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5021-1993(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
《DL 5021-1993(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L 5021-1993(条文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4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 5021-93 条文说明79 目次I 总则.81) 2 综合说明.-. (83) 3 水文.(84)4 工程地质.(86) 5 工程任务和规模.(91) 6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96) 7 水力机械、电工、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100) 8 消防设计.- . (110) 9 施工组织设计”.(111) 10 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114)11 环境保护设计.(116) 12工程管理设计.“.,.017) 13 设计概算.(119) 14 经济评价.ee eee ell. (121) 80 1 总则1.0. 1 初步设计是基
2、本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编制(国家计委1991年12月发出通知,设计任务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二者合并,称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经批准后可作为安排年度施工计划、编制技施设计或招标设计的依据。本规程规定了初步设计报告的内容要求和深度。1.0. 2 本规程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各类工程应根据其任务特点对本规程所规定的内容有所取舍,深度有所侧重。综合利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内容较多,本规程大部分章节均可适用,而单纯的防洪、灌溉、?台涝、供水、河道整治、垦殖等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内容可只采用本规程相应的有关
3、章节,并根据各工程具体情况,内容有所侧重。特别重要的大型或利用外资的水利水电工程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问题,可由主管部门对初步设计报告的内容和深度提出补充要求。条件比较简单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内容可以适当简化,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初步设计报告可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进行,其深度应满足初步设计报告要求。扩建、改建及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可参照使用本规程,其内容和深度要求依各工程的特点确定。1.0.3 本规程除提出初步设计要求的内容和深度之外,还提出在编制工作中要注意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节约投资等一般要求。本规程对初步设汁文件的编制提出了般要求,在第2第14章各部分还结合内容和深度要求说明报告文件编
4、写的体例和篇章模式,但并不详细说明各专业的工作步骤和方法,也不能代81 替各专业规范。1.0.4 初步设计的内容和深度要求,一般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补充和深化。关于工程的任务、规模、水文分析和地质勘查、主要建筑物基本型式、施工方案、移民、占地、工程管理、投资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评价等,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均已进行了大量工作,初步设计中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对其成果分别进行复核落实,对审批中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进行补充,对工程建筑物、机电及施工组织设计,要进一步深入工作,最终确定工程设计方案和概算投资。1.0.s 初步设计文件应将重要的有关资料作为附件,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应有的附件已在本条文中列出
5、,其它类型的工程应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1.0.6 初步设计报告的章节编排可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82 2 综合说明2.0. 1 2.0.14 本章为全部初步设计文件的纲要和结论,要求能反映整个工程的设计概况,叙述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本章内容共分15条,2.o. 2 2. o. 13条与初设文件主要内容的314章相对应,内容相应精简;2. o. 1条绪言,说明勘测设计工作过程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审批意见等。2.0.14 结论及今后工作意见,说明工程建设总的结论及今后工作的主要意见和建议。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说明一般要求单独成册,条件比较简单的中型工程的综合说明可以简化,章
6、名也可改为提要。2.0. 15 综合说明如单独成册应附图表,具体内容依实际需要确定,还应附工程特性表,汇列工程各项特征指标的要点和数据,以便查阅。特性表的栏目内容要求随各工程的类型而异,本规程只列出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特性表的内容为例,见附录A。其它类型工程的特性表可根据需要参照该表编制。条件比较简单的枢纽工程及其它工程,综合说明不单独成册,附图可以取消,以免与其它各章重复,特性表内容可以简化。83 3 水文3, 1 流域概况3, 1. 1 工程所在流域的概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有说明,初步设计中为了文件的完整性,再作简要的说明。上游水利和水保措施如有变化,应作重点补充。3.2 气象3.2. 1
7、3.2. 2 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后新增加的气象资料以及气象要素特征值的复核成果。3,3 水文基本资料3,3, 1 3,3.2 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后新增加资料的整编和复核成果。3.4径流3.4. 1 3.4.2 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后新增加资料进行复核的年径流和地下水资摞量的成果,如有变化,应分析其合理性。3.5 洪水3,5. 1 3.5.8 说明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的基础上新增加资料对各种设计洪(涝)水成果进行复核,并分析其合理性。3.6 地下水3.6. 1 为灌溉和供水水源提供可靠的地下水资料,需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出的地下水资漉量和可开采量等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84 3.7 泥沙3.7.
