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 T 2011-2023 生态地质探测技术规程.pdf
《DB42 T 2011-2023 生态地质探测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2 T 2011-2023 生态地质探测技术规程.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73.020 CCS D 10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20112023 生态地质探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co-geology detection 2023-05-16 发布2023-07-16 实施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42/T 20112023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5 技术设计.2 6 探测方法.4 7 野外质量检查、评价与验收.11 8 报告编写.12 附录 A(资料性)生态地质探测方法选择.15 附录 B(资料性)生态
2、地质探测误差统计计算表.18 参考文献.19 DB42/T 2011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湖北神龙工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志良、李成香、陶 良、蒙核量、张娅婷、胡元平、李 朋
3、、熊志涛、彭 慧、刘劲松、赵红磊、刘 磊、徐元璋、全浩理、唐宝山、周 巍、刘宇翔、艾启胜、王瑞杰、叶茂盛、曹建伟、田成富。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联系电话:027-86656061,邮箱:;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电话:027-84239489,邮箱,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阳街联城路108号,邮政编码:430056。DB42/T 20112023 1 生态地质探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地质探测的基本规定、技术设计、探测方法、野外质量检查、评价与验收、报告编写等主要工作环节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生态地质调查项目
4、涉及到的地下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地表水等方面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4499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3939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接收机通用规范 CJJ/T 7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 DZ/T 0070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规程 DZ/T 0071 高精度磁法勘探规范 DZ/T 0073 电阻率
5、剖面法技术规程 DZ/T 0081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标准 DZ/T 0153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DZ/T 0170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DZ/T 0171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 DZ/T 0187 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 0391 地球物理勘查基本术语 EJ/T 363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规范 EJ/T 605 氡及其子体测量规范 SY/T 5249 地面液压驱动可控震源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生态地质 eco-geology 主要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背景条件。生态地质探测 eco-geological detection
6、DB42/T 20112023 2 采用专门地球物理仪器设备采集信号,通过分析、处理、提取相关信息,经反演获得地下生态地质特征的方法。电阻率法 resistivity method 以介质电阻率差异为基础,采用一定电极装置,供以稳定电流或可以忽略电磁效应的超低频交变电 流,观测供电电流强度和测量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进而计算和研究视电阻率,推断介质的电阻率变化,以研究有关地质问题的勘探方法。电磁法 electromagnetic method 根据不同频率电磁波的特点,利用人工电磁信号与天然电磁信号,测量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域或频率域响应,达到探测地下目标体分布特征的一种方法。地质雷达法
7、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利用地质雷达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目标体的反射电磁波,探测目标体分布特征的勘探方法。弹性波法 shallow seismic 利用地震波的原理,对地下具有波阻抗差异的地层或构造等目标体进行探测的一种方法。测井法 logging 在钻孔或探井中,采用地球物理方法,以测量钻孔或探井周围介质物理特性的探测方法。4 基本规定 应用范围 4.1.1 用于探测生态地质的地层结构,包含地壳表层结构、风化壳结构和包气带结构的探测。4.1.2 用于探测生态地质的地质构造。4.1.3 用于探测生态地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4.1.
8、4 用于探测生态地质的地下水特征。应用条件 4.2.1 目标体与周围地层存在明显物性差异。4.2.2 目标体有足够的尺寸能在地表引起可分辨的异常,或能引起可分辨的地球物理响应强度。4.2.3 场地无地球物理信号干扰,或干扰可被消减、压制。4.2.4 地形、地貌和场地条件满足探测工作测线测点布设的基本要求。5 技术设计 设计准备 5.1.1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应包含下列内容:DB42/T 20112023 3 a)地质资料:收集测区相关的生态地质调查、地质平面图、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图、地质钻孔柱状图、遥感图像解译等资料;b)地球物理资料:收集测区相关的地球物理资料,包括以往物探勘探资料、物性测
