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pdf
《DB11 T 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 T 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pdf(4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1 CCS B 60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pecial forest resources inventory 2023-12-25 发布 2024-04-01 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11/T 22012023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1 5 前期准备.3 6 区划调绘.4 7 小班调查.6 8 抽样调查.9 9 质量管理.10 10 统计制图.10 11 调查成果.1
2、1 附录 A(规范性)主要调查因子技术要求.13 附录 B(规范性)调查表.28 附录 C(规范性)调查方法.32 附录 D(规范性)蓄积量抽样调查.40 附录 E(资料性)北京市水库等级名录.44 参考文献.45 DB11/T 2201202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规划和资源监测中心(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林之源(北京)林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
3、草人:赖光辉、杜鹏志、吴琼、张连金、狄文彬、杨洋、刘进祖、蒋薇、常宝成、沈泉林、张瑞国、李广会、张楠、周泽圆、李菲菲、周泽宇、康瑶瑶、温智勇、高永龙、张一鸣、于涛、周彩玲、王欢、李立存、倪雪楠、张京辉、王天罡、李博瑶、王茜、马俊丽、薛康、李伟、李瑞生、李勇、吕康梅、张峰、周卫平、张宁、张丽华、杨春欣、周珊、张莹、戴娜、张恒、史少维、孙海宁、戴日新、韦艳葵、贾红波、顿媛媛、洪伟。DB11/T 22012023 1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资源专项调查的总体要求、前期准备、区划调绘、小班调查、抽样调查、质量管理、统计制图和调查成果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森林资源
4、专项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 38590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LY/T 1821 林业地图图式 TD/T 1055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26424、GB/T 3859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植被总覆盖度 vegetation coverage 乔灌草植被覆盖土地的程度,以小班内乔木、灌木、
5、草本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小班面积之比表示。3.2 裸岩率 bare rock rate 林地小班内裸露岩石遮盖地表面积与小班总面积之比。4 总体要求 4.1 调查目的 为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修复,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及园林绿化发展规划编制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4.2 调查任务 定期调查森林、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反映森林资源的结构特征及功能状况。4.3 调查范围 全市域行政范围,重点是林地范围。4.4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各类林地、森林的面积;b)各类林木、森林的蓄积(含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c)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d)森林经
6、营条件、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DB11/T 22012023 2 4.5 调查周期 每五年一次。4.6 精度要求 4.6.1 允许误差等级 主要小班调查因子允许误差分为A、B、C三个等级:a)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和经营强度高的区级行政单位,商品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A”;b)一般区级行政单位的商品林小班、所有单位林地保护等级为(地方)一般保护公益林的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B”;c)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林地保护等级为国家级公益林、(地方)重点保护公益林的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C”。4.6.2 允许误差要求 权属、地类、植被覆盖类型、林种、起源、龄组等定性调查因子应准确,主要定量调查因子各等级的允许