8、 1 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后新增加资料,复核计算输沙量和特征值,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验证。3.8 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 s. 1 设计断面处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往往实例资料很少,以后补充观测。在初步设计中应根据补充实例资料对原定曲线进行复核和修正。3.9 水文泥沙测验站网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3.9. 1 3.9.3 初步设计应对施工期水(雨)情测报站网作具体规划。在多泥沙河流为了观测运行期泥沙淤积对工程的影响,视需要可建立泥沙测验站。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经论证认为有必要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应编制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设计报告,提出布置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的
9、规划,提出自动预报的具体实施方案。3.10其它3. 10. 1 3. 10.4 对于水质、水情、潮沙和水面蒸发等应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分析说明其情况、规律、特性及恃征数值等。3.11 水文附图、附表3.11.1 3.11. 2 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附图及附表。85 4 工程地质4. 1 概述4.1. 1 本条除简要说明勘察工作过程外,重点说明本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调查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结论性意见,以及本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量。区域地质部份如有修正补充应在本条说明。4.2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4. 2.1 简要说明水库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4.2.2 对非可溶岩水库,说明
10、库周边地形封闭条件,有无单薄分水岭、低矮哑口及低邻谷分布;说明岩体的透水性和地下水位,有无贯穿库外的较大规模的构造破碎带、不整合面、层间挤压破碎带和其他渗漏条件。对可溶岩水库除说明库周边地形条件外,应着重说明喀斯特发育规律、地下水位、泉水分布高程,可能渗漏的边界条件,掺漏途径和渗漏型式,预测可能的渗漏量以及防渗处理条件,评价对建库效益的影响。对低山丘陵区水库,还要说明有无贯通库外的古河道和第四系强透水带分布。4.2.3 对土质库岸边坡,除说明一般土质边坡的岩性、结构和特点外,对黄土、膨胀土及其他性质不良的土层构成的库岸,应着重说明地下水位抬高引起的温陷、崩塌、滑坡以及其他库岸变形等问题。对岩质
11、库岸边坡,除说明不同库段不同岩体的结构特征和组合关系外,重点应对近坝库岸一些变形边坡,如古滑坡、蠕动变形、张裂变形等库岸,分析评价其蓄水后的稳定性,并提出处理86 措施的意见。4.2.4 可按水库周边河谷两岸(特别是库尾)、坝下游以及库外(包括邻谷的低洼地带)漫没区分别叙述。说明这些地区的地层岩性、浅层地下水位、水质、毛细管水上升高度、土壤含盐量以及适合农作物生长和土基强度不受影响的地下水埋藏深度,说明在不同蓄水位情况下的可能浸没范围和漫没严重程度的分级,提出防护措施的意见。4.2.s 重点说明水库区有无泥石流的来源和由于露天开采矿石造成大量废渣的分布。4.2.6 说明库区地层岩性、所处构造部
12、位、地震地质背景,有无活断层贯通库内及其规模大小、与正常蓄水位的关系,建库前后的地震活动情况,并说明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以及位置和强度。4.2.1 库区如采取防护工程应重点说明防护堤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有无浸没问题。4.3 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4. 3.1 简述选定坝(闸)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说明各比较坝(闸)线土基的详细分层、厚度、分布,特别是黄土层、粉细砂层、搬泥层、分散性土层等的分布和特性,提出各土层的渗透系数、允许渗透坡降和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对岩基要说明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结构特征,物别是软弱结构面的位置、产状延续性、厚度、起伏差、充填物性质等,提出各类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对
