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611-2010 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pdf
《GB 50611-2010 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50611-2010 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pdf(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S/N: 1580177.499 统一书号,1580177 499 定价,12.00元lJ 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9 GB 50611 - 2010 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protection of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10 - 07 -15 发布2011 - 02 -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protection of
2、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i!; GB 50611 - 2010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1 年2 月1 日中国计划出版社JT-北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GB 50611-2010 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地址t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4层(邮政编码:100038电话:6390643363906381) 人/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世界知识印刷厂印刷850 X 1168
3、毫米1/32 2印张45千字2010年12月第1版2010年12月第1次印刷印数1-8000册女统一书号:1580177 499 定价:12.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672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611 2010,自2011年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9.O. 4 (2、的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一f丁。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一0年七月十五日CJ 一一一/ 目。吕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
4、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J124号)的要求,由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遵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在总结多年来国内的实践经验,吸收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借鉴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国内有关设计、生产、研究等单位的意见,并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9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防静电材料及制品的基本要求和设计选择,防静电工作区室内装饰设计,防静电工作区电气设计,防静电工作区接地系统设计,防静
5、电工作区空气调节系统和工业管道设计,防静电安全工作台的设计选择,离子化静电消除器的设计选择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由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至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上海市丽园路478号,邮政编码:200023 , E-mail: )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6、:主编单位: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电子院设计有限公司上海防静电工业协会信息产业部防静电产品检测中心中国电子基础产品装备公司浙江金华天开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保定市万达环境技术工程公司上海阳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上海惠华环境建筑装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厦门永平堂静电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杨维垣陈阵朱浩南韩方俊薛长立姬倡文钟景华黄晓春吴昌伟姜俊平范通川邬菊逸孙延林王福良马利洋孙振国王克鲁童子明于刚杜宝强主要审查人:王元光黄群骥马乃祥王寿泰赵建龙蒋
7、守雷罗宏昌周启彤 2 L 、J一一一一一一一卢一f 1总则2术语目次3 防静电材料及制品的基本要求和设计选择( 6 ) 3.1 防静电材料及制品的基本要求(6 ) 3. 2 防静电材料及制品的设计选择.4 防静电工作区室内装饰设计14. 1 地面设计4. 2 顶棚和墙面设计4. 3 门窗和其他装修设计.5 防静电工作区电气设计6 防静电工作区接地系统设计7 防静电工作区空气调节系统和工业管道设计(1 6 ) 8 防静电安全工作台的设计选择9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的设计选择附录A防静电工作区设计分级标准适用场所(2 1 ) 本规范用词说明(22) 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 25) 1 Conten
8、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 2 Terms ( 2 ) 3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design selections of antistatic materials and products ( 6 ) 3. 1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antistatic materials and products ( 6 ) 3. 2 The design selections of antistatic materials and products ( 6 ) 4 The design of indoor de
9、coration i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ed area ( 8 ) 4. 1 The design of floor ( 8 ) 4. 2 The design of ceiling and wall surface (1 0) 4.3 The design of door , window and other decoration (1 1 ) 5 Electric design i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ed area (1 3 ) 6 Grounding system design in electr
10、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ed ar巳a(14) 7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and industrial pipeline design i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ed area (1 6 ) 8 The design sel曰tionsof antistatic control worktable . (18) 9 The design selections of ionizating static eliminator (1 9 ) Appendix A Appli
11、cable location for design classification 2 -_二二节了 standard of巳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ed area ( 2 1 )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2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23)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25) 3 v 1总则1. 0.1 为适应电子工程室内防静电设计的要求,规范电子工业建设工程防静电工作区的设计、治理的措施和实施方法,制定本规范。1. O. 2
