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 T 2117-2023 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
《DB35 T 2117-2023 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5 T 2117-2023 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CCS B 16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21172023 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woody edible fungi 2023-06-19 发布 2023-09-19 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5/T 2117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防控原则.2 5 农业防控.2 6 物理防控.5 7 化学防控.5 8 防控档案.6 附录 A(资料性)食用菌生产上登记允许使
2、用的农药和常见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7 附录 B(资料性)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档案记录事项.12 参考文献.13 DB35/T 2117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福建成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屏南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建宁日鑫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福泉、庄学东、陈剑侠、肖淑霞、黄志龙、吴敏文、杨永彬、雷银
3、清、郑峻、周修赵、杨建木、陈仁财、李昕霖、汤坤鹏、赖淑芳、施乐乐、黄蓉梅、陈星杭、许梅榕、董贵发。DB35/T 21172023 1 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控原则,规定了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的操作方法和要求,描述了防控档案的溯源内容。本文件未涉及生物防控方面的技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设施菇棚(房)栽培茶树菇、秀珍菇、香菇、银耳、毛木耳、平菇、滑菇、猴头菇等木生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黑木耳、灵芝、长根菇、大杯蕈及工厂化栽培的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鹿茸菇等木生食用菌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
4、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0.1 压力容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1886.2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24689.2 植物保护机械 杀虫灯 GB/T 24689.4 植物保护机械 诱虫板 NY/T 119 饲料原料 小麦麸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
5、术规程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B/T 34001 太阳能杀虫灯通用技术条件 DB35/T 1312 食用菌栽培原料 棉籽壳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木生食用菌 wood-rotting edible mushroom 自然生长在木本植物残体上可引起木材腐烂的可食用大型真菌。注: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多数是木生食用菌,如香菇、杏鲍菇、茶树菇、猴头菇、秀珍菇、平菇、银耳、毛木耳、黑木耳、滑菇、金针菇、真姬菇、鹿茸菇等。来源:DB35/T 12002011,3
6、.1,有修改 DB35/T 21172023 2 农业防控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在食用菌生产工艺流程的各环节,通过规范生产管理技术行为,创造适宜食用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与传播的条件,预防和控制病、虫发生与危害的方法。物理防控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hysical 在食用菌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环节,通过设置缓冲道,安装防虫网,悬挂杀虫灯和诱虫板等措施阻隔或诱杀害虫的方法。化学防控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emical 采用化学药剂对生产环境进行消杀,对生
7、产过程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综合防控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在食用菌生产全过程,采用农业防控(3.2)、物理防控(3.3)、化学防控(3.4)等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发生与危害的组合性技术方法。4 防控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针,以农业防控为基础,配套物理防控措施,辅以化学药剂等化学防控手段,综合预防和控制食用菌病、虫和螨害的发生与危害。5 农业防控 通用要求 5.1.1 产地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用电方便的场所。环境条件、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5.1.2 功能区布局 根据场
8、地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人流与物流、洁净区和非洁净区应严格分开与隔离;堆料、发酵、制种、培养基制作、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及出菇等各生产环节功能区应合理分区。菇场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应符合NY/T 2375的规定。5.1.3 环境卫生管理 应包含以下内容:做好生产场所及周围环境卫生,保持栽培场地内外及厂区内整洁;做到生产区域周围排水沟通畅和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废弃物、杂物、废菌袋等,并运离生产场所;及时将污染菌袋和废菌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季节安排 季节性生产应根据栽培食用菌的种类和品种的适温性,合理安排生产接种时间、出菇时间。DB35/T 21172023 3 菌种选用 菌种质量应
