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
《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6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e P GB 50400 -2制幅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Engineering technical code for rain utilization in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EE- | EE- EE- | . EE- . . EE- . Ez- EE- . EE-EE- | EE- EE-EE- . | | | | . | EE-061221000001 26-09-26 发布2007- 04-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撞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
2、范Engineering technical code for rain utilization in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GB到)400-2制幅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7年4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6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商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Engineering technical code for rain utilization in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GBS04-2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新华书店经销北京密云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北
3、京市兴顺印刷厂印刷铸开本:850X1168毫米1/32 印张:5Y.插页:1 字数:138千字2006年11月第一版2006年11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20000册定价:26.00元统一书号:15112. 14437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 网上书店:http:/www.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85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00 -2006,自2007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 O. 6、7.3.1、7.3
4、.3、7.3.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9月26日3 前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5J84号关于印发( 2005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批)的通知要求,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编。规范总结了近年来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应用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共分12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水量与水质、雨水利用系统设置、雨水收集、雨水人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施工安装、工程验收、运行管理。本规范以黑体
5、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4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z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北京代表处北京恒动科技开发有
6、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赵世明赵铿王耀堂杨澎刘鹏朱跃云徐忠辉孙瑛徐志通陈建刚黄晓家王冠军汪慧贞孟德良张永样李桂枝周锡全王研王可为周克晶陈玉芳张书函田浩陈雷5 目次1 总则.2 术语、符号. . . . . . 2 2.1 术语. . . . 2 2. 2 符号. . . . . . . 4 3 水量与水质. . . 7 3.1 降雨量和雨水水质 . . 7 3.2 用水定额和水质. . . . . 7 4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 . . 9 4.1 一般规定. . . . 9 4.2 雨水径流计算. . . . . 10 4.3 系统选型 . 12 5 雨水收集. . . . 14 5.1 一
7、般规定. . . . 14 5.2 屋面集水沟. . . 14 5.3 半有压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 17 5.4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 19 5.5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 . . . . . . 21 5.6 雨水弃流. . . . . 21 5.7 雨水排除. . 23 6 雨水人渗. . . . . 24 6.1 一般规定. . . . 24 6.2 渗透设施. . . . 25 6.3 渗透设施计算. . . . . . . 27 7 雨水储存与回用. 30 7.1 一般规定. . . . 30 7 7.2 储存设施. 31 7.3 雨水供水系统. . 32 7.4 系统控制.
8、33 8 水质处理.34 8.1 处理工艺. 34 8. 2 处理设施. 34 8.3 雨水处理站.35 9 调蓄排放. . 36 10 施工安装.37 10. 1 一般规定.37 10.2 埋地渗透设施. 37 10.3 透水地面.38 10.4 管道敷设.39 10.5 设备安装.40 11 工程验收. . 41 11. 1 管道水压试验. 41 11. 2验收.41 12 运行管理.43 附录A全国各大城市降雨量资料.45 附录B深度系数和形状系数. . 50 本规范用词说明.51 附:条文说明.53 8 1总则1. 0.1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捞
9、,使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1. O. 2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本规范不适用于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水利用工程。1. O. 3 雨水资源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利用。1.0.4 有特殊污染源的建筑与小区,其雨水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1. O. 5设置雨水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和小区,其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包括雨水利用的内容。雨水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1. O. 6 严禁回用商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1. O. 7 雨水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
10、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1. O. 8 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相关的室外总平面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等专业应密切配合,相互协调。1. O. 9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 2 术语、符号2.1术语2.1.1 雨水利用rain utilization 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的总称。2.1.2 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2.1.3 土壤渗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oil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