7、误差见表1。表1 主要小班调查因子允许误差等级表 调查因子 允许误差等级 A 级 B 级 C 级 小班面积 5%5%5%平均胸径 5%10%15%平均树高 5%10%15%平均优势高 5%10%15%平均年龄 10%15%20%郁闭度 5%10%15%植被总覆盖度 5%10%15%每公顷株数 5%10%15%每公顷断面积 5%10%15%每公顷蓄积量 15%20%25%每公顷生物量 15%20%25%每公顷碳储量 15%20%25%4.6.3 最小图斑面积 最小图斑面积为0.04 hm2。4.6.4 其他要求 调查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面积:单位为公顷(hm2),保留2位小数;b)海拔高度:
8、单位为米(m),保留整数;c)坡度:单位为度(),保留整数;d)裸岩率:用百分数表示,保留整数;e)土壤厚度:单位为厘米(cm),保留整数,厚土均记为60 cm;f)腐殖质厚度、枯枝落叶厚度:单位为厘米(cm),保留整数;g)植被总覆盖度、灌草总覆盖度、灌木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保留整数;h)平均胸径、平均地径:单位为厘米(cm),保留1位小数;i)平均树高、平均优势高:单位为米(m),保留到0.5 m;j)灌木草本平均高:单位为米(m),保留1位小数;k)郁闭度:保留2位小数,取值范围0.101.00;l)林分密度、造林密度:单位为每公顷株数(株/hm2),保留整数;m)株行距:单位为米(m
9、),保留到0.5 m;n)林分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m3),保留1位小数;DB11/T 22012023 3 o)林分生物量:单位为吨(t),保留1位小数;p)林分碳储量:单位为吨(t),保留1位小数。5 前期准备 5.1 方案细则准备 5.1.1 编制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任务、调查方法、工作组织、调查成果、保障措施等。5.1.2 制定技术细则 根据工作方案制定技术细则,对调整变化内容以及上期技术细则中未涉及、应细化、应特别说明的情况进行补充。5.2 技术资料准备 5.2.1 调查用图准备 5.2.1.1 地形图与影像资料 地形图、遥感影像资料要求如下:a)采用“2000国
10、家大地坐标系”,应符合TD/T 1055的规定;b)采用最新版不小于110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c)采用当年或上一年度69月时相空间分辨率优于1 m的遥感影像。5.2.1.2 外业调查底图 以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结合上一年度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统一制作调查底图,并共享遥感影像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5.2.2 调查用表准备 调查用表主要包括:a)遥感影像目视判读解译标志表;b)立木材积表等林业数表;c)小班调查表等外业调查记录表。5.2.3 其他资料准备 其他资料主要包括:a)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资料;b)上期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成果资料;c)上一年度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成果资料;d)近年
11、各类林业经营管理资料等。5.3 设备装备准备 5.3.1 调查设备 GNSS 定位设备、照相机、数据采集器、罗盘仪、花杆、角规、测高器、测绳、皮尺、测树围尺、砍刀等调查工具,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管理的软硬件。5.3.2 外业装备 野外服装、防护用品、应急药品等劳保用品以及专业工具包。5.4 技术培训 5.4.1 培训内容 在开展调查工作前,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内外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除学习有关文件、技术细则DB11/T 22012023 4 及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以下项目:a)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的识别、判读;b)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室内判读与室外调查或复核;c)地类图斑融合及变化图斑举证要求和方
12、法;d)小班调查方法与调查因子记载;e)角规测树训练;f)标准地、样地或样圆测设及调查训练;g)目测练习;h)调查工具、调查用表的使用;i)数据采集软件的使用等。5.4.2 培训要求 培训要求主要包括:a)根据工作方案和技术细则开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外业实践为主的方法进行,通过培训掌握调查内外业工作流程及技术要求;b)外业培训应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其中目测练习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林分,设置标准地,组织调查人员对调查因子等内容进行目测练习。目测总项次中80%以上项次的误差达到允许范围内的为合格。只有目测合格者才能允许目测相关调查因子,否则应使用角规、标准地或样圆等方法加大实
13、测比例进行小班调查;c)培训练习结束后,应进行技术考核及分工组调查实习,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外业调查工作。各调查工组原则上完成1个村的调查实习任务,包括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6 区划调绘 6.1 区划系统 6.1.1 区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 以区级行政辖区为基本调查单位,分为区级、乡镇级、村级、小班级共4级区划系统。6.1.2 森林经营单位区划系统 森林经营单位区划系统有两种类型:a)以林场为基本调查单位,分为林场级、分场级、林班级、小班级共4级区划系统;b)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基本调查单位,分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级、功能区(景区)级、林班级、小班级,共4级区划系统。6.2 区划界线与标志