9、符合NY/T 1742的规定。应使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选用种性纯正、菌龄适宜、菌丝健壮、无病虫污染的优质菌种。宜选用菌丝长满后5 d10 d的固体菌种(银耳菌种除外)或培养5 d7 d的液体菌种。原辅料要求 5.4.1 原辅材料质量应新鲜、无杂物、无霉变、无虫蛀、无异味、无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污染物限值应符合 NY/T 391 的规定。棉籽壳应符合 DB35/T 1312 的规定。麦麸应符合 NY/T 119 的规定。轻质碳酸钙应符合 GB 1886.214 的要求。石膏应符合 GB/T 5483 的规定。5.4.2 原辅材料存放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干燥,并注意通风换气,防止发生螨害、虫害和霉烂
10、变质。5.4.3 需要对木屑等原料进行堆制、发酵处理的,应按照生产品种的实际要求进行处理。木屑、甘蔗渣等主料使用前应过筛。5.4.4 生产用水应符合 GB 5749 的要求。化学添加剂使用应符合 NY 50992002 中附录 A 的要求。培养基制作 5.5.1 配方 根据栽培食用菌品种,选用已优化的培养基配方。5.5.2 拌料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称取各种原、辅料。宜采用三级拌料,一级拌料干料混合10 min15 min后加水再搅拌30 min;二级拌料加水搅拌20 min30 min;三级拌料搅拌20 min30 min,直至将原辅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根据栽培品种调节合适的含水量与pH值。
11、5.5.3 装料 根据栽培品种与生产模式,采用适宜的栽培容器。袋式栽培的,应选用质量好、厚度大于0.04 m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拌料后应及时进行装料,装料应密实适中,松紧适度。需要打通气孔的,通气孔应保持完整。5.5.4 灭菌 装料后应及时灭菌,灭菌按照NY/T 528规定的操作要求执行。使用的压力容器应符合GB/T 150.1的规定。常压灭菌,应在3 h4 h内升温至100,排尽冷空气后,维持16 h20 h。灭菌数量较大时,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高压灭菌,按栽培食用菌种类、菌袋(瓶)容量,优化灭菌程序指标设定,一般升温至100 105 维持60 min,115 维持20 min30 m
12、in,121 123 维持120 min180 min。接种要求 5.6.1 场所净化 接种场所在每次使用前后,应做好清理和清洁工作,排除废气和清理废物,并定期进行消毒、检测洁净度,定期更换消毒剂与清洗更换过滤网。消毒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DB35/T 21172023 4 工厂化生产工艺的条件下,缓冲间、冷却间、待接种间等区间的净化等级要求十万级,接种间万级,层流罩下方接种操作区域千级至百级。5.6.2 接种要求 接种应在超净工作台、接种箱或接种室等净化空间进行,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要求进行接种。接种时,不宜使用电风扇吹风。菌种、接种器具、接种人员的衣物和手应严格消毒。固体
13、菌种接种,菌种块应成块分布在培养料表面,并让部分菌种碎粒进入预留孔洞中,接种量为被接种培养料干料重的2%5%。液体菌种接种,每袋(瓶)接种20 mL35 mL。菌丝培养 5.7.1 培养场所要求 培养场所要求干净卫生,且通风、避光、保温条件良好。培养场所应配备温控、空气交换、空气循环系统和照明等设备设施。层架培养的,培养架底层离地面20 cm30 cm,顶层距屋顶80 cm100 cm。5.7.2 培养要求 根据栽培品种,控制温、湿、光、气四个生长环境因子处于最佳条件。培养场所温度宜控制在低于所培养食用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 6,培养料内最高温度不应超过所培养食用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料温过
14、高时,应调低培养室温度。没有控温设备的,应采取疏散、通风等降温措施。培养场所空气相对湿度应低于70%,并要定期通风换气,CO2浓度宜控制在0.5%以下。黑暗条件下培养。杂菌检查 接种后5 d7 d应开始排查栽培袋(瓶)杂菌。此后,每隔7 d10 d再检查12次。应及时将污染菌袋或菌瓶(若分生孢子形成并已裸露,应用湿布包裹感染部位)小心移出培养场所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出菇管理 应根据栽培品种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将温度、湿度、二氧碳浓度和光照强度调节至适宜范围。注意菇棚(房)的合理通风换气,保持菇棚(房)空气清新。工厂化栽培的,应根据栽培品种选用合适的光源,并根据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采用适宜光照强度
15、、时长和次数。人员进出菇棚(房)应随手关门。应及时将被杂菌感染的栽培袋(瓶)或子实体及疏除的菇蕾移出菇棚(房)。多潮采收的种类,每潮菇采收后应及时清理培养料表面的子实体残留,并清洁菇棚(房)。采后清理 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应及时将菌袋(瓶)移出菇棚(房),妥善处理菌渣;并及时清理、清洁出菇棚(房)。夏季空闲期可封棚高温闷棚10 d15 d,随后通风,或将菇棚上面塑料布和覆盖物去掉,利用太阳光暴晒消毒。轮作栽培 季节性栽培的,合理安排不同食用菌种类进行轮作栽培;或利用水稻栽培后的闲置田块进行“稻菌”轮作栽培,改善生产环境。DB35/T 21172023 5 6 物理防控 通用要求 季节性栽培的,菇
16、棚(房)应具有遮阳、遮雨、通风等条件,且能密闭进行消毒;工厂化周年栽培的,菇房应具有通风、控温、控湿、控光条件。应设置缓冲通道、安装防虫网、悬挂杀虫灯与诱虫板等,通过多项措施进行组合防控。缓冲通道隔离 培养和出菇棚(房)应设置缓冲通道,在菇棚(房)入口处采用黑色塑料膜或遮阳网与支架搭建缓冲通道,缓冲通道长约300 cm,宽200 cm300 cm,高约200 cm,通道进口应安装正压风机,风机动力以能形成正压风为宜。防虫网阻隔 培养和出菇棚(房)的缓冲通道进口,菇棚(房)门、窗及进气口、排气口均应安装防虫网,防虫网网眼密度选用4060目为宜。防虫网的设计安装与维护参见GB/T 19791的规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5 2117-2023 木生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117 2023 食用菌 病虫害 综合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