9、试资料、测井资料等;c)测绘资料:收集测区相关的测绘资料,包括测量控制点、测绘平面图等。5.1.2 野外踏勘 5.1.2.1 应在设计前到生产测区进行野外踏勘。5.1.2.2 野外踏勘主要内容:a)调查测区内交通网;b)查看测区地形地貌,为探测的测线测点布设做好准备;c)开展影响安全施工的危险源调查;d)调查测区内经济、人文地理等实际情况,并对开展野外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保障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e)核查收集到的地质、物探、物性及测绘等资料;f)调查测区探测方法的噪声干扰源特征,如采用电磁法需调查电网、变电站等电磁干扰源,采用弹性波法需调查震动源干扰等。方法有效性试验和分析 5.2.1 方法有效性试
10、验 5.2.1.1 技术设计前或开工初期应安排必要的技术试验,以确定最佳探测技术参数。探测技术试验剖面应符合以下条件:a)技术试验剖面应选择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有代表性的地段;b)试验剖面应选择在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区域。在条件许可时,试验剖面宜穿越或靠近已知地质剖面上的钻孔位置。5.2.1.2 技术试验内容包括:a)探测装置:依据工作目的要求,一般应选择多个装置或观测系统进行观测结果对比试验,确定最优装置或观测系统;b)探测深度:根据现场条件,进行探测深度试验,应确定方法的有效探测深度;c)探测范围:根据现场条件,确定有效探测范围;d)探测的技术参数:应根据现场条件和工作目的要求,试
11、验和确定方法的极距、天线、场源等技术参数。5.2.2 探测有效性分析 5.2.2.1 应详细分析与评价仪器探测的有效深度、纵横向分辨率,综合判定探测方法的有效性,确定探测方法最优组合方式。5.2.2.2 应根据探测目标体的特点,在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每种仪器设备、工作装置等探测技术参数。工作精度 5.3.1 工作精度应根据勘查任务、地形条件、干扰条件、探测深度及其他因素进行设计。5.3.2 工作精度采用均方相对误差来进行衡量。宜根据工作的比例尺选择测网大小或点线距,根据地DB42/T 20112023 4 球物理探测方法和行业规范确定均方相对误差。设计书编写 5.4.1 设计书的编写
12、应根据工作目的任务和测区实际情况,确定野外施工的测网和工作精度。5.4.2 技术参数选择应根据方法有效性试验分析确定。在实际观测过程中,可根据探测特征进行合理调整。5.4.3 测网选择应根据地质任务、工作性质、勘查对象和地形地貌合理选择,点线距根据比例尺的要求选定,应能良好反映生态地质体的尺度:a)测线方向应尽可能垂直于探测生态地质目标体的走向;b)测线尽可能与已知地质、物探、钻探勘查剖面重合;c)测线、测点号编排采用相同规律,点线号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的顺序编排。5.4.4 设计书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编写,应涵盖以下内容:a)序言: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概况,测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概况;b
13、)任务与目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比例尺、勘查目标体、实物工作量等;c)以往工作成果和评价:简述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地质、物探、钻探工作成果,以及对这些工作的评价;d)执行的技术标准;e)测区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简述测区地质特点,包括地层、构造、水文地质及生态地质等;测区地球物理特征;应描述前期的方法有效性试验和探测有效性分析的成果,论证项目开展生态地质探测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f)方法技术、仪器设备、技术指标及质量要求:阐述要解决具体生态地质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阐述技术试验的结论。阐述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的选择,包括测网的选择、测线测点的布置,仪器的性能及使用等要求;观测技术与质量;物性参数测
14、定要求等;g)工作部署:工作各阶段的安排、时间分配及主要时间节点;h)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阐述人员安排、仪器设备,保证野外工作质量、工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措施;i)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阐述资料整理、数据预处理方法及要求,资料处理、解译的方法及成果资料质量的保证措施;j)提交成果的内容及时间;k)经费预算;l)相关附图和附表。设计书审批与变更 5.5.1 设计书应由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组织批准或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施工。5.5.2 因客观条件的变化,无法按照设计书执行时,经过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组织批准或审批,根据实际条件对设计书进行调整。6 探测方法 方法选择 6.1.1 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
15、特征、调查规范、探测技术水平与可操作性,以及相关方法的成功应用案例,生态地质探测的主要探测方法有直流电法、电磁法、弹性波法、高精度磁法、高精度重力法、放射DB42/T 20112023 5 性测量法、测井法等。6.1.2 生态地质探测的探测方法、物性参数、常用仪器设备及适用范围见表 1。6.1.3 生态地质探测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探测。由于不同方法探测精度和深度不同,在同时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生态地质调查的探测时,应注意主次搭配。6.1.4 针对不同调查对象采用适当的具体探测方法,参见附录 A。表1 生态地质探测方法、物性参数、常用仪器设备和适用范围 序号 探测方法 物性参数 常用仪器设备 适用
16、范围 1 直流电法 电阻率、极化率 高密度电法、仪激电仪、多功能电法分布式采集工作站 地层结构(第四系覆盖层结构、厚度;风化层厚度、分布、垂直分带;古河道、古潜山、古冲积扇;基岩面埋深及起伏形态、基岩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地质环境、灾害(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岸、堤坝渗漏;采空区、地下洞穴;岩溶与土洞)。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岩性、埋深、厚度;含水破碎带)。2 电磁法 介电常数、电导率、电磁波速、吸收衰减系数 地质雷达仪、电导率成像系统(EH4)、瞬变电磁仪 地层结构(第四系覆盖层结构、厚度;风化层厚度、分布、垂直分带;基岩面埋深及起伏形态、基岩地层结构
