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2111-202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pdf
《DB41 T 2111-202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2111-202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3.020.01 CCS Z 09 41 河南省 地方 标准 DB41/T 2111 202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 2021-04-12 发布 2021-07-12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111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目标、原则和要求 . 2 5 工作流程 . 3 6 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 . 4 7 监测方案编写 . 4 8 监测点和监测网布设 . 5 9 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 . 5 10 数据采集与记录 . 6 11 数据预处理与保存 . 7
2、12 数据分析与成果编制 . 7 附录 A(规范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样式 . 9 附录 B(规范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编写提纲 . 10 附录 C(规范性) 监测点类型符号 . 12 附录 D(资料性) 生态环境监测 数据记录表样式 . 13 附录 E(资料性) 生态环境监测成果报告提纲 . 14 DB41/T 2111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3、提出 并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有色 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路德富、田东升、张永福、徐书奎、 画玉省、 张雪伟、 马鹏远、 戚赏、曲鹏举、 王西平、程宝成、范余敏、李宁、张进宇、曹芳芳、黄志强、庞玉娟、郑丽珍、贺金波、高 帅、张林 科、陈清、郝玉昭、 祝彦婷、 胡利芳、睢栋超、翟江伟、杜飞、杜真、孙丹芳、王海荣、任金鑫、尚建 阁、张洁芳、王帅杰、冀卫平、邢燕秋、李爱勤、沈泽南 。 DB41/T 2111 2021 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
4、态监测的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流程、资料 收集和实地调 查、 监测方案编写、监测点布设、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与记录、数据预处理与保存、数据分 析与成果编制等方面的内容及其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 行政区域内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工作的建设 、 监测、 评估、认定 、 核查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 GB
5、/T 14848 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618 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20465 2006 水土保持术语 GB/T 30363 2013 森林植被 状况 监测 技术规范 GB 36600 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DZ/T 0190 2015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 1:50000) DZ/T 0287 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HJ 25.1 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技术导则 HJ 25.2 2019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T 164 2
6、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623 2011 区域生物 多样性评价标准 LY/T 1952 2011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LY/T 2241 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SL 277 200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水林田湖草 山水林田湖草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3.2 生态环境 动态 监测 DB41/T 2111 2021 2 应用多平台 、多时相、多波段、多源数据等对生态环境 各要素时空 变化进行动态监
7、视与探测,是生 态环境 对 自然变化、人类 活动 、治理工程等 做出 反应 以及 评价的依据,是生态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的度量 。 3.3 监测区 对生态 环境状况 进行 动态监测的 区域 。 3.4 生态监测指标 通过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修复效果的量化目标。 3.5 生境丰富度 生态空间中斑块类型的总数(注:生境类型并非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本地实际或参照生态系统的要 求设定目标) 。 3.6 生境破碎度 生态空间被分隔的破碎程度, 可反应生态廊道建设情况。 3.7 植被覆盖率 项目区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百分 比。 3.8 水环境
8、 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 3.9 生物多样性 指 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其生态系统组成 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多样性。 3.10 土壤环境 受自然和人为作用,内在或外显的土壤状况称之为土壤环境。 3.11 监测频率 一定时间内对监测点实施观测的次数。 3.12 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 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9、支撑可持续 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4 目标、原则和要求 4.1 目标 了解和掌握监测区 生态环境状况 及其 变化趋势 ,为生态保护修复 治理 工程决策部署 与 治理成效 评价 提供量化指标和参考 依据。 DB41/T 2111 2021 3 4.2 原则 4.2.1 科学适用性 原则 根据 动态 监测 目标 , 结合 监测区 生态 环境背景条件, 科学 合理确定 监测 方法 、 监测内容 、检测对象 以及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 。重点监控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分布 , 且危害严重的区域 。 4.2.2 定量监测与 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优先采用 定量方法 对生态环境进行 描述和分析, 当 现有方
