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卷 (阅读题 )和第卷 (表达题 )两部分,第卷第 1 页至第 5 页,第卷第 6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卷 (阅读题共 66 分 )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 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 ,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 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
2、是特定 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 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 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 这样, 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 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 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
3、的作品, 一旦公之于世, 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 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 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 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 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 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 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既因新的参
4、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 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 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 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 (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 ),有删改 )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5、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试题答案】 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A 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 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 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 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 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 内涵。C 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 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 ,据原文“传统逐步形 成的过程也是一
6、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 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 “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 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 项 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 言行” ,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 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不属于 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
7、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试题答案】 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 关系。D 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 , 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 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
8、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试题答案】 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A 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 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 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 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 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 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
9、的过程” ,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 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 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 所重。尚 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 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年十 七,解褐 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 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 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
10、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 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 附。祥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 者,乃谓守今日: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 。州 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 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 詧 钦其节俭,乃以竹屏 风、 絺绤 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
11、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 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 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 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 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 ,有删改 ) 注 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詧 (ch):人名。絺绤 (chx):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后有以
12、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 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 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 兵讨之 总:统领 【试题答案】 B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 D 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 120 个实词中也 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 120 实词中均没有) 。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 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 “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 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 义项,本
13、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 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3 分 )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乃谓守令曰: “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命所在收葬之 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 B C D 【试题答案】 B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 “全部” ) ,明确筛选的方向,再 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 。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
14、符 合。其中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句式说为官者的要求 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 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 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 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 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
15、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 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试题答案】 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 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 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 A 项中 “教自己” , 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 (2)至是
16、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 【试题答案】 ( 1) 、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 身边来。 ( 2) 、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 3)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 (贺兰祥)一概都 不接受。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 (1) 、关键字: “初”刚刚之意; “致”送达之意; (2) 、关键字: “是”代词,此次; “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 、关键字: “通好”是互通
17、友好之意; “行李”指使者。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 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 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 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 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 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 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 来。 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 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又曾
18、迎请魏孝武帝。 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儒。又攻 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 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 到来而感到很安心。 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 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 远近的蛮夷, 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 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 令说: “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
19、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 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 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 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 概都不接受。 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 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 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仁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 贺兰
20、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 护师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 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 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整顿大军 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中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 暮 唐 杜甫 岁暮远为
21、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雪岭:又名 雪山,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 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 【试题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 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 大反差。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
22、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 价) 【试题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 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 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 分) 答: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 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 “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 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
23、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理解鉴 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 ,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 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 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 修辞手法还有“对偶” ;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 已进入人生暮年, 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 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安徽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