14、 区划界线与标志要求如下:a)以最新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确定的调查界线为准,调整原有界线;b)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管理单位应在境界线上竖立不同的标牌、标桩等标志。6.3 林班区划 6.3.1 区划原则 林班区划原则如下:a)各区乡镇以村为林班,村界为林班界;b)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林班区划根据大的山脊、沟谷等明显的自然地形,用自然区划或综合区划方法确定林班。地形平坦、地物点不明显的平原地区,可采用人工区划法来确定林班。6.3.2 区划面积 林班面积宜为100 hm2200 hm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公益林区的林班面积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DB11/T 220
15、12023 5 6.4 小班区划 6.4.1 区划方法 小班区划方法分自然区划、人工区划、综合区划3种:a)自然区划:是以自然界线及永久性标志,如河流、沟谷、山脊、分水岭及道路等作为小班线划分小班的方法;b)人工区划:是以方形或矩形进行人工区划,小班的形状呈较为规整的图形,小班线需用人工划开;c)综合区划:自然区划与人工区划两种方法的综合。6.4.2 林地小班划分条件 林地小班划分宜采用自然区划方法,应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需要,且满足下列基本条件:a)权属不同;b)森林类别及林种(亚林种)不同;c)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d)林业工程类别不同;e)植被覆盖类型不同
16、;f)起源不同;g)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h)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i)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 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j)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6.4.3 林地外小班划分要求 国土调查林地外小班划分要求如下:a)根据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划分;b)小班不应跨地貌;c)小班不应跨村界;d)林地外的森林小班参照 6.4.2 划分,小班界线宜以国土变更调查的图斑界线为准,实地调查认定地类不一致的图斑,植被覆盖类型为乔木林面积超过 0.04 hm2的应实地举证。6.4.4 小班重新划分条件 森林资源调查时,宜沿用原有小班界线。上期
17、划分不合理或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界线发生变化的小班,应依据林地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区划。6.4.5 小班面积 小班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a)林地小班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依据林种、绘制基本图所用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b)林地小班划分的最小面积为 0.04 hm2,最大面积不超过 25 hm2;c)林地外的非森林小班面积不限,以国土调查图斑为准。6.4.6 小班编号 在图上以村(林班)为单位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编号。6.5 小班调绘 6.5.1 调绘方法 利用调查底图,按照小班划分条件,在室内或赴现地进行小班勾绘,编写小班号,为外业调查提供完整的图面资料。小班调绘应依据现有图面资料的类型,采用
18、相应小班调绘方法。调绘方法按照GB/T 26424执行。DB11/T 22012023 6 6.5.2 小班室内勾绘 地形图与遥感正射影像配合使用,根据建立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及造林设计图、竣工图等相关资料,在计算机屏幕上放大至合适视野比例进行小班勾绘,形成外业小班调查基础数据。小班边界线与遥感影像上同名地物的偏移小于4个像元。对于宽度8 m的线状地物(包括林带、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等)应形成面状小班。6.5.3 小班现地调绘 调查技术人员应携带调查底图对小班边界线进行现地核对,对勾绘不合理或因经营等活动使小班地类、边界发生变化的应进行现场调绘或修正。7 小班调查 7.1 调查对
19、象 最新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确定的林地资源及林地外的林木资源。7.2 调查因子 小班调查因子主要包括定性因子和定量因子两大类:a)定性因子:包括地类、植被覆盖类型、权属、林种、起源、优势树种、龄组、林地保护等级、立地类型、经营措施类型、公益林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森林健康等级等;b)定量因子:包括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优势高、郁闭度、植被总覆盖度、每公顷株数、每公顷断面积、每公顷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等。7.3 调查方法 包括实测法、遥感估测法、目测法3类,其中实测法又分样木实测法、角规样地实测法、方形样地实测法、带状样地实测法4种(见附录D)。对定性因子的调查宜采用目测法,
