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 T 389—2023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pdf
《DB4403 T 389—2023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403 T 389—2023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pdf(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1.040CCS P 53DB4403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 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sponge park green space2023-12-02 发布2024-01-01 实施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403/T 3892023I目 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35规划设计要点.36海绵设施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127公园绿地海绵功能维护管养.138海绵型公园绿地绩效评估.16附录 A(资料性)单项海绵设施设计图纸.18附录 B(资料性)海绵城市绿
2、地建设推荐植物种类表.25附录 C(资料性)指标计算方法.28参考文献.29DB4403/T 3892023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特区建工园林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蓝伟根、周兰平、邓星、来雨晴、沈晓岚、袁程、聂奕璇、宋政贤、李佳薇、王冕博、王丽娟、王超群、胡婧、吴瑱玥、蒋明、张骞、韩馨蝶、刘畅、朱毅、李严波。DB4403/T 3892023III引 言为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明确海绵城
3、市建设要求(2022 年),按照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 344 号)等文件要求,在立足国家和行业既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总结深圳市已建海绵型公园工程的经验教训,吸收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文件。DB4403/T 38920231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设计要点、海绵设施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公园绿地海绵功能维护管养、海绵型公园绿地绩效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扩)建的各类公园绿地的海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
4、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50142021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CJJ 82201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CJJ/T 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JGJ 1552013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DB4403/T 242019海绵城市设计图集SJG 382017深圳市房屋建筑工程海绵设施设计规程SJG 1092022建设项目海绵设施施工验收标准SZDB/Z 8120
5、13综合公园管养维护要求SZDB/Z 1452015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绵型公园绿地sponge type park green space规划建设中贯彻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运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功能的公园绿地。3.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水量与年均降水总量的比值。3.3雨水调节stormwate
6、r 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实现削减峰值流量的目的。3.4雨水储蓄stormwater storageDB4403/T 38920232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沉淀、蓄渗或过滤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回收利用的目的。3.5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and retention雨水调节和储蓄的统称。3.6面源污染diffuse 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3.7土壤渗透系数soil permeability co
7、efficient土壤中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3.8渗透设施infiltration facility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的人工或自然设施。3.9透水铺装permeable 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3.10下沉式绿地low elevation green space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3.11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包括入渗型、过滤型及植生滞留槽三种类型。3.12渗井infiltra
8、tion well通过井壁和井底实现雨水入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3.13湿塘wet pond具有雨水调蓄(3.5)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湿塘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3.14雨水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通过沉淀、过滤和湿地植物的生物作用等方式达到设计目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3.15调节塘regulating pond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3.16植草沟grass swale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注:包括简易型和增强型
