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568-2010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df
《GB 50568-2010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50568-2010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df(7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GB 50568 - 2010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飞严乙r.Code for oil and gas field and pipeline investig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 实施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叮唰旷户2010 -12 -01 发布2010-05-31 e1因计划结版社 统一书号:1580177 465 定价:29.00元、:;:250 的辉长岩、辉绿岩和石英岩及吩岩4.2.22 详细勘察阶段的勘察成果应包括
2、下列内容:1 在线路纵断面图上扼要填写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地下水埋深、岩土视电阻率及土石等级等资料;. 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3)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和完成情况;的自然地理条件;5)沿线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6)沿线地形地貌特征与岩土工程条件;7)沿线土和水的腐蚀性;8)沿线地震效应分析评价;9)管道沿线石方段长度统计;10)可能影响工程的不良地质作用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的评价;11)管道施工中可能引发的岩土工程问题及建议采取的治理方案;12)勘探点成果表和土壤视电阻率成果表等。4.3管道穿越4.3.1 管道穿越工程勘察应查明
3、山体、河床及两侧穿越段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条件,对拟选穿越段的工程地质及工程水文条件作出评价,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4.3.2 管道水域穿越工程的等级应按表4.3.2的规定确定。表4.3.2水域穿越工程等级穿越水域的水文特征工程等级多年平均水位水面宽度L(m)相应水深度H(m)L;?:200 不计水深大型100二L2000 2000L500 V500 4.5.2 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应通过搜集资料和现场踏勘,了解拟选隧道场址的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对隧道的可行性进行评价,选择合适的隧道位置。4.5.3 隧道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 隧道应选择
4、在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单一、岩体完整等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在倾斜岩层中隧道轴线直与地层、主要构造面的走向大角度相交;一一-,-2 隧道宜选择在山体稳定、山形较完整、岩层稳定无软弱夹层的地段通过;3 隧道宜选择地下水影响小、元有害气体、无有用矿体和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地层通过;4 隧道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当必须穿过时,隧道应与其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穿过;5 隧道洞身应避开滑坡和错落体;6 隧道洞口应选择在山坡稳定、覆盖层薄、无不良地质作用处,宜早进洞、晚出洞;7 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堆积物厚等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傍山隧道,宜向山脊线内移;18 水下隧道宜选择在地下水不发育、透水性差的地层中通过;9 隧
5、道通过岩溶地区,宜选择难溶岩的地段和地下水不发育的地带,避免穿越岩溶严重发育及地质构造破碎带等地段,宜避开易溶岩与难溶岩的接触带,不能避免时,宜选择在较狭窄,影响范围最小处,以垂直或大角度通过;水下隧道应避开岩溶发育地段;10 隧道宜避开高地应力区,不能避开时,隧道轴线宜平行最大主应力方向;11 隧道应避免通过不良地质作用、地下水极为发育的低洼哑口处。4.5.4 初步勘察阶段应通过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工程物探、钻探、取样及试验等勘测工作,查明隧道的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条件等,查明隧道进出口的工程地质条件,对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初步评价,为方案比选和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4.5.
6、5 初步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初步查明下列问题:1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特征及岩石的风化程度;2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的分布、规模及对隧道的影响;3 地震历史、地震动参数; 29 4 地应力分布及最大主应力作用方向;5 是否含有放射性元素、有害气体和有用矿体;6 地下水的类型、埋藏、补给和排泄条件;7 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地下水体的关系;8 隧道穿越对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等的影响;9 隧道进出口的工程地质条件。4.5.6 初步勘察阶段勘探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 初步勘察阶段的勘探和测试应以工程物探为主,配合少量钻探及测试工作,对陆上隧道中地质条件简单的短隧道可不进行钻探;2
7、根据隧道埋深和下伏岩体特征,应选用工程物探方法,初步查明隐伏断裂、构造破碎带、基岩埋深、划分风化带;3 勘探点数量和位置应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工程物探所发现的疑点、异常点以及地形来确定,勘探点宜布设于隧道两侧6m8m处,岩榕地区和水下隧道勘探点宜布设于隧道两侧15m20m处,以左右交错布置为宜;陆上隧道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宜为400m600m,水下隧道,勘探点间距宜为100m300m;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不宜少于3个勘探点;洞口附近覆土较厚时应布置勘探点;4 陆上隧道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隧道底板不少于3m5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隧道底板不少于5m10m;水下隧道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隧道底板不
8、少于10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隧道底板不少于20m;遇榕洞、暗河或其他不良地质作用时应适当加深;5 对钻探揭露的每一地层应取样做试验,特殊情况视需要而定,岩质隧道围岩部位取样不少于6组,土质隧道取样间隔2m,变层取样,对膨胀性岩土应加做矿物成分分析及膨胀试验;对隧道有影响的主要含水层应取水样1组3组进行水质分析试验;6 钻探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油气、有害气体和矿物时,应做好观测和记录,探明其位置、厚度,同时取样进行化验分析,作出评价;7 当地温异常时应测定地温;8 深埋隧道或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有可能存在高地应力时应测试地应力;9 岩质隧道应进行弹性波或声波测试,以判定岩体完整性;10 土
9、质隧道应结合钻探进行动力触探、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以测试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11 综合利用工程地质钻孔进行水文地质观测,宜布设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孔和观测孔进行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各项水文地质参数;12 岩土试验项目宜按照表4.5.6的规定执行。表4.5.6岩土试验项目表岩土类别试验项目硬质岩石软质岩石碎石类土砂性土幸自性士天然密度+ + 十+ + 天然含水量十寸-+ 重度十+ + 十+ 孔隙比(十)(+) (+) 饱和度(十)(十)(十)塑性指数十液性指数十相对密度十渗透系数(十)(+) (十)(十)(十)自然休止角十+ 颗粒分析十+ (+) 吸水率(十)十耐冻性(+) (十) 31 续表4.5.