11、渗透速度。2.1.4 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1.5 雨量径流系数pluvio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 1. 6 硬化地面impervious surface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2. 1. 7 天沟gutter 屋面上两侧收集雨水用于引导屋面雨水径流的集水沟。2.1.8边沟brim gUtter 屋面上单侧收集雨水用于引导屋面雨水径流的集水沟。2.1.9檐沟eaves gutter 屋檐边沿沟
12、长单边收集雨水且溢流雨水能沿沟边溢流到室外的集水沟。2.1.10 长沟long gutter 集水长度大于50倍设计水深的屋面集水沟。2. 1. 11 短沟short gutter 集水长度等于或小于50倍设计水深的屋面集水沟。2. 1. 12 集水向集水长度gutter drainage length 2 从集水沟内分水点到雨水斗的沟长。2.1.13 半有压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gravity-pressure roof rainwater collect system 系统设计流态为无压流和有压流之间的过渡流态的屋面雨水收集系统。2.1.14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siphonic roof
13、rainwater col lect system 系统设计流态为水一相有压流的屋面雨水收集系统。2. 1. IS 初期径流initial runoff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2. 1. 16 弃流设施initial rainwater removal equipment 利用降雨厚度、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2. 1. 17 渗透弃流井infiltration-removal well 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渗透至地下的成品装置。2.1.18 雨停监测装置monitor of rain-stop 利用雨量
14、法或流量法来监测降雨停止的成品装置。2.1.19 渗透设施infiltration equipment 使雨水分散并被渗透到地下的人工设施。2. 1. 20 储存-渗透设施detention-infiltration equipment 储存雨水径流量并进行渗透的设施,包括渗透管沟、人渗池、人渗井等。2.1.21 人渗池infiltration pool 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人渗的封闭水池。2.1.22 人渗井infiltration well 雨水通过侧壁和井底进行人渗的设施。2. 1. 23 渗透管-排放系统infiltration-drainage pipe system 采用渗透检查
15、井、渗透管将雨水有组织地渗入地下,超过渗透设计标准的雨水由管沟排放的系统。3 2.1.24 渗透雨水口infiltration rainwater inlet 具有渗透、截污、集水功能的一体式成品集水口。2.1.25 渗透检查井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2. 1. 26 集水渗透检查井collect-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收集、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2.1.27 雨水储存设施rainwater storage equipment 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的设施。2.1.28 调蓄排放设施dete
16、ntion and ntrolled drainage叫uipment储存一定时间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的设施。2.2符号2.2.1 流量、水量、流速W一雨水设计径流总量;Q一一雨水设计流量;?一一设计暴雨强度;q句一一水平短沟的设计排水量;q咱一一水平长沟的设计排水量;r一管内流速;g一一重力加速度;Wi一一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BWs-一渗透量;Wp一一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Wc一一渗透设施进水量;qc一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Qy一一-设施处理能力;Wy -经过水量平衡计算后的日用雨水量;Q一一-设计排水流量。2.2.2 水头损失、几何特征4 hy.-
17、设计降雨厚度;F一一一汇水面积;P一一设计重现期;Az一一沟的有效断面面积Fhf一一管道沿程阻力损失;l-一管道长度;d一一管道内径;-一初期径流厚度pAs-一有效渗透面积;Fy一一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Fo-一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Vs一一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nk-一填料的孔隙率;V一一调蓄池容积。2.2.3 计算系数及其他化一一雨量径流系数;弘一-一流量径流系数;A、b、c、n一一当地降雨参数;m一一折减系数;是也一-安全系数pkdf一-一断面系数;Sx-一深度系数pXx一一-形状系数;Lx一一一长沟容量系数;A一一管道沿程阻力损失系数;.1-一管道当量粗糙高度;Re-雷诺数;一一-综
18、合安全系数;K一一土壤渗透系数zJ一一水力坡降。5 2.2.4 时间6 t一一降雨历时;tl一一汇水面汇水时间;t2一一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s一一渗透时间;tc一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T 雨水处理设施的日运行时间;tm-一一调蓄池蓄水历时;t一一排空时间。3 水量与水质3.1 降商量和商水水质3. 1. 1 降雨量应根据当地近期10年以上降雨量资料确定。当资料缺乏时可参考附录A。3.1.2 雨水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屋面雨水经初期径流弃流后的水质,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如下经验值z乱70-1mg/L;SS 20-40mg/L;色度10-40度。3.2 用水定额和水质3.2.1 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
19、、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等各项最高日用水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3.2.2 景观水体补水量根据当地水面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综合确定。3.2.3 最高日冲厕用水定额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中的最高日用水定额及表3.2.3中规定的百分率计算确定。褒3.2.3各类建筑物冲厕用水占日用水定额的百分率(单位:%)办公楼、教学楼餐饮业、营业餐厅60-66 5-6.7 3.2.4 器具给水额定流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3.2.5 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根据用途确定,COD
20、cr和SS指标应满足表3.2. 5的规定,其余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7 表3.2.5雨水处理后民和困指标项目指标循环冷却观赏性娱乐性绿化车辆道路冲厕|系统补水水景水景冲洗浇洒CODn (mg/U 王三30 30 20 30 30 30 30 SS (mg/L) ,; 5 10 5 10 5 10 10 3.2.6 当处理后的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8 4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4.1一般规定4.1.1 雨水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如下要求:1 雨水人渗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入渗等设施;2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0400 2006 建筑 小区 雨水 利用 工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