12、 本规范适用于电子工业领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室内防静电设计。1. O. 3 防静电工作区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 应根据工艺配置的技术要求,预估工作区静电控制的期望目标,确定静电电位控制的目标值。2 应根据防静电工作区构成因素和不同的防静电工作区使用要求,选择经济和有效的设计方案。3 应根据防静电工作区质量控制要素,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v进行系统综合设计。1. O. 4 防静电工作区设计应选用静电耗散型或导静电型材料,并应建立可靠的静电接地系统,同时应控制环境温湿度。1. O. 5 防静电工作区设计标准应分为三级,一级标准应为室内控制静电电位绝对值不大于100V;二级标准应为室内控制静电电位
13、绝对值不大于200V;三级标准应为室内控制静电电位绝对值不大于1000V。防静电工作区设计分级标准适用场所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1. O. 6 电子工业领域的防静电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2.0.1 静电electrosta tic 一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不是静止不动的电荷,由它所引起的磁场效应较之电场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可由物质的接触与分离、介质极化和带电微粒的附着等物理过程而产生。2. O. 2 静电放电(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 当带静电物体表面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因介质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电荷部分或全部
14、消失的现象。2.0.3 静电危害electrostatc harm 因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辐射或静电感应而对电子元器件及仪器产生的有害影响。2. O. 4 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 发生电场不均匀的,场强较高的电离放电现象,并伴有蓝紫色荧光。2.0.5 室内静电电位lnn巳relectrostatic potential 在设定的区域环境内,任一物体对地的静电电位差。2. O. 6 静电放电敏感(ESDS)electrostatic discharge sensi tJve 产品性能受静电放电影响或损坏的敏感性,简称静电敏感。2.0.7 静电噪声electrostatic noi
15、se 由于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电子装置、通信设施等产生的电磁干扰。2.0.8 防静电工作区(EPA)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 ted area 配备各种防静电设备和器材、能限制静电电位、具有确定边界、适于从事静电防护操作的特定工作环境。2. O. 9 防静电工作区质量控制要素quality control elements i口electrostaticdischarge protected area 决定室内静电电位控制效果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材料和构造形式、气候和环境条件、接地、器材和器具的静电性能、工艺流程、技术管理制度等。2.0.10 静电感应
16、electrostatic induction 在静电场影响下引起物体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2.0.11静电泄漏巳lectrostaticleakage 带电体上的电荷通过其内部或表面等途径使之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亦称静电f世放。2.0.12 屏蔽shielding 把带电体或非带电体置于接地的封闭或近乎封闭的金属外壳或金属栅网内,限制静电场穿过的措施。2.0.13 表面电阻surface resistance 在与材料同一表面上相接触的两个规定形状的电极间施加的直流电压与流过两电极间的稳态电流之商。2.0.14 体积电阻volume resistance 在材料相对两表面上放置的两个规定
17、形状的电极间施加的直流电压与流过两电极间的稳态电流之商。2.0.15 表面电阻率surface resistivity 沿试样表面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场强度与单位长度的表面传导电流线密度之比。2.0.16 体积电阻率volume resistivity 沿试样体积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场强度与该处的电流面密度之比。2.0.17 对地电阻resistance to earth 在被测物体表面一点对接地连接点或防静电接地装置之间的电阻。 3 2.0.18 静电半衰期electros ta tic half-lif e 外界作用撤除后,带电体上静电电压或静电电荷下降到其初始值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2.0.19
18、静电衰减期electrostatic decay time 外界作用撤除后,带电体上静电电压或静电电荷下降到其初始值的10%时所需的时间。2.0.20 摩擦起电电压triboelectric voltage 用摩擦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表面对地电位差。2. O. 21 接地grounding 电气连接到能供给或接受大量电荷的大地、舰船或运载工具外壳等物体的措施。2.0.22 静电接地electrosta tic grounding 将金属导体通过接地极与大地进行电气上的连接,将静电电荷安全传导到地的措施。2.0.23 间接接地indirect grounding 为使非金属物体进行静电接地,将其表面
19、的全部或局部与接地的金属体紧密接触的一种接地方式。2.0.24 软接地soft grounding 通过足够阻抗接地,把电流限制在5mA的人身安全电流以下。2.0.25 静电放电接地系统ESD grounding sstem 使静电泄放到大地而配置的接地线分支系统。亦称ESD接地系统、防静电接地系统。2.0.26 接地连接点earth bonding point 接地对象上的一个专用点,此点应被一根接地引线引接到接地线配置系统。2.0.27 防静电接地电阻electrostatic grounding resistance 从防静电对象接地连接点至接地体,包括接地支线、接地干线和接地体电阻的总
20、和。 4 一一十二二一/ f 2.0.28 防静电安全工作台antistatic control worktable 供静电敏感元器件、组件及设备操作的具有静电泄放功能的安全工作台架。2.0.29 静电中和electrostatic dissipation 带电体上的电荷与其内部或外部异性电荷的结合而使所带静电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2.0.30 离子化静电消除器ionizing static eliminator 利用空气电离产生为中和带电体上的表面异性电荷所必需的正负离子的静电消除装置的统称。 5 3 防静电材料及制品的基本要求和设计选择3. 1 防静电材料及制品的基本要求3. 1. 1
21、 防静电工作区采用的防静电工程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静电屏蔽材料应采用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小于1.0X1030的材料。2 导静电材料应采用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为2.5X1040 1. OX1060C不含1.0 X 1060)的材料。3 静电耗散材料应采用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为1.OX 106 O 1. OX1090的材料。4 低起电材料应采用其表面上滚动摩擦后的带电电压绝对值不大于2000V的材料。5 绝缘材料应采用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大于1.OX10120的材料。绝缘材料在防静电工程中不得作为饰面材料应用。3. 1. 2 由几部分材料组合的防静电制品,其内部构造应具有导静电泄放的功能。其防静电性能
22、应由制品的表面电阻、对地电阻和摩擦起电电位等参数确定。3. 1. 3 防静电材料应有长效型和短效型的区别。长效型防静电材料其防静电性能应与材料寿命同步,在使用期限内防静电性能应保持稳定。3. 1. 4 防静电材料及制品的其他各项性能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2 防静电材料及制晶的设计选择3.2.1 室内防静电工作区应根据设计分级,选用不同性能的防静电材料及制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人/1 一级防静电工作区的地面和墙面、柱面应选用导静电材料。导静电型地面、墙面、柱面应满足下列技术指标:1)表面电阻、对地电阻应为2.5X 10401. OX 1060; 2)摩擦起电电压绝对值不应大于
23、100V;3)静电半衰期不应大于O.15 0 2 二级防静电工作区的地面、墙面、柱面、顶棚和门表面、软帘应选用静电耗散材料。静电耗散型地面、墙面、柱面、顶棚和门表面应满足下列技术指标:1)表面电阻、对地电阻应为1.OX10601. OXI090; 2)摩擦起电电压绝对值不应大于200V;3)静电半衰期不应大于15,但软帘的摩擦起电电压绝对值可不大于300V。3 兰级防静电工作区的地面、墙面、柱面视工艺技术要求可选用静电耗散材料或低起电材料。顶棚和门表面等可选用低起电材料。选用静电耗散材料的地面、墙面和柱面,应满足本条第2款的技术指标;选用低起电材料的地面、墙面、柱面、顶棚和门表面等,应满足摩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0611 2010 电子 工程 静电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