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 T 1757-20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pdf
《DB42 T 1757-20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2 T 1757-20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pdf(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1.040.30 CCS P 33 DB42 湖北省 地方标准 DB42/T 1757 20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节能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assive ultra-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2021-08-30 发布 2021-12-30 实施 湖 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湖 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联 合 发 布 DB42/T 1757 2021 I 目 次 前言 .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1 4 基本规定及技术指标 .2 5 建筑设计 .4 5.1 一般规定 .4 5.2 设计措施 .5 6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6 6.1 一般规定 .6 6.2 墙体保温隔热设计 .6 6.3 地面、楼面 保温设计 .6 6.4 门窗 .7 6.5 屋面保温隔热设计 .7 7 构造节点设计 .7 7.1 无热桥设计 .7 7.2 气密性设计 .8 7.3 遮阳设计 .9 8 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 .10 8.1 一般规定 .10 8.2 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 .10 8.3 供暖及空调系统 .10 8.4 供暖及空调冷热源设备 .11 9 电气设计 .12 9.1 一般规定 .12
3、 9.2 照明设计 .12 9.3 监测与管理 .12 10 给水排水设计 .12 10.1 给排水系统 .12 10.2 热水系统 .13 附 录 A(资料性)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14 附 录 B(资料性)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17 参考文献 .19 条文说明 .20 DB42/T 1757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 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
4、限公司、河北依得能被动房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省城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科学 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华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建联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湖北金垦建设投资 集团有限公司、弗莱(山西)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中材绿建(湖北) 建筑 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国建中茂(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秦皇岛五兴房地产有限公司、北京市蓝宝新技 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润宇建设有限公司、湖北卓越集团建设有限公司、武汉国建联城乡建设开发有限 公司、武汉夸克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市政建设集团有限
5、公司、 武汉城市空间壹加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高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世纪鸿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唐文胜、王臻、马友才、王佶、陈勇、林莉、高永利、姚朝翌、李军、王 泽芳、 罗剑、丁云、杨茂才、朱孝安、程红明、王甲坤、严爽明、朱峰磊、戴九霄、杨晓慧、徐强、丁德才、 吴国骏、李旻阳、唐旭、周雯、黄倞、韩旻沂、厉盼盼、牟裕、王宝霞、田勇、刘伟、齐洪春、张双喜、 高健超、江小平、任碧波、刘雁飞、邓玉明、唐冠恒、赵佳康、程曼、王生刚、贾文彬、王勇、黄林、 高泉。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
6、: 027-68873063,邮箱: 。对本文件的 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联系电话: 027-87337017,邮箱: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二路 2 号,邮编: 430000)。 DB42/T 1757 2021 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及技术指标、建筑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构造节点设计、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电气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新建、扩建和改建居 住建筑的超低能耗节能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
7、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 件 。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7106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 GB 21455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118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 50364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GB 50555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JGJ/T 346 建
8、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 DB42/T 559 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passive ultra-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在利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大幅 降低建筑供暖、 空调、照明等能源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提高可 再生能源利用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居住建筑。 3.2 一次能源 primary energy 在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
9、源,如原煤、石油、天然气、 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DB42/T 1757 2021 2 3.3 一次能源换算系数 primary energy coefficient 将某种能源换算成一次能源时,考虑能源在开采、运输和加工转换过程中造成能源损失的系数。 3.4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 能和高效空气能等。 3.5 建筑气密性 building air tightness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 3.6 换气次数 air change rate 每小
10、时的通风量与换气体积之比。 3.7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透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 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 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 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 3.8 年供暖(冷)需求 annual heating (cooling) demand 满足本文件规定的室内环境要求,单位供暖(冷)空间计算使用面积每年需要的热(冷)量。 4 基本规定及技术指标 4.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应以建筑能耗值为控制目标。
