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 T 1966—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pdf
《DB64 T 1966—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4 T 1966—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pdf(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3.080 CCS B11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1966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friendly small watersheds 2023-12-28 发布2024-03-28 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发 布 DB 64/T XXXX2023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基本规定.3 5 调查.4 一般规定.4 自然及社会经济调查.4 污染源调查.4
2、 沟(河)道水系调查.4 人居环境调查.5 旅游资源调查.5 绿色产业调查.5 6 建设布局.5 一般规定.5 分区布局.5 措施体系.6 7 治理措施.6 封育.6 低效林改造.7 退化林修复.7 水土保持林.7 水土保持种草.7 梯田.7 经果林.7 沟头防护工程.7 淤地坝.8 谷坊.8 引洪漫地.8 压砂地.8 蓄水池.8 水窖.8 涝池.8 农田综合措施.9 节水灌溉.9 村庄排水沟(渠).9 DB 64/T 19662023 II 村庄绿化美化.9 生活垃圾处理.9 污水处理.9 植被过滤带.10 人工湿地.10 沟(河)道清理整治.10 生态护坡.10 河岸(库滨)带治理.10
3、8 运行管理.10 一般规定.10 水土保持措施管理.10 农田管理.11 村庄绿化美化管理.11 生活垃圾处置管理.11 污水处理管理.11 沟(河)道管理.11 9 监测与评价.11 监测.11 评价指标.11 附录 A(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调查表.13 附录 B(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表.21 附录 C(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方法.22 附录 D(资料性)生态清洁小流域定量评价指标计算.23 DB 64/T XXXX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
4、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西安理工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国军、马文涛、李惋瑾、苏利平、李建国、马德仁、杨继雄、郭文峰、贾爱冬、任正龑、王立明、张荣、魏小燕、王霄、李鹏、张虎威、李占斌、张晓明、任宗萍、雒旭升、杨凤州、哈玉玲、付建宁、陶清瑞、齐晓磊、杨军、李阳、曹小曙、潘金金、韩建纯、马泽钰、黄康、许垚涛、马玉虎、朱利会、高鸿、晁永福、杜辉、赫福荣、文玉江、马志伟、南煜平、韩永兵、吴晓波、顾正龙。DB 64/T XXXX2023 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
5、件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调查、建设布局、治理措施、运行管理、监测与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1018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 18972
6、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1962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T 32000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GB/T 51435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 GB/T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LY/T 1690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 2540 西北干旱荒漠区河岸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LY/T 3179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 386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T
7、 534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SL/T 804 淤地坝技术规范 DB 64/T 198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窖工程技术标准 DB 64/T 242.2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第2部分:工程措施技术 DB 64/T 242.3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第3部分:植物措施技术 DB 64/T 501 压砂地建设技术规范 DB 64/700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标准 DB 64/T 19662023 2 DB 64/T 151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生态清洁小流域 eco-environment friendly
8、small watersheds 以集水区为单元,科学合理配置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水系整治、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小流域。来源:SL/T 534-2023 生态保护区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小流域内人类活动和人为破坏较少,自然植被较好,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封育保护为主,辅以少量人工治理的区域。一般分布在小流域上游和两侧山体上部,远离村庄、山高坡陡的集水区上部地带(坡度一般大于 15)。生态治理区 ecological regu
9、lation zone 小流域内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存在水土流失,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同步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的区域。一般分布在小流域中下游和两侧山体下部、沟阶地、以及村、城镇周边农林牧生产活动集中地带(坡度一般小于 15)。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 remediation areas around ditches(rivers),lakes and reservoirs 沟(河)道及其两侧、湖库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以沟(河)道和岸坡的整治与生态修复为主,强化生态护岸、自然岸线与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兼顾岸边乡村生态景观与环境建设,促进沟(河)道水净、村美,有效修复沟(
10、河)道水生态的区域。水土保持功能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指某一区域内水土保持措施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包括基础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引洪漫地 flood diversion for irrigation and land reclamation 在河流洪水季节,利用洪峰水量丰富和含泥沙较多的特点,把洪水引到田间灌溉,既为农作物提供了水分,又可以利用泥沙淤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一项综合利用水土资源的技术措施。DB 64/T XXXX2023 3 压砂地 grav