10、6岩土类别试验项目硬质岩石软质岩石碎石类士砂性士教性土软化性十斗固结试验十弹性模量十十泊松比十十干燥十十抗压强度饱和十十剪切试验+ 十十载荷试验(斗)(十)C+) (十)(十)野外剪切试验(十)C+) (十)C+) (十)天然十+ 抗拉强度饱和十+ 注:1十为应做项目,C+)按需要确定,2 岩溶地区及水下隧道应做渗透系数试验,最低气温低于lO.C时应做耐冻性试验53 对特殊性岩土还应做其他有关的特性试验。4.5.7 初步勘察阶段围岩的分级应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定性划分或工程类比法确定。4.5.8 详细勘察阶段应在初步设计所选定的隧道位置上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工程物探、钻探及取样试验、水文地质测试、
11、地应力测试等勘测工作,对隧道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作出详细评价,根据控制隧道围岩稳定的各项因素,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级别,为隧道施工布置、各段洞身掘进方法及程序、支护及衬砌类型或整治工程提供岩土工程参数。4.5.9 详细勘察阶段应完成以下内容:1 应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岩质隧道应着重查明岩层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形式,断层、裙皱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及破碎程度;2 隧道是否通过岩溶地层、膨胀性岩土、有害气体、高应力区及可能对隧道造成的偏压等,应预测岩溶、岩土膨胀、高应力、偏压等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并对有害气体作出评价;3 不良
12、地质、特殊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对洞口位置边坡、仰坡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和建议;4 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含水层的位置和厚度,分析隧道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及补给来源;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进行压水试验或抽水试验,分析预测隧道开挖后洞体分段涌水量;并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5 在隧道洞口需要接长明洞的地段,应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6 查明地层变化、裂隙变化及水文地质条件变化;7 综合分析岩性、构造、地下水等资料,以及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成果,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级别;8 应对弃渣场位置进行勘察。4.5.10 详细勘
13、察阶段勘探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选择适宜的工程物探方法补充查明地质条件;2 除陆上隧道中地质条件简单、岩性单一、元构造影响的短隧道可不布置钻孔外,对隧道洞身和洞口均宜布置钻孔;地质条件复杂的中长隧道钻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地质条件复杂的长隧道应适当加密钻孔;3 隧道洞身勘探孔宜布置于低洼处及工程物探查明的破碎带、岩榕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其他不明异常地段;勘探孔宜布设于隧道两侧6m8m处,对岩溶地区和水下隧道勘探孔应布设于隧道两侧15m20m处,宜按左右交错布置;陆上隧道及水下隧道位于陆上段勘探点间距宜为200m400m;水下隧道位于水下段勘探点的间距宜为50m200m;洞口勘探孔宜布置在洞口以
14、上30m50m范围的山体,并能揭露到洞顶以上20m30m地层;4 勘探孔深度应超过隧道底板不少于6m8m,水下隧道勘探孔深度应超过隧道底板不少于10m,遇溶洞、暗河或其他不良地质作用时应适当加深;5 隧道底板以上10m20m至勘探深度内每地层应取样;对膨胀性岩土应加做矿物成分分析及膨胀试验;有地下水时应采取地下水水样;当存在有害气体时应测试有害气体成分、含量;当地温异常时应进行地温测定;6 采用声波法测定岩体和岩石试件的弹性纵波波速、弹性横波波速;7 土质隧道宜将钻探和原位测试相结合,测试隧道底板以上10m20m至勘探深度内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8 应利用工程地质钻探孔进行水文地质观测,宜布设专
15、门的水文地质勘探孔和观测孔进行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各项水文地质参数;9 岩土试验项目宜按表4.5.6的规定执行。4.5.11 详细勘察阶段隧道围岩的分级应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定量分析法分段确定。4.5.12 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宜进行施工勘察。当山势陡峻、交通不便、山体相对高差较大、钻探施工困难及勘察费用高时可直接进行施工勘察。施工勘察根据需要宜采用开挖工作面地质调查、超前勘探或工程物探等方法进行。4.5.13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编写隧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并宜包括下列内容:1 文字部分宜包括下列内容: 34 1)工程概况;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
16、的技术标准;3)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和完成情况;4)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5)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分布情况;而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7)洞口稳定性分析评价;8)地下水、岩土对建(构)筑物的腐蚀性评价;9)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隧道围岩特征及围岩级别、围岩稳定性评价及衬砌方案的建议;10)地下水分布情况及对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隧道涌水量评价并预测各段围岩可能出现的最大涌水量;11)地下有害气体的分布及工程防护措施;12)提出施工及运营期间应采取的防护措施。2 图表部分宜包括下列内容: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
17、)工程地质剖面图;3)工程地质柱状图;4)工程地质图;5)隧道洞身工程地质横断面图;6)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图;7)明洞边墙墙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8)各项岩土、水试样试验资料汇总表;9)各类分析、统计、试验资料及图表说明;10)工程物探的解释资料、图表及说明。4.6储罐4.6.1 储罐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其上部荷载、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要求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宜分阶段进行,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总平面图已经确定,且场地或邻近场地已有岩土工程经验或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4.6.2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
