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
《DB37 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35.020 CCS L 70 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37/T 4369 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u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2021 - 06 - 15 发布 2021 - 07 - 15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4369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1 5 工作准备 . 3 6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2、. 3 7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 4 8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 5 9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 利用潜力测算 . 8 10 成果编制 . 10 附录 A(规范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 11 附录 B(规范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评价工作表 . 12 附录 C(规范性)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 . 16 附录 D(规范性)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解释说明 . 17 附录 E(规范性)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的判别过程及标准 . 19 附录 F(规范性)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
3、用程度评价集约度分值计算表 . 21 附录 G(规范性) 图件成果编制要求 . 23 参考文献 . 27 DB37/T 4369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山东财经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勇、朱伟亚、 姜怀龙、 曲衍波、郑燕凤、刘炳良、张涛、许志伟、刘兵、汪 芳甜。 DB37/T 4
4、369 2021 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 规定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体系、工作程序、技术方法、成果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乡镇尺度和村级尺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县级尺度和市级尺度农 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TD/T 1055 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村
5、居民点用地 rural residential land 农村宅基地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 , 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一般由农 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特有的附属设施组成。 3.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intensive u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 用地强度、 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各项 行为与活动。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evaluation
6、of intensive u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农村居 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客观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状况,找出存在不足,明确改进 方向,提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对策措施的过程。 4 总则 4.1 评价目的 DB37/T 4369 2021 2 通过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集 约利用评价,全面摸清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可开发潜力,促 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美丽乡村建设等 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4.2 评价范围 以乡
7、镇行政辖区为评价范围。 4.3 评价单元 以乡镇下辖行政村为评价单元。 4.4 评价对象 以行政村范围内所有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评价对象。 4.5 评价原则 4.5.1 综合性原则 评价工作的开展应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包括规模、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效益(生产性、 生活性和生态性)等方面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综合 评价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4.5.2 区域差异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当充分考虑行政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 评价对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评价工作。 4.5.3 可操作性原则
8、 评价工作应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及真实性,保持 数据口径一致,保证评价的标准客观合理。 4.5.4 科学性原则 评价工作 应 立足于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理论标准,科学表达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本质、规律和机制的本质性要素,指标的物理意义 应 明确,数据的取得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数据测定和 处理 应 标准规范。 4.6 工作体系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包括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 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 利用潜力测算。 4.7 工作 流程
9、及技术步骤 4.7.1 工作 流程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应符合附录 A。 4.7.2 技术步骤 DB37/T 4369 2021 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技术步骤 应符合附录 A。 4.8 技术方法 4.8.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地调查与访谈问卷相结合、外 业踏勘与内业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4.8.2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应在地籍调查、国土调查、地形测绘等成果基础上,结合实地踏 勘、遥感影像或航片判读、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 4.8.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应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4.9 技术约定 4.9.1 农
10、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时点为每一年度的 12月 31日。 4.9.2 评价工作中采用的数据应与评价范围或评价单元相对应。各类数据的口径、来源、处理方式等 情况应在成果中予以说明。 4.9.3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根据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及定义的要求开展。 4.9.4 数据应统一使用 本文件 规定的计量单位。 5 工作准备 5.1 基础资料收集 5.1.1 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收 集调查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高分辨率遥感(航空)影像图、农村建设 用地调查数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地形图、宅基地确权登记资料等。 5.1.2 从统计、民政、人社、住建、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收集
11、经济产业、人口、社会保障、公共服 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基础资料。 5.2 工作表格准备 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和附录 B的要求,准备工作表格。 5.3 工作图件准备 评价工作应准备工作图件。其中,工作底图应采用覆盖调查范围、反映评价时点的土地利用状况的 地籍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高分辨率遥感(航空)影像图等。 6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6.1 一般规定 6.1.1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普遍性调查和村级尺度(个体) 农村居民点调查。 6.1.2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涉及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应符合附录 C。 6.2 调查内容 6.2.1
12、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普遍性调查 DB37/T 4369 2021 4 应调查评价基准年和前 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常住人口 数 、户籍人口 数 、地区生产总值, 基准 年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建筑总面积、建筑基底面积,村庄规划中规划期末 农村人口数。乡镇尺度(区 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内容及要求详见表 B.1。 6.2.2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调查 6.2.2.1 调查原则 可开展农村居民 点全面调查;也可根据乡镇尺度(区域)评价中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 结果,在各个分类型区中分别选择 2 3个典型村进行典型调查。 典型村选取原则如下: a) 基础数据易获取; b) 典型
13、村具有代表性,能代表本地区的同类村庄土地利用水平与用地特色; c) 选取的典型村应覆盖多种用地类型; d) 选取的典型村之间应具有差异性; e) 如果存在,应当包括即将灭失的村。 6.2.2.2 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a) 开展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区位特征、人口特征、住宅特征、经济产业条件、社会保 障等方面,填写表 B.2; b) 按照附录 A的要求及分类,开展农村居民点用 地结构调查,填写表 B.3; c) 开展农村居民点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状况调查,填写表 B.4; d) 开展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填写表 B.5。 7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7.