11、e-mulched land 在年降水量不足 200 mm 的干旱地区,利用河湖沉积或沟壑冲积产生的卵石、砾和粗细砂混合体,在土壤表面铺设 10 cm15 cm 左右的覆盖层,以蓄水保墒保持水土,为干早地区作物种植创造较好的环境条件。水土保持率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ate 水土保持率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域面积的比例,是反应水土保持总体状况的宏观管理指标,是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成效和自然禀赋水土保持功能在空间尺度的综合体现。土壤侵蚀模数 soil erosion modulus 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它
12、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可以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4 基本规定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清洁小流域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在山区、丘陵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一般应以面积为 5 km250 km2的集水区为单元。在平原地区,可以自然或人工河渠为依托的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以村庄或城镇周边、水系、河流源头区、水源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禀赋条件较好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较高的区域为重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按生态保护区、生态治理区和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进行分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13、分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根据其所处区域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可分为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和谐宜居型、休闲康养型、绿色产业型五类,其建设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a)在河流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宜建设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b)在森林、草地、地质等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或民俗文化、人文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宜建设生态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c)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人口聚集区,居住区周边林草植被相对较好、有较好的水景观、自然景观的区域,宜建设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d)在具有农业观光、森林康养、温泉等资源,以一项或若干项资源组合为特色,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区域,宜建设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e)在具有一
14、定规模农业、林业特色产业如冷凉蔬菜、小杂粮、中药材、设施农业、林业产业等区域,宜建设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下列目标:a)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全面治理,流域内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水土保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b)农田中化肥、农药施用量得到合理控制,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符合相关规定,绿色农业得到发展,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DB 64/T 19662023 4 c)沟(河)道水系安全畅通,水体洁净,岸绿景美;d)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落生态宜居,乡风文明;e)乡村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居民收入较大提升;f)流域内群众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意识普遍增
15、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符合下列原则:a)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b)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c)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预防保护、依法监管与综合治理相结合;d)分区进行措施布局,协同推进治山、治水、治污,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满足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e)应用水土保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机制创新,促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完工后,应按规程开展验收。验收后由辖区内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本规范评价指标开展评价,评价达标后认定为生态清洁小流域。5 调查 一般规定 5
16、.1.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前应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小流域内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面源污染等。5.1.2 调查应采用比例尺不低于 1:10000 的地形图或不低于 2 m 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工作底图,重点工程措施布设区域比例尺应不低于 1:2000。5.1.3 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功能定位,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开展具体调查。5.1.4 调查成果应建立电子文档留存并备份,宜采用信息库管理。自然及社会经济调查 5.2.1 自然条件包括:小流域的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资源、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填写附录 A 表 A.1。5.2.2 社会经济
17、情况包括:小流域常住人口、劳动力、耕地面积、年人均纯收入、特色产业、主要经济来源等。填写附录 A 表 A.2。污染源调查 5.3.1 污染源调查应包括点源污染调查和面源污染调查。5.3.2 点源污染调查应包括企事业单位废水等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小流域内污染源位置、规模、水源、年用水量与废水排放及处置情况。5.3.3 面源污染调查应包括农业种植情况、畜禽养殖情况及淡水水产养殖情况等调查。农业种植调查主要包括小流域内耕地、梯田和园地的化肥、农药施用、农膜使用量等情况;畜禽养殖情况调查主要包括粪污储存、处理及综合利用情况;淡水水产养殖业调查主要包括养殖种类、规模等。调查成果填写附录 A 表 A.3。沟
