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 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pdf
《DB63 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3 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pdf(4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60 CCS D10 备案号: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 of 1:25000 geochemical survey for Qinghai Province 2021 - 08 - 18发布 2021 - 09 - 20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9362021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1 5 设计书编写.1 6 野外工作方法.3 7 野外样品加工.8 8 野外工作质
2、量检查.9 9 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10 10 数据处理与地球化学图件编制.15 11 异常查证与异常评价.18 12 成果报告编写.21 附录A (资料性) 野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点与航迹管理要求.23 附录B (规范性)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25 附录C (规范性) 采样点变更登记表.26 附录D (规范性) 样品交接清单.27 附录E (规范性)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样品登记表.28 附录F (规范性)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原始资料自(互)检记录表.29 附录G (规范性)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质量验收情况汇总表.30 附录H (规范性)
3、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野外观测部分)质量抽查记录表.31 附录I (规范性)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室内部分)质量抽查记录表.32 附录J (规范性)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加工质量抽查记录表.33 附录K (规范性) 航迹监控质量汇总表.34 附录L (规范性) 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35 参考文献.36 DB63/T 1936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娟、孙泽坤、李世
4、金、许光、谢海东、祁生胜、童海奎、朱建鹏、常革红、 马正婷、代岩 。 本文件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监督实施。 DB63/T 19362021 III 引 言 位于我省阿尔金、柴北缘及东昆仑等地区的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及干旱荒漠戈壁残山区,水系沉积 物元素异常流长偏短,1:50000地球化学普查不能满足地质找矿的需要。近年来,我省通过科技创新, 在柴达木盆地周缘通过开展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为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结合我省地球化学景观特点和地球化学工作规范要求,在全面分析总结近 年来我省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文件
5、。 DB63/T 19362021 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目的与任务、设计书编写、野外样品采集、野外样品加 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实验室样品制备、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数据处理与地球化学 图件编制、异常查证与评价、成果报告编写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干旱荒漠戈壁残山区等景观区的基岩出露区及浅覆盖区的 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中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4.1 目的与任务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以地质找矿为目的,针对一定目标
6、区域(成矿有利地区或成矿远景区), 查明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圈定并评价地球化学异常;优选找矿靶区,进行矿产 资源潜力评价;查明与成矿作用有关地层、岩体、构造破碎带等地球化学特征,为地质找矿提供成 矿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4.2 工作方法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残积物)为辅。在盆地周边、 山前地带等浅覆盖区,可利用机动采样钻开展土壤测量。 5 设计书编写 5.1 编写的准备工作 5.1.1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科研等资 料,并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掌握交通、生态环境及地球化学微景观特征。
