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2886-2023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技术规范.pdf
《DB43 T 2886-2023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 T 2886-2023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技术规范.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DB43/T2023 288643湖南省地方标准ICS 311.020.0CCS Z 002023-12发布-202024-01实施-20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egionaliz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unit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湖 南 省 生 态 环 境 厅DB43/T 28862023 I 目 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2 5 一般性要求 3 6 划定方法 3 7 成果内容与要求 6 8 更新调整 6 附录 A(
2、规范性)矢量数据基本要求 7 附录 B(规范性)基本单元属性表结构和属性项定义 8 附录 C(规范性)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成果矢量数据要求 12 附录 D(规范性)成果图件制图要素要求 14 参考文献17 DB43/T 28862023II DB43/T 28862023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和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令 第 17 号)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长沙环境
3、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庄、郑立国、杨健、杨阳、毛晓茜、王凡、刘帆、王璨君、郭骏、黄懿。DB43/T 28862023IV DB43/T 28862023 V 引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服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高标准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制定本文件。本文件规定了湖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中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的基本原则、一般性要求、划定方法、成果内容与要求、更新调整等内容。DB43/T 28862023VI DB43
4、/T 28862023 1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中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的基本原则、一般性要求、划定方法、成果内容与要求、更新调整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中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划定及更新调整等工作,各市(州)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HJ724 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 3 术语
5、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unit在一定区域内,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各类管控分区,衔接行政边界,统筹考虑产业园区、规划城镇建设区等因素,划定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单元,包含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3.2 优先保护单元 priority protection unit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空气一类功能区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确定需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3.3 重点管
6、控单元 key control unit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生态破坏突出、生态环境风险高的区域,主要包括人口和产业集聚区、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集中区。3.4 一般管控单元 general control unit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之外的其他区域。3.5 要素属性 attributes of elements 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包含的各类生态环境管控分区涉及的DB43/T 288620232 各要素的功能和性质。3.6 环境要素管控分区 environment element control zone行政区域内,依据水、
7、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属性,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要求划定的管控分区,包括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分区。3.7 资源利用上线管控分区 control zone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upper limit line以保障生态功能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结合自然资源和岸线开发管控,划定的具有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等管控要求的区域,可包括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分区。3.8 基本单元 basic unit 以乡镇(街道)的行政边界矢量数据范围作为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的最小单元尺度。有条件地区的最小单元尺度可细化到村庄一级。3.9 基本单元属性 basic u
8、nit attribute基本单元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字化图形的附加属性,包括基础属性和要素属性。4 基本原则 4.1 生态优先 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优先将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农用地优先保护区等区域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确保需要保护的区域得到优先保护。4.2 突出重点 综合考虑省情和特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主要产业集群及空间布局、城镇发展定位,突出对开发强度大、污染物排放量高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以及重点开发城镇的环境管控。4.3 科学研判 在充分考虑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功能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各资源
9、环境要素管控分区等所在乡镇(街道)基本单元的分布情况,科学研判,确定优先保护或重点管控单元的阈值标准。4.4 服务管理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为目标导向,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宜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综合考虑产业园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定范围,实现范围明晰和责任主体明确的精细化、精准化的生态环境管理。4.5 更新调整 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新要求,以及因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等发生变化的,导致现有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成果无法满足应用要求时,应进行更新调整。DB43/
10、T 28862023 3 5 一般性要求 5.1 用于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城镇开发边界、乡镇(街道)、产业园区等法定边界矢量与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要素管控分区、资源利用上线管控分区等成果矢量,应具备统一的基础底图,一般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据基础保持一致。矢量数据基本要求见附录 A。5.2 生态保护红线采用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成果,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要素管控分区、资源利用上线管控分区等分区成果的划定,需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技术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提出的管控要求落实到区域空间上,满足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管理要求和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