10、法不能满足定量 监测 需 求 或因其他原因无 法实现定量监测时, 可通过 定性或类比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4.2.3 监测手段 多样性原则 利用 遥感 卫星 影像 、 无人机 航拍 、高清摄像 监控等多种 手段对监测区进行 周期性 监测。 4.2.4 经济技术实用性原则 在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经济、实用的监测方法和手段。 4.3 要求 为 保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单位 应具备必要的 达到相应精度规 范要求仪器 设备 以及 采样、 试验 条件,具有样品采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 5 工作流程 5.1 相关资料收集 、 分析 收集、分析
11、、汇总监测区域的基础资料,掌 握监测区生态环 境背景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必要时通 过实地调查补充所收集到的材料。 5.2 监测方案编写 在开展监测工作之前,应编写监测方案。监测方案 需 明确监测工作目标和任务,确定生态环境 检测 对象、监测周期、 监测区域和指标,规定监测频率和监测点密度,说明 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确立组织 机构及人员安排,核算监测经费,提出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并附工作部署图 。 5.3 监测 点和监测网的布设 布设生态环境监测点, 埋设监测标识,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点档案。 监测点应选择在便于数据采集的关键区域、关键位置,数据的采集应具有代表性 。 监测网由监测点组成,集
12、中反映特定区域的重要监测指标。监测网 需 定期优化调整。 5.4 监测 数据平台的建立和维护 安排专人负责监测数据平台的建立和维护工作,以便监测数据能够及时 采集 上传、汇总、分析,进 而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平台的对接。 及时解决 监测网布设、监测仪器运行、监测数据采集等环节存在的 问题,做好监测网调整优化、监测仪器维护。 5.5 监测数据 采集 DB41/T 2111 2021 4 通过 实地调查、公众访谈、 现场观测、遥感、无人机 、自动检测 等 手段 定期采集监测数据,做好监 测数据的记录、传输、存储。 5.6 监测 数据分析及 成果编制 应及时进行监测数据分析、汇总,编制监测成果报告。
13、5.7 档案管理 动态监测过程中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等过程资料,技术成果等要及时立卷 归档,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真实、准确。主要技术成果包括实施方案及其附件,工程实施中涉及的工 程设计、施工的相关材料,验收报告等,监测监管、风险管控、绩效管理和适应性管理的相关资料等, 以及过程中调查资料、图件等基础资料及数据库。 6 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 6.1 收集资料 应收集生态环境背景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关资料,既要包括交通位置、气象水文、地形地貌、 地质环境背景、社会经济、人类活动情况等资料,又要包括 土地 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相关规划等成果,相关部门已
14、有 的 野生动植物调查、林业调查、生态 功能区划、生态保护 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自然保护地等资料。 收集的图件包括:地形图、水系图、水文地质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 和 规划图 、 污染源分布图、遥感影像图、生态环境 现治理工程现状 图等。 6.2 实地调查 主要是 查明现状条件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后续布设监测点提供依据。根据 范围、生态系统等不同 尺度、不同梯度进行 调查 ,深度应不低于同类工程的有关要求,制作基础调查图表数据应符合自然资源 及相关专项、专业调查要求 ,调查路线的部署及调查点的密度,应满足查明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和布 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要求 。 实 地调查工作中,结合地
15、形地貌条件和地物特征,采用北斗、遥感等方法 定位,采用录影、拍照等方式记录影像资料,应现场记录,并填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必要时绘 制调查对象的平面和剖面素描图。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 按照 附录 A执行。 7 监测方案编写 7.1 监测方案 内容应包括:目标、要求、检测对象及监测 周期、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实 物工作量、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并附工作部署图。编写提纲及编 写内容 按照 附录 B执行,监测工作部署图上监测点类型符号 按照 附录 C执行。 7.2 监测对象及监测周期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监测对象包括对自然状态变化的监测
16、与修复工程过程的监测。 监测周期依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和本地实际情况 确定 。 7.3 监测指标 7.3.1 一级指标:生态空间格局、植被覆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环境、土壤 DB41/T 2111 2021 5 环境、固碳等。 7.3.2 二级 指标 :生境丰富度、生境破碎度、植被覆盖率、土壤含水率、土壤侵蚀模数、物种丰富度、 本地物种数目、重要物种变化、有害物种变化、水质监测断面(点位)达标率、土壤监测点位达标率、 土壤有机碳等。 7.4 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 7.4.1 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见表 1。 7.4.2 汛期或者监测要素动态出现异常变化时,可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
17、测点密度 。 表 1 为监测密度 和监测频率的最低要求。 表 1 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监测点密度 监测频率 01 生态空间 格局 011 生境 丰富度 / 高分辨率影像 4次 /年 012 生境 破碎度 / 高分辨率影像 4次 /年 02 植被覆盖 021 植被 覆盖率 % 高分辨率影像 4次 /年 03 水源涵养 031 土壤含水率 % 4 5个 /km2 2次 /年 04水土保持 041 土壤侵蚀模数 t/( km2a ) 1个 /km2 1次 /年 05 生物多样性 保护 051 物种丰富度 个 2个 / km2 1次 /年 052 本地物种数目 个 2个
18、/ km2 1次 /年 053 重要物种变化 2个 / km2 1次 /年 054 有害物种变化 2个 / km2 1次 /年 06 水环境 061 水质监测断面(点位)达 标率 % 4 5个 /km2 2次 /年 07 土壤环境 071 土壤监测点位达标率 % 3个 / km2 1次 /年 08 固碳 081 土壤有机碳 g/cm3 2个 /km2 1次 /年 注: 监测指标参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附录 C选取,各指标相关解释见其后说明 。 8 监测点 和监测网 布设 8.1 监测点布设 8.1.1 生态空间格局和植被覆不需要布设监测点,监测数据通过高分 遥感影像获得,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2111-2021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 2111 2021 山水 林田湖草 生态环境 动态 监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