9、两种类型。3.17渗管(渠)infiltration pipe/channel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3.18旱溪dry streamDB4403/T 38920233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配合植物的营造模仿天然溪流形态,溪床呈蜿蜒线性布局,在雨季用以盛水、传输、净化雨水的造景设施。3.19植被缓冲带vegetation buffer zone建立在河湖、溪流和沟谷沿岸的具有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去除径流中的泥沙、有机质、杀虫剂和其他的有害物质的植被带。3.2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initial rainwater removal
10、facility利用一定方法或装置将降雨初期污染物浓度高的径流雨水予以弃除的设施。4基本要求4.1海绵型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应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建立均衡布局、合理分区的海绵设施。4.2建设项目海绵设施除应按照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深圳市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过程监管。4.3海绵型公园绿地应符合 SZDB/Z 1452015 第 7 章的规定,合理确定公园绿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海绵型公园绿地可结合区域地形特点、排水防涝等要求建设雨水调蓄空间,消纳周边区域的雨洪水,但周边区域引入公园
11、内的雨水径流水质等级应达到 C 级以上。当初期雨水径流水质达到 B 级及以上时,宜在引入公园绿地时增加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包括分流器、水平缝补、路缘石、树池等)或预处理设施(包括雨水花园、过滤设施等)。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划分为四类水质等级,具体分类标准见表 1。表 1初期雨水径流水质等级划分标准表水质等级下垫面平均 COD(mg/L)平均 TSS(mg/L)平均 TP(mg/L)A管理较好的公园绿地1001000.2B一般公园绿地1003001004000.20.5C公共建筑、道路等30080040010000.51.0D公园周边存在城中村、繁忙的市政道路、工业区、汽车修理厂、废弃回收站、农贸市场
12、等(但不包括特殊污染源地区)80010001.05规划设计要点5.1一般规定5.1.1海绵型公园绿地设计应符合 GB 550142021 相关规定。海绵设施设计,应着重针对地形设计、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植物设计、土壤配制等进行重点考虑。5.1.2公园方案设计阶段,应编制海绵城市专篇,填写自评价表和承诺书,承诺满足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并将其一并提交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部门)和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DB4403/T 389202345.1.3公园绿地雨水利用应因地制宜,宜以入渗、景观水体和净化回用为主。土壤入渗率低的公园绿地应以受纳调蓄设施为主;雨水调蓄设施及形成的水面用作
13、景观水体使用时,应进行系统的水利设计、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以确保设施运行安全、环保、节能。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补水时需对雨水进行处理,应符合 GB 38382002 相关规定。5.1.4公园内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宜采用透水铺装地面。新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 55%,改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 40%。5.1.5公园绿地中调蓄水塘、湿塘、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应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平时使用安全及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5.1.6宜结合公园绿地标识标牌风格在各类海绵设施旁设置海绵城市理念宣传、海绵设施做法等科普教育展示
14、牌,普及海绵城市相关知识,提升全社会对海绵城市的认知与参与度。5.1.7公园绿地应根据深圳市建设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类型合理规划布局海绵设施。5.2公园绿地海绵设施规划5.2.1自然公园5.2.1.1充分利用地形进行竖向规划实现雨洪管理,根据降雨时段和雨量等级对地形进行分级竖向设计,保持和利用现有的湖、渠、地形起伏等地形条件,保证公园枯、丰水期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园区为达到水量平衡而进行的抽水排水工作。5.2.1.2因地制宜,山洪水或汇水区域较大的公园,可考虑排水明渠、截洪沟、雨水管道、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多种形式的汇合方式,减少或部分替代排水管道的作用。5.2.1.3坡度超过 25的山体应结
15、合山体汇流,设计截洪沟及在山脚处设置拦洪沟,结合地形起伏设置雨水拦蓄设施、护坡和山体内设置水土保持措施。5.2.1.4湿地宜在科学评估雨水消纳能力基础上,通过设计有效发挥涵养水源、调蓄雨水、净化水质、生物保护等功能,实现雨水滞留渗透、储存利用等多种控制目标。5.2.1.5根据不同地形与水体的深度合理搭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等,让植物根系固着土壤、利用植物枝叶截留雨水,以过滤地表泾流、抵抗流水冲刷。5.2.1.6可利用雨水湿地,改善循环用水质量,通过土壤介质对再生水进行前期简单净化,再利用植被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净化。5.2.2城市公园5.2.2.1综合公园海绵设施规划应包含雨水滞留渗透、传
16、输、受纳调蓄设施等相对完善的径流控制体系,实现削减流量、提升水质、防洪排涝、休闲游憩的综合效益。5.2.2.2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应避免在道路、广场设置排水口,宜将市政管线同海绵设施结合。5.2.2.3应充分利用汇水区进行雨水收集,通过设置植草沟将汇水区径流全部引导至受纳调蓄设施,作为公园水景的补充水源。5.2.2.4条件适宜的综合公园可结合城市水系营造调蓄水塘,通过控制可调蓄的水位空间缓解行洪河道局部的排洪压力,并在水体交界处增加设置人工湿地,保证水体水质的长期稳定,提升外界输入与园区输出水体质量。5.2.2.5专类公园可结合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营造雨洪管理主题的特色主题园,传播径流控制的设计