18、(河)道水系调查 5.4.1 应调查沟(河)道的汇水面积、沟长、沟宽、比降等地形特征、断面的水质水量情况和沟道植DB 64/T XXXX2023 5 被特征、现状护岸等情况,并填写附录 A 表 A.4。5.4.2 应对现有小型水库、淤地坝、谷坊、水池、涝池、湿地的数量、面积、水量、水质以及工程控制面积、库容及运行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填写附录 A 表 A.5。人居环境调查 5.5.1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以自然村为对象,针对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等多层级主体进行调查。5.5.2 村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位置、地形、居住区面积和人口等情况;b)村容村貌、村内道路和雨水排放等情况;c)生活污水收集、
19、处理、排放和回收利用情况;d)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和处置方式;e)卫生厕所(旱厕、水厕)普及情况;f)防洪安全及村庄排洪渠等安全防护措施情况;g)新能源利用情况。5.5.3 调查成果应填写附录 A 表 A.6。旅游资源调查 5.6.1 旅游资源应调查小流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型、性质与特征,以及进出交通、与周边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区关系等。5.6.2 应调查旅游资源的保存与开发现状、开发潜力等。5.6.3 旅游资源调查应符合 GB/T 18972 的要求,调查成果应填写附录 A 表 A.7。绿色产业调查 5.7.1 应调查小流域内绿色产业类型,主要包括特色农业、特色林业、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等
20、。5.7.2 对特色产业的类型、规模、效益,形成的特色品牌以及开发潜力等开展详细调查,调查成果应填写附录 A 表 A.8。6 建设布局 一般规定 6.1.1 应综合考虑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水土流失及污染源情况,明确防治目标,分类分区制定防治措施和总体布局。6.1.2 应将各项建设措施落实到地块,并绘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总体布局图。分区布局 6.2.1 生态保护区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山高坡陡、林草植被良好、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宜以封育保护措施为主,设置封育标牌,依靠自然恢复防治水土流失;b)在林草植被单一、稀疏、群落不稳定的区域,可采取人工抚育、补植等措施;DB 64/T
21、19662023 6 c)应采取防止人为扰动破坏、污染物排放超标等预防保护措施,可与遥感、无人机、人工巡护等措施相结合,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保持土壤,涵养水源。6.2.2 生态治理区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林牧等生产活动较为频繁的,应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主要治理措施包括营造水土保持林,种草,修建梯田、生产道路、沟头防护工程、淤地坝、谷坊等;b)耕地和园地应按土地利用和污染源类型综合配置水土流失与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保土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c)村庄、城镇周边治理措施应包括村庄绿化美化、
22、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措施;d)小流域内布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标识牌。6.2.3 沟(河)道及湖库周边整治区措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a)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生态自然、功能完好的沟(河)道,应以预防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对于有天然径流量的沟(河)道,应保持最小的生态基流量。b)需要修复的沟(河)道,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进行近自然治理。措施体系 6.3.1 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宜合理布置封育、补植补种、低效林改造、生态护坡、人工湿地、水源涵养林、调蓄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等措施,以提升涵养水源、维护水质等功能。6.3.2 生态旅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23、,宜以生态保护、科学普及、景观美化、坡面与沟(河)道水土流失治理等为主进行措施布设,充分利用区域自然和人文优势,注重生态和景观结合,充分考虑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需求,以促进提升生态旅游资源质量。6.3.3 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宜以周边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环境绿化美化、水土流失治理与沟(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保护等措施为主。6.3.4 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宜以自然与人文休闲康养、资源保护与建设、河流水生态、景观保护与修复、局部地段水土流失治理等为主进行措施布设,提升和维护休闲康养资源质量,发挥休闲康养资源利用优势。6.3.5 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宜以生态农业示
24、范工程建设为主,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湿地,重视绿色产业,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7 治理措施 封育 7.1.1 封育保护宜布设于轻、中度水土流失、退化草场、疏林地、荒地、沙地、幼林地等满足封育标准的地方,可设置封育警示牌或拦护设施。为保障封育功能的成效性,应建立规章制度和管护队伍。7.1.2 封育警示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置于拟封育区域的出入口,以及靠近道路、村庄等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b)封育警示牌上应标明封育范围、封育内容、封育期限、管护责任人、举报电话等;c)每个封育区域至少设置封育警示牌 1 处;d)封育警示牌的形状、规格与材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
25、7.1.3 在水源地附近宜采用生物篱笆围墙或围栏封育。DB 64/T XXXX2023 7 7.1.4 对严重退化、产草量低、品质差的天然草场,在封育的基础上应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采取补播改良措施。低效林改造 7.2.1 对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迟滞或衰败死亡、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的林地,应进行低效林改造。7.2.2 低效林改造应符合 LY/T 1690 的有关规定。退化林修复 7.3.1 对退化的天然次生防护林应采取以封育和补植为主的修复方式,对退化的人工防护林应视自然条件、退化情况等合理选择修复方式。7.3.2 退化林修复应符合 LY/T 3179 的有关规定。水土保持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4 196620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 1966 2023 生态 清洁 小流域 建设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