12,日温差应小于1.5,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0%-90%。6.2. 12地震计房外间应采用密封门,房门应向外开启,里间宜用推拉门,房门不应直接对着地震计墩。6.2. 13 地震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 16 2006 地震 建设 规范 测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