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2602-2024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pdf
《DB41 T 2602-2024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2602-2024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3.020 CCS P 56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6022024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 2024-02-01 发布 2024-05-01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6022024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2 5 现状调查与评价.2 6 生境修复.3 7 生物群落修复.4 8 施工组织设计.5 9 工程运行维护.6 10 设计文件编制.7 附录 A(资料性)常见水生动植物种类.8 附录 B(资料性)常见水生外来入侵物种.10 附录 C(资料性)常见耐水湿植物种类
2、.11 附录 D(资料性)设计文本编制提纲.12 DB41/T 2602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四川中科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中心、河南省生态环境技术中心、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牛贺道、冯光伟、侯晓辉、冯茜茜、朱子晗、赵廷华、陈继红、李金旺、王丽卿
3、、戚世森、高镜清、崔康成、徐吉平、张宏刚、杨敏敏、李中晖、谭周洋、严勇、李彬、周倩、吴彦峰、耿飞、赵通阳、丁玉、张晓林、闫洒洒、董楠、路忻、刘晓克、韩亚萍、刘智慧、李志豪、吕广阔、唐蓉、白建峰、刘江、王相谦、张银涛、张文科、赵红军。DB41/T 26022024 1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中现状调查与评价、生境修复、生物群落修复、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运行维护、设计文件编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天然湖泊、人工湖泊、具有湖泊特征的河道扩挖水域和水库浅水区的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
4、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5173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CJJ/T 54 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 HJ 710.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 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HJ 710.7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8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柱动物 HJ 710.12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水生维管植物 HJ 1296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 2005 人
5、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 17 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 SL 395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T 712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SL/T 793 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水生态系统修复 依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将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到良性可持续状态。底质 由于自然侵蚀、生物过程或废水排放,在湖底聚集的,其中可能含有有机物的沉积物。水环境容量 DB41/T 26022024 2 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生态清淤 一种采用环保作业方
6、式清除河湖污染底泥的清淤措施。底质改良 对底质采取翻耕、换填土料、消除动植物病原体、改善酸碱度、调配有益微生物菌种和微量元素等措施。4 总体要求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综合规划、自然保护地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应以现状调查与评价为基础,分析确定湖泊功能需求,提出修复目标和总体方案。修复目标的确定应以满足功能需求为根本,以有效改善湖泊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构建健康湖泊水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宜选择生态水位、水质指标、修复面积、生境质量、生物完整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作为主要修复指标。工程设计应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协调防
7、洪、除涝、航运、供水、渔业、生态、景观、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需求,并优先保障防洪、除涝安全。工程设计应利用生态学原理,遵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湖泊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重叠的区域应以隔离防护、封育、自然恢复等保护措施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措施。湖泊应进行分区修复设计。根据湖底地形、底质、水深、污染物分布、生态状况、湖岸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提出分区重点措施和实施时序。5 现状调查与评价 现状调查 5.1.1 调查范围 湖泊管理范围或历史最高水位以内区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外延。5.1.2 调查方式 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为主,可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进行调查,必要时可进行抽样检测或长时序定
8、点监测。5.1.3 基本情况调查 5.1.3.1 调查流域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植被、气候气象等湖泊自然地理情况。5.1.3.2 调查区域经济状况、人口、土地利用类型、自然资源开发情况、工程设施等经济社会状况。5.1.3.3 调查湖泊面积、形态、深度、容积、湖底地形、缓冲带等湖泊物理形态特征。5.1.3.4 调查湖泊水系、水位、水量、水温、洪水、水资源利用等湖泊水文水资源条件。5.1.4 水环境调查 DB41/T 26022024 3 5.1.4.1 查明湖泊水系水质现状、富营养化状态、水功能区划等湖泊水质状况。5.1.4.2 查明入湖河流、排污口、雨水口等污染来源,以及主要污染物种类
