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4020-2021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pdf
《DB32 T 4020-2021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4020-2021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1.020 CCS P50 DB32 江苏省 地 方 标 准 DB32/T 4020-2021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 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urban area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2021 - 03 - 12 发布 2021 -07- 01 实施 江苏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江 苏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发布 DB32/T 4020-2021 I 目 次 目 次 . I 前 言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基本规定 . 2 5 城市设计 . 3 6 环境保护与修复 .
2、4 7 绿色建筑 . 5 8 绿色交通 . 6 9 能源高效利用 . 7 10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8 11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 8 12 信息化管理 . 9 DB32/T 4020-202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 江苏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 、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 中心、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 中通服咨询设
3、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段进、王登云、叶兴平、陈振乾、吕伟娅、陆振波、李湘琳、薛松、杨涛、杨 玥、靖丹风、罗磊、赵鹏、丁杰、刘辉 DB32/T 4020-2021 1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 1 范围 本 标准规定了 基本规定、 城市设计 、 环境保护与修复 、 绿色建筑 、 绿色交通 、 能源高效利用 、 水 资源可持续利用 、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信息化管理 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 江苏省省级 绿色城区的建设,小城镇和其他类型城区建设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4、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18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255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GB/T 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14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GB/T 51161民用建筑能耗标准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5033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CJJ 92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GB 50201防洪标准 GB/T 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CJJ 117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CJJ 9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G
5、B 5086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GB 1688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 CJJ 184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规范 DB32/T 4020-2021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城区 green urban area 以美丽宜居为导向,在城市设计、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建设、交通组织、能源资源利用、信息化 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进行统筹策划、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中城市 化地区。 3.2 生态修复 ecological remediation 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
6、 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3.3 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for green building 对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实施效果、建成使用满意度及人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主客观综合评估的技 术工作。 3.4 集中式二次增压供水 centralized secondary pressurized water supply 以城区为对象,在所需供水压力相近似的片区集中设置城市二次增压供水泵站的方式。 3.5 海绵体 sponge facilities 具有渗透、滞蓄、净化、回用、排水等功能的 城市绿 地、湿地、
7、天然或人工建设的景观水体 等 。 3.6 城市信息模型( CIM)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以建筑信息模型( BIM)、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物理城市的数字化建模, 并融合了城市治理数据和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 体 。 4 基本规定 4.1 绿色城区应具有明确的规划用地范围,在相应范围内开展建设工作 。 4.2 绿色城区建设包括统筹策划、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三个主要阶段 。 4.3 城区统筹策划阶段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 4.3.1 对城区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展调研、分析和评估工作 ; 4.3.2 制定城区产业发展规划,