11、4.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节能专项设计。在进行节能设计时,如不能完全满足本文件技术指标 的要求时,应综合考虑当地技术经济条件,采用以建筑能耗值为目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建筑能 耗 模拟分析满足建筑能耗值。 4.3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包括年供暖(冷)需求和照明一次能源消耗指标、室内环境参数、气 密性指标、建筑关键部位热工性能参数。 4.4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年供暖(冷)需求指标、一次能源消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DB42/T 1757 2021 3 表 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年供暖(冷)需求指标、 一次能源消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 气候分区 A 区 B 区 建筑层数 3
12、层 4 层 3 层 4 层 能耗指标 年供暖需求 ( kWh/ a) 10 8 12 10 年供冷需求( kWh/ a) 30 30 24 24 年供暖、供冷和照明一次能 源消耗量 (kWh/ a) 60 气密性指标 换气次数 N50(次 /时) 1.0 0.6 注 1: 表中为供暖(冷)空间使用面积,住宅按套内使用面积计算。 注 2: 年供暖、供冷和照明一次能源消耗量为建筑一年内供暖、供冷及照明系统一次能源消耗量总和。 注 3: 换气次数 N50 为室内外压差 50 Pa 的条件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 注 4: 4B 区包含房县、竹溪、五峰、咸丰、利川、神龙架, A 区包含湖北省除 B 区以
13、外的地区。 4.5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环境参数 室内环境参数 冬季 夏季 温度() 20 26 相对湿 度( %) 30 60 新风量( /h人) 30 噪 声 dB( A) 昼间 40;夜间 30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 ppm) 1000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值() 3 注: 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能耗指标的计算。 4.6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关键部位传热系数参数应符合表 3 和表 4 规定。 表 3 A 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建筑层数 3 层 4 8 层 9 层 建筑物体型系数 S 0.55 0.30
14、S 0.40 S 0.30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 KW/( K) 外墙 0.30 0.35 0.40 屋面 0.20 0.20 0.25 地面 0.60 0.60 0.60 外门窗 1.40 1.50 1.50 户门 1.8 1.8 1.8 DB42/T 1757 2021 4 表 3 A 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续) 建筑层数 3 层 4 8 层 9 层 建筑物体型系数 S 0.55 0.30 S 0.40 S 0.30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 KW/( K) 接触室外空气楼板 0.25 0.30 0.35 与供暖空调空间相邻非供暖空调空间 楼板、地下室顶板 0.40 0
15、.40 0.45 与供暖空调空间相邻非供暖空调空间 隔墙 1.0 1.0 1.0 分户墙 1.0 1.0 1.0 分户楼板 1.0 1.0 1.0 表 4 B 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建筑层数 3 层 4 8 层 9 层 建筑物体型系数 S 0.50 0.26 S 0.35 S 0.26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 数 KW/( K) 外墙 0.25 0.30 0.35 屋面 0.15 0.15 0.20 地面 0.60 0.60 0.60 外门窗 1.30 1.40 1.40 户门 2.0 2.0 2.0 接触室外空气楼板 0.20 0.25 0.30 与供暖空调空间相邻非供暖空调
16、空间 楼板、地下室顶板 0.35 0.35 0.40 与供暖空调空间相邻非供暖空调空间 隔墙 1.0 1.0 1.0 分户墙 1.0 1.0 1.0 分户楼板 1.0 1.0 1.0 5 建筑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依据气候特征进行建筑 方案设计,基于湖北地区的气象条件、生活居住习 惯,借鉴当地传统建筑节能措施,进行建筑平面总体布局、朝向、采光通风、室内空间布局等设计。建 筑总平面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减少热岛效应。 5.1.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应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以室内环境和能 耗指标为约束目标,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 5.
17、1.3 建筑宜采用南北适宜朝向布置。建筑平面布置时,宜优先使居室朝向南偏东 15至南偏西 15, 不宜采用东西不利朝向,宜避 开冬季主导风向,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和视野。建筑物出 入口处宜设置过渡空间或 门斗,面向冬季主导风向的常开外门应设置门斗。 DB42/T 1757 2021 5 5.1.4 建筑造型宜规整紧凑,避免凹凸变化和装饰性构件。建筑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表 3 和表 4 规定 的限值。 5.1.5 建筑各朝向窗墙面积比不宜大于表 5 规定的限值。 表 5 各朝向窗墙面积比限值 气候区 A 区 B 区 建筑层数 3 层 4 层 3 层 4 层 外窗朝向 南 0.35 0.
18、40 东、西 0.25 0.30 0.35 北 注 1: 公共楼梯间、公共前室、公共走道、电梯间及电梯机房、外走廊及一层公共门厅的透明外门窗不 按本表格规定执行。 注 2: 表中的“北”代表从北偏东小 于等于 60至北偏西小于等于 60的范围;“东、西”代表从东 或西偏北小于等于 30至偏南小于等于 60的范围;“南”代表从南偏东小于等于 30至偏西 小于等于 30的范围; 注 3: 各朝向窗墙面积比的计算按 DB42/T 559 中的规定执行。 5.2 设计措施 5.2.1 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重点控制以下内容: a)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夏冬长春秋短。规
19、划设计应在建筑布局、朝 向、体形系数和使用功能等方面,体现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理念和特点,并注重与地域气候的 适应性。通过场地风环境分析优化建筑布局,通过局部 架空、调整朝向等措施在夏季主导风向 预留风路,营造适宜的室外风环境。夏季应考虑隔热遮阳,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得热,过渡 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并充分考虑自然采光; b) 应针对围护结构热桥和气密性关键部位,绘制节点大样图; c)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室内装修应由建设方统一组织实施,应避免装修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和气密性的损坏。 5.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通过以下途径显著降低建筑物能耗: a) 通过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
20、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等级更高的外门窗、无热桥 设计、建筑整体的高气密性设计,严格控制建筑物的热损失; b) 通过东、西、南向外窗的遮阳设计,屋顶和东、西、南向墙体降低夏季太阳辐射隔热设计,有 效控制建筑的夏季空调能耗; c) 辅助冷热源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使用。生活热水应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5.2.3 建筑的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减小自然通风的阻力,并有利于组织穿 堂风,实现过渡季和夏季利用自然通风带走室内余热。宜采用下列设计措施: a) 充分利用建筑外表面风压条件设置可开启外窗,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下可开启外窗实现自然 通风; b) 合理控制主要功能区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2 1757-20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1757 2021 被动式 低能 居住 建筑节能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