7、5.1.2 根据测区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及科研等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分析测区开展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的地质工作依据及进一步的找矿前景。 5.1.3 在收集资料、野外实地踏勘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地球化学微景观区,确定野外采 样方法,提出测区切实可行的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实施方案,必要时进行方法试验。 DB63/T 19362021 2 5.1.4 收集测区内1:50000比例尺地形图,并投影放大为CGCS2000坐标系的1:25000比例尺地形 图。 5.1.5 制作精度大于5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 5.2 主要内容 5.2.1 绪言 主要包括: a) 项目概况包括但不
8、限于: 1) 任务来源; 2) 目标任务; 3) 工作量等。 b)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景观条件; c)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 5.2.2 地质矿产特征 主要内容包括: a) 地质特征; b) 地球物理特征; c) 地球化学特征; d) 遥感地质特征; e) 矿产特征。 5.2.3 工作部署及工作安排 主要内容包括: a) 技术路线; b) 总体工作部署; c) 具体工作布置; d) 工作进度安排。 5.2.4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5.2.4.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 主要包括: a)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要求: 1) 野外样品采集工作方法; 2) 样品加工处理方法与样品保管; 3
9、)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b) 样品分析测试及质量监控: 1) 测定元素、指标的选择; 2) 分析测试方法技术和质量要求; 3) 分析测试质量监控。 c) 数据处理及编图方法。 5.2.4.2 异常查证 DB63/T 19362021 3 包括异常查证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5.2.4.3 综合研究 包括综合异常认定及评序、查证异常筛选、成矿预测等。 5.2.5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 a) 组织管理; b) 人员组成、装备及保障; c) 质量保障措施; d) 安全保障措施。 5.2.6 绿色勘查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 b)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恢
10、复治理方案; c) 绿色勘查组织实施机构及保障措施; d) 绿色勘查工作技术、质量监控措施; e) 绿色勘查预期成效评估。 5.2.7 主要实物工作量 包括总工作量和年度工作量。 5.2.8 预期成果 主要内容包括: a) 总体成果; b) 年度预期成果。 5.2.9 经费预算 主要内容包括: a) 预算编制说明; b) 预算表。 5.2.10 附图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a) 地球化学微景观分区与工作部署图; b) 地质矿产图; c) 设计采样点位图。 5.3 设计变更 设计书应提交委托方审查通过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有较大变化时,应提出设计变更书面 申请,经委托方批复后实施。 6 野外工作
11、方法 DB63/T 19362021 4 6.1 工作方法选择 水系发育或较发育区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水系沉积物样品不能采集的地区开展以残积物为主 的土壤测量。 6.2 地球化学景观区划分 根据青海省地球化学景观分布图(图1)、地球化学景观区划分方案(表1)及地貌与二级景观 区的相对高差和切割深度对照表(表2)划分测区地球化学景观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测区实际合理 划分地球化学微景观。 表1 地球化学景观区划分方案 一级景观区 二级景观区 黄土覆盖景观区 山区、黄土区 高山峡谷景观区 极深切割区、超深切割区 高寒湖泊丘陵景观区 低山区、丘陵区 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景观区 深切割山区、中浅切割山区
12、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 残山区、剥蚀戈壁、风冲积戈壁 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景观区 深切割山区、中浅切割山区 堆积戈壁、沙漠景观区 表2 地貌与二级景观区的相对高差和切割深度对照表 地貌划分 景观划分 地貌与景观名称 相对高差 /m 切割深度/m 相对高差/m 切割程度 丘陵区 50 200 浅切割(500) 50 200 浅切割 低山区 200 中切割( 500 1000) 200 400 中浅切割 中山区 200 400 800 中切割 高山区 200 深切割(1000) 800 1200 深切割 极高山区 200 1200 极深切割 戈壁、平原区 50 50 50 6.3 采样点布设 6.3
13、.1 采样密度 基本采样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6点每平方千米32点,测区中较长的水系、重要成矿远景区、区 域化探和普查化探异常区可适当加密,采样困难的地区可适当放稀。可采区平均采样密度应大于或 等于每平方千米20点,放稀区采样密度大于或等于每平方千米16点;加密区采样密度大于或等于每 平方千米24点。 6.3.2 采样点布设原则 6.3.2.1 以1:50000地形图放大而成的1:25000地形图为底图,结合遥感影像图进行采样点布设。 DB63/ T 19362021 5 图1 青海省地球化学景观分布图 DB63/T 19362021 6 6.3.2.2 采样点应均匀布设,每个采样点应最大限度地控
14、制上游汇水域。 6.3.2.3 在1:25000地形图上以0.25 km 2 为基本采样单元,每个基本采样单元划分为4个小格(每 小格0.0625 km 2 ),每个小格内的样品数不超过2个,不得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6.3.2.4 采样点主要布设在一级水系沟口,当一级水系长度大于300m时,则应增加样点布设;二 级水系中布设控制点。采样点布置应以有效控制汇水面积为原则,水系最上游采样点控制面积应在 0.03125 km 2 0.0625km 2 范围内。 6.3.2.5 采样点布设应避开厂矿、村镇、公路等可能产生污染的部位,防止人为影响。 6.3.2.6 特殊景观区可采用组合布点等灵