14、1 一般规定 7.1.1 应在农村居民点普遍性调查基础上,开展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7.1.2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是以乡镇辖区内所有行政村为评价对象。 7.1.3 评价所需社会、经济数据主要从统计资料中获取,用地数据主要从国土调查数据获取,其他数 据需通过实地调查获取。 7.1.4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评价的工作底图宜采用行政区划图、地形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7.1.5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主要从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变化协调程度、 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形态等三个方面开展定性分析。 7.1.6
15、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 7.2 评价指标体系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1。 DB37/T 4369 2021 5 表 1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 分目标 指标 指标属性 选择 要求 用地 弹性指数 人口用地 弹性 人口 与农村居民点 增长 弹性系数 区间 相关 必选 土地利用 强度 人口承载力 人均农村居民 点用地面积 区间 相关 必选 建设强度 容积率 正向相关 备选 建筑 密度 正向相关 备选 区域空间 形态 农村 居民点空间分布 农村 居民点分散 度 负向相关 必选 注 1: 人口
16、与农村居民点 增长 弹性系数概念及计算公式 应符合 附录 D; 注 2: 人均农村居民 点 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农村居民点分散度概念及计算公式参照附录 C村级尺度(个 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解释说明中的相关指标概念及计算公式 ; 注 3: 正向 相关 指标 , 其数值越大,代表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程度越高,反之相反;负向相关 指标,其数值越 小,代表 农村居民点 用地集约利用 程度越 低 , 反之 相反。 区间相关 指标 , 在一定范围内,其数值越大,代表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程度越高 , 超过范围则相反。 7.3 定性分析 7.3.1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
17、定 计算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增长弹性系数,开展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协调程度分析 , 根据土地利 用趋势类型具体划分标准判定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绘制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区分布图,相关要求应符合附 录 E。 7.3.2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包括以下内容: a) 计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开展人口承载力分析,包括户籍人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和常住人口人均农村居 民点用地面积; b) 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料收集情况,可计算农村居民点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开展建设强度分析。 7.3.3 区域空间形态分析 计算农村居民点分散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7.3.4 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参照
18、本文件 设定的指标体系及其技术要求,自行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状况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8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8.1 一般规定 8.1.1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8.1.2 应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程度评价,计算农村居 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分 值。 8.1.3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度分值应在 0 100之间。一般来说,集约度分值越 大,集约利用程度越高。 8.1.4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度评价应填写附录 F相关表格。 DB37/T 4369 2
19、021 6 8.2 定性分析 包括以下内容: a) 基本情况分析,包括行政村区位特征、人口特征、住宅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等; b) 用地结构分析,包括 各用途 土地面积及所占比例、空间布局特点分析等; c) 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完备度分析,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区位特征、数量特征分析等; d) 根据工作需要,可自行开展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状况的动态 变化分析。 8.3 定量评价 8.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2,各项指标解释说明应符合附 录 D。 表 2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 子目标 指
20、标 指标 属性 选择 要求 土地 利用 强度 用地规模 人均农村 居民点用地面积 ( Q1) 区间 相关 二选一 户均宅基地面积( Q 2) 区间 相关 内部结构 土地空闲 率 ( Q3) 负向相关 必 选 宅基地 闲置率 ( Q 4) 负向相关 必 选 空间布局 农村居民点分散度( Q5) 负向相关 必 选 容积率( Q6) 正向相关 二选一 建筑 密度 ( Q 7) 正向相关 土地 利用 效益 生产效益 农村 就业人口 比例( G1) 正向相关 必 选 二、三产业 用地面积比例 ( G2) 正向相关 必 选 村集体经济 收入( G3) 正向相关 必 选 生活效益 基础 设施 完备度( G4
21、) 正向相关 必 选 道路网 密度 ( G5) 正向相关 必 选 农民人均 收入( G6) 正向相关 必 选 生态效益 “ 三废 ” 处理率 ( G7) 正向相关 必 选 绿化 设施完备度 ( G8) 正向相关 必 选 生态 安全设 施完备度 ( G9) 正向相关 备 选 8.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8.3.2.1 权重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具体要求如下: a) 评价指标权重,应依据目标、子目标、指标对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的影响程度确定 ; b) 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值应在 0 1 之间,各评价目标权重值之和、同一目标下的各 子目标权重值之和、同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 4369 2021 农村 居民点 用地 集约 利用 评价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