8、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开展城区碳排放计算分析并形成碳排 放清单 ; 4.3.3 在上位规划指引下,开展绿 色城市设计,同步编制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 绿色交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 ; DB32/T 4020-2021 3 4.3.4 建立涵盖空间优化、环境保护、绿色建筑、交通组织、能源资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等内容的绿 色城区建设指标体系; 4.3.5 结合项目特点和规划建设时序,合理确定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径、重点项目和保障机 制,形成绿色城区建设实施方案。 4.4 绿色城区建设实施阶段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 4.4.1 城区应对照实施方案开展建设工作,市政
9、公用设施和建筑项目应按绿色发展指标要求制定设计 和建设方案; 4.4.2 城区所有道路、绿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建筑项目应执行绿色施工 相关规范标准。 4.5 绿色 城区应 定期开展运营后评估,可 结合 信息化管理 平台 的统计 数据 , 评估 城区重点工作的 建设 进展与运营成效,有条件的城区可开展碳排放核算并形成报告 。 5 城市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绿色城区应遵循整体推进、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绿色城市设计落 实上位规划、统筹建筑布局、塑造特色风貌、营造公共开放空间、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5.1.2 城区应建立多学科协同的城市设计体系,统筹生态环境、绿色建筑
10、、能源、水资源、固废资源、 绿色交通、产业与经济等各项研究,优化城市设计方案,建立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指标阈值,明确本地 特色指标,提出实施的近远期建设计划和指标落地的政策保障。 5.1.3 城区应构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网络,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做好保护、传承、利用。 5.1.4 城区应对重点地段、重点类型建筑风貌进行控制,一般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参照重点地段 开展风貌研究和控制。 5.2 空间优化 5.2.1 城区应根据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相应层级的公共中心。 5.2.2 城区应根据区位特征、主导功能、开发要求确定适宜的街区尺度和开发强度,并符合下列规定: a) 商业办公功能为主的街
11、区尺度宜在 150m 以内 ; 住宅 功能为主的 街区 尺度 以支路网密度和适宜的整 体开发规模为依据,街区尺度宜 在 250m 以内 ; 工业 功能为主的 街区 尺度应 依据相关产业门类生产 需要确定, 无特殊要求时 街区 边长 尺度宜不超过 350m; b) 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周边 500m 或公交走廊 影响区域内,可实施高强度和高密度开发,采用小街区 密路网布局。 5.2.3 城区宜设置混合功能街区,城区地块或建筑宜实施功能混合利用。 5.2.4 城区应采用公共交通导向的布局模式 ,在轨道交通站点及公共交通枢纽站点周边 500m 内采用 混合开发的站点数量占总交通枢纽站点数量的比例应不少
12、于 50%。 5.2.5 城区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开发可与交通、商业、防灾、公用设施等功能空间紧 DB32/T 4020-2021 4 密结合。 有条件的 城区可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5.2.6 公交场站、能源站、泵站等市政公用设施在满足各自使用要求条件下,宜复合建设。 5.3 公共开放空间 5.3.1 城区应营造均好性、连续性、可达性的公共开放空间,单个公共开放空间的面积不应小于 300m 。 5.3.2 城区内的生态用地和公共绿地应设置合理的服务范围和功能设施。 a) 社区公园和街头广场宜布置在居住区步行 500m 能到达的范围内 ; b) 城市公园和城市广
13、场宜布置在 居住区 步行 1000m 能到达的范围内 ; c) 加强绿廊构建,实现城市绿地广场的贯通,形成均衡布局、整体串联的 公共开放 空间系统 ; d) 在绿地和广 场中, 宜 增加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的 文化、 体育、游憩等复合功能设施。 5.3.3 城区应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和通风廊道,通风廊道的宽度不小于 50m。 5.3.4 城区宜根据污染源和防护对象的不同,通过开放空间的布局加强对污染物的防护。 5.4 公共服务设施 5.4.1 应结合城区主导功能和人口结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配置。 5.4.2 公共服务设施应按绿色出行和“十五分钟生活圈”要求设置级配服务半径。 a) 为城区服务
14、的公共设施宜结合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站点在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地带设置, 形成公共 设施中心,保证实现居民在步行 30 分钟、 自行车 10 分钟、机动车 5 分钟以内可达; b) 居住社区级公共设施宜在步行 15 分钟或 自行车 5 分钟内到达 ; c) 基层 社区级 公共 设施宜在步行 5 分钟内到达 ; d) 实现公共交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应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周边 300m 范围内有公交站点的设置。 6 环境保护与修复 6.1 一般规定 6.1.1 城区应保护原有河湖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 6.1.2 应对城区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做出预估并制定大气污染、水污染
15、、噪声污染、固废污染 等环境治理措施。 6.2 绿地配置 6.2.1 城区 绿地率 不应低于 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 应低 于 14m/人 ,公园绿地 10 分钟服务圈覆盖 率不低于 90%。 6.2.2 作为生态廊 道功能的绿地, 绿色城区 应结合自然生态要素设计、建设,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绿地设计规范 GB 50420 的规定。 6.2.3 绿地配置应尽量采用乔、灌、草复层绿化方式,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 比例 不 应低 于 DB32/T 4020-2021 5 75%。 6.2.4 绿化植物应根据地区气候特点,遵循适地适树、科学引种原则,选用本土植物或本土植物近缘 品种, 宜
16、 使用节水型植物。 海绵城市设施优先选择滞留雨水能力强、净化效果好的植物种类。 6.2.5 绿色城区 应推广使用立体绿化。 多层公共建筑屋顶和高层公共建筑裙房屋顶宜设置屋顶绿化。 立体绿化植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并控制合理种植密度。 6.2.6 绿地养 护应 采用 节水灌溉方式及生物防治技术。 6.3 水系保护 6.3.1 绿色城区应控制建设占用水域,水面率不得减少,保持水体水系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合理性。 6.3.2 绿色城区 应维持河流自然走向和景观格局,保护原有自然形态,避免人工裁弯取直。非行洪河 道宜采用生态型护岸,不得新建硬质岸线,已建硬质岸线逐步改造为生态岸线。水体岸线自然化率不应 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4020-2021 绿色城区规划建设标准 4020 2021 绿色 城区 规划 建设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