11、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及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技术规范。5.3 在逐级聚类的过程中,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要素管控分区、资源利用上线管控分区等各类区域管控级别有重合时,实事求是,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处理,突出各要素的优先保护和重点管控。5.4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要求,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为基础,将初步划定的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大体一致、空间大体相邻、环境管控要求没有明显差异等同等属性的基本单元进行优化合并。6 划定方法 6.1 划定流程 6.1.1
1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逐级聚类的方法,将规划城镇建设区、乡镇(街道)、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等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要素管控分区、资源利用上线管控分区等进行叠加,合理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和分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流程见图 1。6.1.2 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6.1.3 叠加过程中对各要素图层进行适当取舍,形成完整、连续的单元分布结果,避免单元划定过于破碎。DB43/T 288620234 图 1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流程图 6.2 设计和整理基本单元属性表结构 依据 HJ724 中关于属性数据结构的相关规定,以乡镇(街道)基本单元作
13、为基准图层设计和整理属性表结构。基本单元属性表结构和属性项定义见附录 B。6.3 逐级聚类提取要素属性信息 将乡镇(街道)、规划城镇建设区、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等边界矢量与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成果矢量、大气环境分区成果矢量、水环境分区成果矢量、土壤环境分区成果矢量和资源利用上线分区成果矢量以及岸线开发利用分区成果矢量进行逐级聚类叠加,并提取基本单元中各要素各类区域管控级别属性信息赋值到相应的基本单元矢量要素属性表中,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处理。6.4 计算要素面积占比 计算各要素在基本单元中的面积占比,包括单个要素中优先保护区与重点管控区在基本单元的面积DB43/T 28862023 5
14、 占比,以及各要素同类管控级别叠加后的面积占比,并将计算结果赋值到相应的矢量要素与基本单元面积占比计算属性表中。6.5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初步划定 6.5.1 初步划定要求 按照“先划优先、再划重点、余下一般”的顺序,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分区、主要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等因素,将基本单元进行分类,初步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在充分考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或者主导生态环境功能特征等因素,可适当调高或降低阈值标准。6.5.2 优先保护单元 6.5.2.1 将单个要素中优先保护分区在基本单元的面积占比超过阈值标准(5060)的基本单元初步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6.5.2.2 将各要素优先保护分区叠加后的面积
15、占比超过阈值标准(6575)的基本单元初步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6.5.2.3 在划定优先保护单元时,还需结合基本单元生态环境主体功能定位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等多方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增补调整。6.5.3 重点管控单元 6.5.3.1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将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划定城区重点管控单元的重要依据。6.5.3.2 单个要素中重点管控分区在基本单元的面积占比超过阈值标准(5060)的基本单元初步划定为重点管控单元。6.5.3.3 将各要素重点管控分区叠加后的面积占比超过阈值标准(6575)的基本单元初步划定为重点管控单元。6.5.3.4 在划定重点管控单元时,直接将省级及以上产业园
16、区确定为重点管控单元;同时,还需结合基本单元中产业园区等实际存在或在未来一定时期存在的高排放等区域进行科学合理调整。6.5.4 一般管控单元 将初步划定的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之外的其他基本单元划定为一般管控单元。6.6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确定 6.6.1 优化确定要求 按照空间相邻、分类相同、生态环境功能要素和资源有效利用管控及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一致的原则,将初步划定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进行优化合并,最终形成一套功能定位明确、问题明晰、分类合理、编码统一、系统性强、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原则上不跨县(市、区)。6.6.2 优先保护单元 按照已确定的
17、生态保护红线和划定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空气一类功能区等生态功能定位相近、禁止或限制开发的环境管控要求一致的方式进行识别,将初步划定的空间相邻的优先保护单元进行优化合并,确定为优先保护单元。DB43/T 288620236 6.6.3 重点管控单元 按照人口密度、资源开发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类型相近的方式进行识别,将初步划定的空间相邻的重点管控单元进行优化合并,确定为重点管控单元。其中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独立划定为重点管控单元。6.6.4 一般管控单元 将空间相邻的初步划定的一般管控单元进行合理优化合并。7
18、 成果内容与要求 7.1 成果内容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成果包括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的成果矢量数据和成果图件等。7.2 成果矢量数据基本要求 7.2.1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成果矢量数据的数学基础、数据精度要求参见附录 A。7.2.2 成果矢量数据应进行拓扑检查,保证相邻单元之间无重叠、缝隙以及交叉多边形、微小多边形等拓扑错误。7.3 成果矢量数据内容要求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成果矢量数据包括矢量文件和元数据。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成果矢量数据要求见附录 C。7.4 成果图件要求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图件需表达基础地理信息、注记和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等要素,图层压盖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是:注记、行
19、政界线、河流水系、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等。根据需要自定义纸张大小,出图时分辨率至少为 300 dpi,以图中内容能够清晰显示为宜。成果图件制图要素要求见附录 D。8 更新调整 8.1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更新调整、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监督管理等,应符合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等国家和省级有关管理办法和政策文件的要求。8.2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更新调整,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符合本文件 4.5 确定的更新调整基本原则,并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技术指南、规范等要求开展。8.3 更新调整成果,原则上优先保护单元的
20、空间格局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管控单元的空间格局应与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相匹配,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DB43/T 28862023 7 附 录 A(规范性)矢量数据基本要求表 A.1 数学基础 平面基准: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投影方式:一般情况下,底图数据采用地理坐标,坐标单位为度,保留 6 位小数。根据制图需要可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采用 3分带或 6分带,坐标单位为“米”,保留 2 位小数;涉及跨带的研究范围,应采用同一投影带。A.2 数据精度 工作底
21、图数据的平面与高程精度应不低于所采用的数据源精度。依据影像补充采集或修正的数据采集精度应控制在 5 个像素以内。DB43/T 288620238 附 录 B(规范性)基本单元属性表结构和属性项定义 表 B.1 和图 B.1 分别规定了基本单元矢量基础属性表结构和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编码结构,表 B.2、表 B.3 和表 B.4 分别规定了基本单元矢量要素属性表结构,矢量要素与基本单元面积占比计算属性表结构和属性项名称、属性项别名、字段类型和长度等属性项定义。表 B.1 基本单元矢量基础属性表结构 地区 类型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编码 管控单元分类 省级 代码 市级 代码 县级 代码 管控单元分类代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 2886-2023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技术规范 2886 2023 生态环境 单元 划定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