15、活方式布设采样点。 6.4 野外采样 6.4.1 采样物质要求 6.4.1.1 采集的样品应最大限度代表汇水域的物质成分。样品成分以中粗粒砂等颗粒物质为主,应 注意排除有机质和风成物的干扰。 6.4.1.2 采样粒级宜采用-10目+60目粒级,局部地区采样粒级可根据勘查目标通过方法试验确 定。 6.4.2 样品采集 6.4.2.1 在主河道内或在多条紊流河道上,应在砾石成份复杂、颗粒大小混合部位采集样品。干沟 中应选择河流底部采集,有流水的河流中采样时宜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河道转弯内侧、大 石头背后处采样。样品应由采样点水系上下游约10m15m范围内3处以上多点采集组合。 6.4.2.2
16、 一级水系被风积物、草皮、碎石流覆盖地段,应下挖至冲积物层采样;当无法采集到水系 沉积物样品时,可在采样点上游汇水域内沟谷两侧大于25m间距均匀采集5个以上土壤样品组合成 一件样品代替。 6.4.2.3 特殊景观区采样应开展针对性研究,以保证样品代表性: a) 碎石流发育区:若碎石覆盖浅,采样时剔去沟中碎石后,在干沟底部或下部活动流水线采 集水系沉积物样品;若碎石覆盖厚,无采样介质时,在设计点位两侧山坡多点采集残积物 进行组合,从而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 b) 草皮封沟区:植被较发育、河谷不明显时,在根据微地形判定的流水线上穿过草皮采集古 河道粗细粒混合的冲洪积物样品,样品在设计点上下游10
17、m15m内多点采集组合而成;难 以采集水系沉积物时,在汇水域内多点采集残积物组合样品,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 6.4.3 样品重量 野外实地过筛后的样品重量应大于或等于500g。 6.4.4 样品编号 以测区为单元连续编号,以0.25km 2 为基本采样单元,采样单元编号由左至右、自上而下顺序为 1、2、3、4。在每个基本采样单元中划分为4个小格(每小格0.0625 km 2 ),标号顺序由左至右自上 而下为a、b、c、d,并以阿拉伯数字标注顺序号。 示例:在某测区内编号为3的采样大格中各采样点的编号如图2所示。 DB63/T 19362021 7 图2 基本采样单元样品编号方法 6.4.5 野
18、外采样定点 采样时使用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结合地形图、影像图定点(见附录A),定点误差应小于25m; 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定点前应进行误差校正和一致性试验。采样点应准确地标绘在野外工作手图 上。 6.4.6 样品标记 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明显标记,在无法留有标记时应留有证明到此采样的明显痕迹和记录,并在 记录卡中备注。 6.4.7 采样质量监控 6.4.7.1 航迹监控 航迹监控数据包括航迹数据和航迹图件。 6.4.7.2 照片监控 监控照片包括近景和远景两张照片。近景照片内容包括主采样点采样位置、样点标记、已编号 的样袋、显示采样点坐标等信息的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屏幕,远景照片内容为采样点汇水
19、域景观。 6.4.8 样品记录 6.4.8.1 采样记录卡填写 采样时应使用3H铅笔现场填写1:25000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卡(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记录样品编号、袋号及样品各种特征,地质、矿化和地貌及环境特征。记录卡填写内容要齐全、正 确,字迹工整、清洁,不得重抄、涂改,记录有误时可划掉原记录并在其上方填写正确文字。 6.4.8.2 采样点变更登记 采样时,因地形地物及通行条件的限制,不能到达设计样点,或设计点不尽合理而导致样点变 更,应填写采样点变更登记表(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做采样点变更登记,变更率应小于5%。 6.4.9 重复样采集 DB63/T 19362021 8 重复样作为衡
20、量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全过程的误差而设计,重复样应由不同组人员或质量检查人 员在同点不同时采集,重复采样数为总采样数的1%,每个测区应大于或等于30件。重复样点应均匀 分布在测区内。以原样和重复样分析结果为基础,以RD为标准,按式(1)计算相对双差。当 %50RD 为合格,重复样相对双差合格率应大于或等于85%。 .(1) 式中: RD原样分析结果与重复样分析结果的相对双差; A原样分析结果; B重复样分析结果。 6.4.10 野外工作整理 6.4.10.1 样品清点 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应清点样品,填写样品交接清单(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6.4.10.2 野外图件整理 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 a
21、) 应在工作手图上对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的小圆圈标定采样点,注明采样点号; b) 将卫星导航定位手持终端上的采样点坐标、时间及采样点组成的航迹由专人全部导入计算 机。待全部工作结束时打印全部航迹图和全部点位,作为采样点位实际材料图; c) 对监控照片进行编号,照片编号与样点对应。 7 野外样品加工 7.1 野外样品交接 样品保管与加工人员负责每天接收样品,接收时依据样品交接清单对样品进行清点、核对样品 袋号、样品号、样品与记录卡的对应情况等,核对无误后,进行交接登记,由送接双方人员签字。 7.2 野外样品干燥 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自然干燥或于50下烘干。为防止结块,干燥过程中应及时揉搓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3 1936-2021 1:25000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1936 2021 25000 地球化学 测量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