17、理念。5.2.3社区公园5.2.3.1社区公园宜考虑同时分担公园内部以及周边街道的地表径流,减少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DB4403/T 389202355.2.3.2城市低洼区域、泛滥河道周边等特殊位置或处于汇水区径流汇集末端位置的社区公园,宜设计可应对较大暴雨强度的调蓄设施。5.2.3.3新建或改造社区公园内下沉式绿地比例宜根据汇水范围或具体情况确定。5.2.4线性类公园5.2.4.1利用一定宽度的廊道空间进行的公园化建设应以滞留渗透、传输为主导。使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滞留渗透设施,以及植草沟、旱溪等传输设施。5.2.4.2宜在紧邻街道一侧沿人行道设置植草沟,承接外侧路面径流,
18、每段长度不低于 30 m,末端连接雨水花园,对路面径流进行二次处理。5.2.4.3宜结合河网水系发挥防洪排涝功能,减轻暴雨时期河网水系超负荷的雨洪流量。5.2.4.4设计宜保留原生的沼泽湿地,最大化发挥天然湿地储蓄洪水的能力。5.2.5点状类公园5.2.5.1结合市政设施、文体设施、学校、商业、办公等空间进行的公园化建设在保障使用安全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有效收集建筑屋面与场地的径流雨水,源头削减建筑与场地雨水径流量,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并衔接市政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5.2.5.2点状类公园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
19、渠等低洼地,优化绿地、建筑与不透水场地的空间布局及竖向关系,使建筑屋面、道路、广场雨水径流就近汇入绿地,进行分散控制或集中消纳,控制或减缓雨水排放市政管网。5.2.5.3建筑屋面和场地路面雨水径流宜通过雨落管断接、地表径流断接、管道截留等方式,就近排入绿地或景观水体,控制和减少其直接排入市政管网量。场地雨水径流在进入绿地前应采取措施进行污染物截留净化,宜分散进入绿地内海绵设施,如集中进入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5.2.5.4点状类公园内道路、广场应优化道路坡向、道路路面与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承接雨水的绿地区域,其标高宜低于广场和道路,便于雨水径流汇入绿地。5.2.5.5设有地下空间的点状类公园
20、,应明确地下空间范围线。地下空间顶板覆土层应满足植物健康生长和场地雨水滞蓄的需要。5.3单项海绵设施设计要点5.3.1渗透设施布局5.3.1.1渗透设施布局宜与建筑、园路、活动场地、停车场的规划同步进行;采用透水铺装,合理确定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的位置与平面布局规模。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见表 2。表 2渗透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透水铺装步道广场停车场铺装形式依据设计需求雨水渗透绿色屋顶屋面坡度2%,50%的屋顶满足负荷条件的屋顶,屋面绿化最低负荷1.0 kN/m2简单式屋顶绿化混合式屋顶绿化花园式屋顶绿化滞留雨水雨水渗透DB4403/T 38920236
21、表 2渗透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续)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下沉式绿地地势平坦符合土壤渗透条件,且土壤渗透率410-6m/s 时,均可设置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1:2,则沿铺装地面边界设置下沉式绿地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在 1:31:2之间,整体下调绿地高程设置下沉式绿地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1:3,则将下沉式绿地与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及传输、受纳调蓄等设施整合设置滞留雨水雨水渗透生物滞留设施建筑周边绿地(连接落水管或导流槽)活动场地边界绿地活动场地内部绿地停车场边界绿地停车场内绿化隔离带人行道绿化隔离带设施面积为拟定不透水汇水区面积的5%10%形式灵活,长宽比3:1滞留雨水净化
22、雨水雨水渗透渗井不容易发生坍塌、滑坡的场所地形坡度宜15%不应对构筑物、道路、管道等设施的基础产生影响渗井地形坡度宜15%雨水渗透5.3.1.2透水铺装符合下列规定:a)公园绿地中的轻型荷载园路、人行步道、广场用地、小型活动场地、停车场、易积水点等硬化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b)根据透水面层的不同,透水铺装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三种形式,透水铺装应用方式见表 3;c)透水铺装做法应符合 DB4403/T 242019 相关规定,典型构造见图 A.1;d)透水铺装坡度不宜2.0%。当透水铺装坡度2.0%,沿长度方向设置隔断层,隔断层顶端宜设置在透水面层下 2 cm3 cm,隔断
23、层可采用16 mm 的 HDPE 或 PVC 防渗膜或者混凝土;e)土壤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f)透水垫层厚度不宜150 mm,孔隙率不应30%,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透水垫层应采用连续级配砂砾料、单级配砾石等透水性材料。单级配砾石垫层的粒径宜为 5 mm10 mm,连续级配砂砾料垫层的粒径宜为 5 mm40 mm;g)透水找平层渗透系数应1.010-4 m/s,厚度宜为 20 mm50 mm。找平层宜采用粗砂、细石、透水混凝土等材料;h)当透水铺装基层土壤不允许土壤入渗,砂滤层与基层土壤间应设置防渗层;i)透水砖渗透系数宜
24、1.010-2 cm/s;孔隙率20%;抗压强度35 MPa,抗折强度3.2 MPa;j)透水水泥混凝土宜采用高强度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厚度宜为 100 mm150 mm,园路水泥混凝土厚度宜为 150 mm300 mm;孔隙率为 15%21%;k)停车场透水沥青厚度宜为 50 mm100 mm,园路沥青厚度宜为 100 mm150 mm;孔隙率16%。DB4403/T 38920237表 3透水铺装应用方式铺装形式主要园路次级步道广场小型活动场地停车场露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砖风积沙透水砖植草混凝土孔型砖加碎石嵌草铺装加固砾石注:“”为宜选用,“”为不涉及。5.3
25、.1.3绿色屋顶符合下列规定:a)设计应满足 JGJ 1552013 的规定;b)宜包括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过滤层、基质层、植被层,屋面坡度20%时应设置防滑构造,沿山墙和檐沟部位应设置安全防护栏,花园式屋顶绿化屋顶坡度不宜10%,典型构造见图 A.2;c)应设置溢流设施,溢流设施可采用导流罩或鹅卵石(砾石)槽。5.3.1.4下沉式绿地符合下列规定:a)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场地,确保雨水下渗速度较快,对植物生长有利,且不易滋生蚊虫;b)下凹深度为 100 mm200 mm,实际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进一步确定;c)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403 3892023 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 389 2023 海绵 公园 绿地 建设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