13、选定的坝(闸)线的坝(闸)基(肩)岩土体的变形特征、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动力稳定条件,进行定量评价。4.3.2 4.3.4 泄水、引水和厂房等有关建筑物的地质条件,可分别按地面建筑物(如溢洪道、地面厂房、泵站等)和地下建筑物(如泄洪洞、导流洞、引水发电洞和地下厂房等)要求编写,一般包括地质概况和选定建筑物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两部分。地面建筑物说明地基的强度和透水特性以及开挖后的厂房87 后山坡、溢流道高边坡和泄洪冲刷区边坡的稳定性,说明泄洪段及其下游抗冲刷性能的条件,提出防护措施。地下建筑物:说明隧j向进口地段的岩土性状、构造情况、完整程度、上覆岩土体厚度和进出口边坡的稳定条件;说明构成洞室围
14、岩的岩性、产状、主要断裂破碎带、软弱夹层和其他软弱结构面的延伸分布和相互组合关系以及地下水类型、水位、蓄水条件;对压力隧洞和地下厂房区还应说明外水压力的情况;在喀斯特地区要说明地表喀斯特、洼地、漏斗充填情况和地下暗河发育分布规律,并说明其深部延伸情况及对洞室围岩稳定、开挖掘进和冒水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大跨度地下厂房及深埋抉隧洞,应说明洞顶、高边墙和洞室交叉段岩体稳定条件有无有害气体;地应力和岩爆等情况,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4.3. 5 4.3.6 说明通航、过木建筑物地段的地层、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并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如闸基、边坡稳定)进行评价。4.4 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
15、条件4.4. 1 本条系指灌溉或城市工业供水、跨流域调水和排水的渠道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应说明沿线的地层岩性分布情况和岩土体的透水性特别应着重说明强透水层、喀斯特化岩层、易风化崩解岩层、松散架空结构的坡积、山麓堆积体和冲洪积物、泥石流埋积、理性黄土、膨胀士、粉细砂、软土等不良工程地质性质的岩土层的组成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和分布范围。对傍山渠(河)道的深挖方、高填方地段说明渠(河)道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条件,以及由于渗漏可能带来的问题。4.4.2 参见4.3. 3条说明。4.4.3 说明各类建筑物地基的地层岩性、渗透性,特别应着重说明持力层的物质组成、性状和分布,说明其强度、变形、渗透特征和边坡稳定条件
16、,提出地基允许承载力和其他物理力学性质指标。88 4, 5 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条件4, s. 1 4,5.2 说明堤防、河道沿线的地层岩性分布情况和透水性应着重说明股泥及淤泥质粘性土、易崩解、易、液化的土层及其他特殊类士(虚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的性状、结构和分布范围以及地下水的情况,说明地基承载力的大小,开挖河道的稳定边坡以及其他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6 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调查4.6. 1 说明灌咱们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地层结构和岩性,没层地下水分布情况、补给、排泄条件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说明水化学成分形成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灌咱们水后地下水位和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17、,提出灌咱们水方式的意见。4.6.2 说明由于气候、母岩、地形地貌、生物及时间等因素对土壤的形成、分布、性状的关系,说明地下水埋深、矿化度、水质状况及其与土壤的关系,提出不同类型土壤的分区和水理性质;说明土壤利用现状和限制农业发展的土壤问题(如涝清、盐碱、泪泽化等)及改良措施。4,7 天然建筑材料4,7, 1 4,7,3 简要说明本工程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着重说明各料场的储量、质量以及开采、运输条件;利用施工开挖的块石料时,应说明其适用性和可用料的数量。4.8 结论4.8. 1 4.s.2 结合工程布置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别叙述,包括水库区域构造稳定、水库渗漏定量评价、近坝库
18、岸稳定、挡水建筑物的抗滑和抗渗稳定、1世水建筑物高边坡稳定、泄流段冲刷、各类地下建筑物的进出口边坡、洞室围岩稳定、天然建筑材料调查等以及对下阶段勘察工作的意见。89 4.9 工程地质附图、附表4.9. 14. 9. 2 各工程可根据需要增减。90 5 工程任务和规模5.1 综合利用水库及水力发电工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和以发电为主兼有综合利用任务要求的水电工程的编写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很相近,故在本规程中合为一节。5. 1. 1 s. 1. 2 对综合利用水库应说明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对本工程的要求;说明综合利用各部门对本工程的要求,包括防洪、发电、灌、溉、治涝、城镇和工业供水、通航及过木、渔业、旅