18、规定:1 应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水文、气象以及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2 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宜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与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3 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巳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对单独的库区,应进行必要的勘探工作;4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方案比选分析。4.6.3 初步勘察应对罐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1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2 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困、分布、规模、发展
19、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3 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初步评价;4 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5 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6.4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地段,勘探点应予以加密;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4 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以及勘探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和当地经验确定;土质地基,应按本规范第4.6.5条第4.6.7条的规定执行。4.6.
20、5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的问距可按表4.6. 5的规定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以加密。表4.6.5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闰距(m)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勘探线间距勘探点问距一级(复杂)100150 50100 二级(中等复杂)lOO200 75 150 三级(简单)150300 100200 注:1 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工程物探;2 控制性勘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且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4.6.6 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根据储罐底板直径,宜按表4.6.6的规定确定。表4.6.6储罐勘探孔深度勘探孔深度(m)储罐直径D(m)软土地基DGB50021的有关规定;5 当
21、设计需要时宜布置波速测试、电阻率测试、地微振测试、声波测试等工程物探测试工作。4.6.13 勘察、试验工作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储罐区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确定场地类别;2 每个罐位的主要土层均应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固结试验,试验的最大压力宜大于预估的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应力之和,但不应小于400kPa; 39 3 宜进行渗透性试验,提供土层的渗透系数。4.6.14 在抗震设防烈度大子或等于7度的场区对可液化土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22、50011的有关规定计算其液化指数和确定液化等级。4.6.15 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地基,应根据地基液化等级按下列规定提出抗液化措施和建议:1 在液化等级为严重的场地,应避开或全部消除液化,在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后确定其抗震措施;液化等级为中等或轻微的场地,可不考虑避开措施;2 储罐地基的抗液化措施,可采取桩基、地基处理等相应的措施。4.6.16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编写储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 文字部分宜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3)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和完成情况;4)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5
23、)地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不良地质作用等的岩土工程条件描述与评价;6)环境水和土的腐蚀性;7)场地地震效应、稳定性、均匀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如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9)地基基础及岩土工程治理方案建议;10)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预防措施和建议。2 图表部分宜包括下列内容: 40 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工程地质柱状图;4)原位测试成果表;5)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6)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图表;7)其他有关图表。4.7 地下水封洞库4.7.1 根据水封洞库工程特点和与设计阶段相适应等要求,岩土工程勘察宜划为预可研阶段
24、勘察、可研阶段勘察、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阶段勘察四个阶段。4.7.2 水封洞库应选择在化学成分稳定,以结晶岩体为主的岩浆岩或变质岩等块状岩体区。洞库围岩岩质应坚硬,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好,具有弱透水性,有稳定的地下水位。4.7.3 确定库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避开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9度地区,地应力集中的构造部位和发震断裂;2 应避开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对库址稳定性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的地段;3 宜避开矿藏分布地段;4 宜避开含有害气体与放射性元素的岩体分布地段;5 应避开重要的深层地下水供水水源地。4.7.4 地下水封洞库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地下水封洞库岩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0568 2010 油气田 管道 岩土 工程 勘察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