17、)。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地质环境、灾害(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岸、堤坝渗漏;采空区、地下洞穴;岩溶与土洞)。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岩性、埋深、厚度;)。3 弹性波法 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浅层地震仪、面波仪、微动仪 地层结构(第四系覆盖层结构、厚度;风化层厚度、分布、垂直分带;古河道、古潜山、古冲积扇;基岩面埋深及起伏形态、基岩地层结构)。4 测井法 电阻率、介电常数、电位、电磁波速、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等 全波列测井、弹性波测井、电磁波测井、井中雷达 地层结构(第四系覆盖层结构、厚度;风化层厚度、垂直分带;古河道、古潜山、古冲积扇;基
18、岩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地质环境、灾害(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岸;采空区、地下洞穴;岩溶与土洞)。5 高精度磁法 剩磁、磁化率 质子磁力仪 地层结构(基岩面埋深及起伏形态、基岩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地质环境、灾害(采空区、地下洞穴;岩溶与土洞)。6 高精度重力法 密度 高精度重力仪 地层结构(基岩面埋深及起伏形态、基岩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地质环境、灾害(采空区、地下洞穴;岩溶与土洞)。7 放射性测量法 伽玛照射量、氡气浓度 伽玛射线测量仪、氡测量仪 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地质环境
19、、灾害(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采空区、地下洞穴;岩溶与土洞)。DB42/T 20112023 6 直流电法 6.2.1 适用条件 直流电法的适用条件:a)目标体与周围地层存在明显电阻率或极化率等物性差异;b)具备必要的接地条件;c)目标体以上地层无低阻屏蔽层。6.2.2 测线测点布置和测量 直流电法测线测点布置和测量布应符合下列要求:a)确定测区范围时应考虑地形、地貌,兼顾施测方便,力求资料完整和测区边界规则;b)测网的覆盖范围要涵盖整个调查区,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向调查区周边延伸,以了解调查区外围的状况,保证有足够的背景场衬托异常,保证异常的完整性;c)测线布置尽可能采用网格状方式布
20、置,测线应尽量平行和垂直于目标物分布方向,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地形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d)测线宜采用直线布置,位置应尽量避免穿越河道、池塘等难以跨越的地方;e)结合探测区地貌以及生态地质可能分布深度的资料确定测线长度,方便野外探测设备的准备以及探测到目标物;f)直流电法应依据分辨率和探测深度确定合理的测点间距和电极间距;g)测线测点的测量应符合 GB/T 18314 或 GB/T 39399 的要求。6.2.3 常用装置 直流电法常用的装置有:对称四极装置、复合对称四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偶极剖面装置、中间梯度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装置(排列)。高密度电阻率法常用测量装置有温纳装置、斯伦贝谢
21、装置、二极装置及偶极装置。6.2.4 电极距 野外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a)电测深和电剖面法的最大供电电极距 AB 至少应为勘查目标物顶部埋深的 46 倍,测量电极距 MN 应不大于勘查目标物的顶部埋深。野外测定过程中,决定探测深度(z)的主要测定参数为:供电电极 A、B 之间的极距 L 和测量电极 M、N 之间极距 a,并与测定方式有关;b)高密度电法的电极距宜不大于 5 米。6.2.5 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量和记录测线的起止点和控制点坐标,并对测线附近的地形、地表建筑物等作适当描述。当地表高程差异明显,应测量各电极进行高程,进行地形校正;b)根据现场测量状况调整测
22、定参数,采集数据。测定时工作人员应注意屏幕上各电极间的通电反应,必要时调整测定参数重新测定;c)对于每个排列的观测,坏点总数不应超过测量总数的 l,对意外中断后的复测,应有不少于 2 个深度层的重测值;d)对二极和三极观测装置,应采集电压和电流值,数据处理时,应另行计算出视电阻率值;当远电极极距 OC 不满足 5 倍以上 OA 时,应在数据处理中进行远电极修正;DB42/T 20112023 7 e)现场观测时,应记录排列位置,并注明特殊环境因素的位置,同时应在草图上标明。6.2.6 数据处理和资料解译 6.2.6.1 直流电法探测的数据处理和资料解译,应符合 DZ/T 0070、DZ/T 0
23、073、DZ/T 0081 的要求。6.2.6.2 直流电法探测的数据处理、资料解译和综合分析应充分结合生态地质调查的要求进行,应符合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9)文件的规定。电磁法 6.3.1 方法选择 电磁法勘探可选用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电导率成像法(EH4)等。6.3.2 适用条件 电磁法的适用条件:a)被探测目的体或目的层与围岩之间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如介电常数、电导率、电磁波速、吸收衰减系数等的差异;b)被追踪地层应具有一定的厚度,被追踪地质体具有一定的规模;c)测区内没有较强的游散电流、大地电流或电磁干扰;d)被探测目的层或目的体位于探测盲区以下。6.3.3 测线
24、测点布置和测量 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同直流电法 6.2.2 中的 a)-e);b)电导率成像法和瞬变电磁法测线应在目标体有 5 个以上的探测测点。6.3.4 参数设置和数据采集 6.3.4.1 地质雷达法 6.3.4.1.1 参数设置 探测系统需设定的工作参数,包括:天线频率、时间采样间隔、时窗及叠加次数、滤波参数、增益参数、天线间距、天线移动间距等:a)天线频率:天线频率选择与目标体大小及所处深度有关。常见的天线频率有 25 MHz、40 MHz、100 MHz、200 MHz、500 MHz 和 1000 MHz 等可供选择。天线频率与探测目标大小和埋深之间存在相关的关系,建议在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2 2011-2023 生态地质探测技术规程 2011 2023 生态 地质 探测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