19、游等,说明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对水力发电工程应重点说明电力系统现状和发展规划,确定本水电站的任务和作用,对其它综合利用要求可分别说明。s. 1.3 水利和动能计算包括径流调节和洪水调节的分析计算,选定正常蓄水位、死水位、汛期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挡水建筑物的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等各项特征水位及相应的库容;对电站还应确定装机容量,说明水头特性及额定水头比选结果,提出机型、安装高程及机组台数的意见,应通过比较选定引水道尺寸,如需调节池时应选定其容积;抽水蓄能电站还应选择上、下水库库容和特征水位,确定装机容量,选择水泵水轮机的型式、台数,以及输水道条数和尺寸P对水库和水电站的运行应提出运用规划、调
20、度图和初期蓄水计划及运行方式。s. 1.4 对于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淤积对选定的工程规模和特征水位以及运行方式和工程效益有重大影响。所以应对各种水位方案进行冲淤计算,参与方案比较;对于引水建筑物应提出防沙排沙的运行方式及必要的工程措施;对于通航河道及建筑物除研究航道防淤措施之外,还应分析水库回水变动区泥沙冲淤对航道的影响。5.1. 5 回水计算主要是根据水库移民淹地补偿的洪水标准绘制91 回水曲线,确定淹(攫)没范围;对于多泥沙河流的水库,应计算不同水平年库尾淤积上延对回水的影响;其它如水库下游河道不稳定流、水库放空、愤坝洪水等均根据需要进行分析计算。s. I.6 根据各部门对本工程的综合利用
21、要求和水利动能计算成果,说明本工程对各部门要求的满足程度和所起的作用,提出各项效益指标和费用分摊的意见。5.2 防洪工程5.2. I 除说明防护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及洪灾情况外,重点明确地区的防洪要求和治理的原则;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工程方案,说明整个防洪工程体系包括拦洪水库、河道、提防及行、蓄洪区等的总体布置和相互关系,以及本工程在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节只说明河道、堤防及行、蓄洪区的初步设计编制要求,对于拦洪水库可参照第一节的要求编写。5.2.2 河道、堤防工程为防洪工程的主要措施,是整个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条内容包括新开河道、新建堤防以及原有河道、堤防的整治和改建,
22、确定河道、堤防的线路、堤距和堤顶高程,对于堤防断面设i十应按照第6.3节挡水建筑物的要求编写。对于海塘工程可参照本节要求编写,其水面线推算和堤顶高程的确定应按照挡潮的要求划分不同堤段分别进行。5.2.3 行、蓄洪区如需建设堤防,应按照第5.2.2条要求编写。有蓄洪要求的湖泊,其水利计算和堤防布置参照水库和蓄洪区的有关要求进行。5.3 灌溉工程5.3. I 除概述灌区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之外,重点说明灌溉供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论证本灌区和灌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5.3.2 对于地面水水源应根据径流年内分配及灌区供水条件,考92 虑泥沙、水情等落实可供水量;如已建水利工程应考虑其调蓄作用及引
23、用水量的影响;对于地下水水源应按照第3.6. 1条地下水分析成果确定。5.3.3 灌区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当地水土资源条件和土地分类,对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工业、交通、水利、城乡居民点以及其他非生产用地所作的合理布局和全面安排;农业生产结构应能充分发挥当地水土资源优势,要根据灌区具体条件确定。5.3.4 灌区范围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平衡条件,结合水源开发方式具体划定,在灌区范围内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具体确定灌溉面积,灌溉水源工程包括蓄水水库、引水枢纽、提水泵站等,是单一工程还是蓄、引、提结合的开发方式应由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灌区开发方式除水撩开发之外,灌区开发有单一灌慨、灌排并重等,灌溉方式有睡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L 5021 1993 条文 说明 水利水电工程 初步设计 报告 编制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