20、对定量因子的调查宜采用实测法和遥感估测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调查结果应符合4.6规定的精度要求。7.4 调查因子记载 7.4.1 不同小班调查因子 按植被覆盖类型调查记载不同小班调查因子(见A.31)。7.4.2 小班基本调查项目 按照表B.1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空间位置:记载小班所在的区、乡镇(街道、林场)、村(林班)、原小班号和本期小班号。面积:由数据采集软件自动计算,单位为 hm2,保留 2 位小数。土地利用类型(简称地类):参照国土调查及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按现地实际情况调查确定。林地、草地和湿地小班的地类,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填写到三级地类;不符合林地、草地和湿地划分标准的,按实地
21、调查结果确定一级地类(见 A.1)。前期地类:转抄上一期森林资源专项调查该小班所属地类。地类变化原因:对于前后期发生变化的小班,要求调查地类变化原因,用代码记载(见 A.2)。植被覆盖类型:根据小班的乔、灌、草植被覆盖状况,按面积优势法确定,用代码记载(见 A.3)。林地保护等级:对于落在林地范围内的小班,参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确定林地保护等级,用代码记载(见 A.4)。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确定小班所在土地的权属,用代码记载(见 A.15)。海拔:调查小班的平均海拔高度,单位为 m,保留整数。DB11/T 22012023 7 地貌:按大地形确定小班所在的地貌,用代码记载(见 A.5)。
22、坡度:按等高线垂直方向测定小班平均坡度,保留整数。坡向、坡位:按中地形调查确定小班坡面朝向和小班所在坡位,用代码记载(见 A.5)。裸岩率:用百分数记载,保留整数。土壤名称:调查小班的土壤类型,用代码记载(见 A.5)。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枯枝落叶厚度:调查小班的土层、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层厚度,单位为 cm,保留整数。土壤质地、土壤侵蚀程度、母质风化状况:用代码记载(见 A.5)。立地类型:按地貌分,用代码记载(见 A.6、A.7)。前期经营措施类型:记载调查间隔期内(近 5 年)已实施的主要经营措施,用代码记载(见A.8)。经营措施类型:根据资源现状判断所需经营措施类型,用代码记载(见 A
23、.8)。森林类别:按主导功能的不同确定小班森林类别,用代码(林种分类代码的前 1 位)记载(见A.9)。公益林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根据现有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资料确定,用代码记载(见A.10、A.11)。生态重要性等级、生态脆弱性等级:用代码记载(见 A.12、A.13)。林种:确定林种和亚林种,用代码记载(见 A.14)。植被总覆盖度:用百分数记载,保留整数。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确定小班林木权属,用代码记载(见 A.15)。森林健康等级:按评定标准调查确定森林健康等级,用代码记载(见 A.30)。小班照片:拍摄反映小班现状的照片,并作好唯一标识的编号。调查员单位:记载调查员所在单位名称
24、。调查员姓名:记载调查员本人姓名。调查时间:记载小班调查时的年、月、日。7.4.3 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小班调查项目 按照表B.2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优势树种:调查确定优势树种(组),按树种(组)记载优势树种名称(见 A.16)。起源:调查确定起源,用代码记载(见 A.17)。树种组成:按十分法调查记载,树种组成不到 5%的不记载,树种组成占 5%9%的按 1 成记载。如 1 号小班杨树蓄积占 79%,刺槐蓄积占 21%,记载为 8 杨 2 刺;2 号小班侧柏株数占 95%,黄栌株数占 5%,记载为 9 侧柏 1 黄栌;3 号小班侧柏株数占 96%,黄栌株数占 4%,记载为 10 侧柏
25、等。造林年度:按初始造林的实际年度填写。平均年龄:调查记载主林层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人工林按造林年度加苗龄计算;天然林由林分优势树种的平均木年龄确定。林龄组:根据平均年龄与起源确定龄组,用代码记载(见 A.18)。平均胸径:一般用样地(方形或带状)数据采用平方平均法推算,单位为 cm,保留 1 位小数。DB11/T 22012023 8 平均树高:调查记载优势树种的平均树高,一般在样地范围内选取与平均胸径最接近的 35株(纯林选 3 株,混交林选 4 或 5 株)树木,量测树高计算平均值,单位为 m,记载时保留到0.5 m。郁闭度:乔木林地、竹林地和疏林地小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标准地,可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 2201-2023 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技术规程 2201 2023 森林资源 专项 调查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