9、与含量。5.1.4.3 查明污染底泥厚度、污染物种类、污染物含量与分布等湖泊底质污染状况。5.1.5 水生态调查 5.1.5.1 应查明生态本底状况,主要调查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大型底栖动物、浮游生物、鱼类和鸟类等生物的数量、群落、分布等。5.1.5.2 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大型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的调查点位、调查频次、调查时间和观测方法应分别符合 HJ 710.12、HJ 710.1、HJ 710.8、HJ 710.7 和 HJ 710.4 的相关规定。5.1.5.3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调查点位、调查频次、调查时间和观测方法应分别符合 SC/T 9402 和HJ 1296 的相关规定。评价
10、与诊断 5.2.1 水环境状况 应分析主要污染物负荷、水环境容量、水动力条件和水源条件等因素,重点评价湖泊水质类别、水质达标情况和营养状态。水环境容量计算应符合GB/T 25173的相关规定,湖泊水质类别、营养状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应符合SL 395的相关规定。5.2.2 水生态状况 应结合湖泊历史演变情况,评估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受损范围、受损程度、主要胁迫因子,评估方法与指标应符合SL/T 793的相关规定。5.2.3 问题诊断 应根据现状调查和评价结果,提出湖泊水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6 生境修复 地形地貌与底质修复 6.1.1 湖底地形改造可采用生态清淤、地形
11、平整、深潭浅滩营造、生态岛构建等措施。湖底底质改良可采用翻耕、换填土料、添加营养元素等措施。6.1.2 岸缘修复应优先采用草皮、连锁砖、生态混凝土、格宾石笼等生态护岸型式。6.1.3 需营造水鸟栖息地时,应根据目标水鸟的生活习性设置生态岛、浅滩湿地,并于周边人类活动频繁区域设置隔离带。6.1.4 湖底存在污染底泥时,应采用生态清淤、覆盖、固化、生物修复等治理措施。6.1.5 生态清淤范围应综合考虑底泥污染分布、岸缘稳定、生境需求等因素确定,清淤深度应根据底泥污染垂直分布情况确定。水质维护与改善 6.2.1 应基于湖泊水环境容量分析,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保障湖泊水质目标,防止富营养化。6.2.2
12、 对污水直排口应予以封堵或截流至周边污水管网。对取得排污许可的排污口出水宜采取生物塘、跌水、人工湿地等净化措施。6.2.3 入湖水质不满足要求的河流应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河流入湖口宜采取生态湿地、植物拦截等DB41/T 26022024 4 净化措施。6.2.4 城市区域的湖泊,初期雨水直接入湖时,宜采用人工湿地、生物塘等拦截净化措施,并符合 HJ 2005 和 CJJ/T 54 的相关规定。6.2.5 宜在缓冲带区域设置生态拦截沟、下凹绿地、生物滞留带等净化措施削减面源污染。6.2.6 宜采用设置防风浪围隔、控制外源浮游植物输入、调控水位等措施改善水下光照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生态水量与生态
13、补水 6.3.1 应保障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应符合 SL/T 712 的相关规定。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不足时应优化水资源配置,必要时应进行生态补水。6.3.2 生态补水应优先利用当地地表水水源。当地地表水水源难以满足要求的,宜利用再生水或引调客水。6.3.3 补水水源水质不宜低于湖泊水质目标。水源水质较差时,应在分析湖泊水环境容量基础上,确定是否采取水质净化措施。6.3.4 生态补水量、频次和时间应综合分析湖泊水质变化特征、生物需水量和需水过程、蒸发渗漏量、景观效果等因素确定。6.3.5 根据不同湖泊类型,应因地制宜选择闸、坝、堰等构筑物,采取疏通流路、控制流量、联合调度等措
14、施,保障湖泊水位和水量需求。水动力改善 6.4.1 湖泊宜进行水动力数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水动力改善措施。6.4.2 改善水体流动性应优先采用水系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式,辅助采用调整进水出水量、强制局部水体流动等措施。6.4.3 对天然湖泊,宜采用增加湖泊进水与出水流道、湖内部水下暗流道、适时进退水等措施。6.4.4 对人工湖泊,应合理设置湖泊的外部进水与出水流道、内部的岛屿及分区连通流道。6.4.5 对湖泊中水体流动性差、易发生水华的局部区域,可采取曝气复氧、机械推流、生态浮床等措施。7 生物群落修复 一般规定 7.1.1 水生植物种植范围应保障湖泊进水、出水流道的行洪能力和行船空间。7.
15、1.2 水生动植物应以乡土种类为主,不应引入外来入侵物种。常见水生动植物种类见附录 A,常见水生外来入侵物种见附录 B。水生植物群落修复 7.2.1 应优先选择净化能力强,具有耐污性、抗病性、抗寒性等抗逆性植物,以多年生种类为主。7.2.2 挺水植物群落修复常用于水深小于 80 cm 的水域,覆盖度宜为自然岸线长度的 30%60%。7.2.3 浮叶植物群落修复常用于水深 60 cm150 cm 的水域,覆盖度应根据湖泊类型、湖泊历史生态状况、景观需求等综合确定。7.2.4 沉水植物群落修复宜选择水深与透明度比小于 2、风浪扰动较小的水域,覆盖度宜为 50%70%。7.2.5 水生植物种植区域的
16、湖底沉积土厚度不宜小于 30 cm。DB41/T 26022024 5 水生动物群落修复 7.3.1 水生动物群落修复包括鱼类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浮游动物群落。7.3.2 富营养程度较低、藻类主要由小型藻组成的湖泊宜提高肉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的比例和生物量。7.3.3 富营养程度较高、藻类主要由丝状藻、蓝藻等大型藻组成的湖泊宜提高滤食性鱼类比例和生物量,滤食性鱼类密度宜为每立方米水体 40 g50 g。7.3.4 鱼类宜投放体长 5 cm15 cm 幼苗或体重 150 g450 g 种苗。7.3.5 底栖动物群落修复应主要提高滤食、刮食能力强的腹足类、双壳类生物量。腹足类、双壳类应分别投放体
17、重大于 5 g、50 g 幼苗,投放水域应满足水深小于 3 m 且湖底溶解氧浓度大于 4 mg/L,投放密度应根据现状群落结构及生境状况确定。7.3.6 浮游动物群落修复主要投放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宜投放 3 mm5 mm 个体,投放密度宜大于每立方米水体 50 个。缓冲带植物群落修复 7.4.1 缓冲带宽度应在综合分析湖泊水体规模、岸缘物理特征、生物物种情况和可用空间的基础上确定。有堤防的缓冲带可取至堤防背水侧管理范围。无堤防的缓冲带,用于维持草本植物多样性时可取 12 m60 m,维持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多样性时可取 15 m60 m,维持鸟类多样性时可取 30 m400 m,偏重防治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2602-2024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 2602 2024 湖泊 水生 系统 修复 工程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